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语文第五册《诗话二则》注释中将“归燕略无三月事”的“略”讲成“大体上”,这是错误的。诚然,“略”有“大体”义,但它后面不连用否定词“无”“不”等。如司马迁《报任安书》的“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资治通鉴》的“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句中的“略”都当“大体”之类意思讲。“略”与否定词“无”“不”连用时,“略”当“丝毫”讲,“略无”就是  相似文献   

2.
诗句“归燕略无三月事”(初语五册《诗话二则·诗词改字》)中的“略”字,课本注释曰:“略,大体上。”察诗句句意,将“略”诠释为“大体上”,明显失宜,很有辨正之必要。何谓“大体上”?“就多数情形或主要方面说”是也。可见“大体上”并非指全部情形或一切方面。“归燕略无三月事”,按课本注释,难  相似文献   

3.
少年游     
近日看到武艺姝被清华录取的消息,媒体各显神通,尽极溢美之词。一时间,各大网站的热搜上,武艺姝被冠以美女、才女、学霸的称号,底下的评论,亦是如此。亦是常人,"心中略无慕艳之意"此种高妙境界,也只有宋濂能领略一二。  相似文献   

4.
修订本初中语文第五、六册,文言文和古诗词注释有可商榷处,计16条,请教于下:1.五册二九《诗话二则·诗词改字》(P167)注⑧[归燕略无三月事]即将飞回南方的燕子已经不象三月间那样忙于筑巢育雏了.略,大体上.……按:释“略”为”大体上”;“归燕”为“即将飞回南方的燕子”,误.“略”,唐宋口语词.意为“全”、“都”,范围副词,与通常的“大略”“略微”义别.“略无” 即“全无”.可参阅王瑛《诗词曲语辞  相似文献   

5.
说“略无”     
说“略无”孙德祓(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源》“略”字条第八义项为“稍微”。并引《世说新语·任诞》:“宣武(桓温)欲求救於(袁),……试以告焉,应声便许,略无慊吝。”为书例。我以为此义项有误,“略”在书例中当作“全、皆”之义解。节引难以全面确切了解其义,...  相似文献   

6.
正反观点:开卷有益“开卷有益”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打开书本,总有益处。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所收益。  相似文献   

7.
韩府 《语文知识》2000,(8):10-14
曹雪芹为《红楼梦》中的人物命名方法大致可以从音、形、义三个方面来考虑:从音的角度入手的是“谐音法”;从形上着眼的是“系列法”和“析字法”;从意的方面考虑的有正反之分,正者自然勿庸赘述,反者是反其意而喻之。此外还有“集字法”等其他方法。具体如下:一、谐音法这种命名法是按照人物性格本质拟出人名,有明暗两重意思.明的  相似文献   

8.
苏东坡有感于北宋初年文坛上靡艳和怪涩的文风,立志要革除之;有感于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困惑,因而提出了尚“意”的文艺创作思想。这一思想是其父苏洵尚“意”文学创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实质就是写“真”,毫不做作,冲口而出。这一创作思想对于现代写作学来说,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义”和“意”都有“意义、意思”的含义,一般来‘说,“义”是指概念义,是客观的;“意”是指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是主观的。表示“词本身的意义”的词形要写作“词义”;“词不达意”和“抒情达意”的“意”则写作“意”。  相似文献   

10.
一、分析综合法分析综合法就是先分析词中每个词素的意思,然后再把每个词素的意思联起来理解,最后达到理解词语的目的。如教学第五册《翠鸟》中的“鲜艳”一词,先引导学生分别理解“鲜”和“艳”的意思,鲜———鲜明,艳———美丽;然后引导学生把“鲜”和“艳”的意思联系起来理解,即“鲜艳”的意思:(颜色)鲜明美丽。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理解词语,不仅有效地减缓了理解词语的坡度,而且大大提高了理解词语的准确度。再如《会摇尾巴的狼》中的“凶相”,《海上日出》中的“奇观”,《赤壁之战》中的“调兵遣将”,《记金华的双龙洞…  相似文献   

11.
在没有上下文制约时,“一边说,一边唱”通常能表示两种意思: A这一边说,那一边唱 B边说边唱 A句中的“一边”是“一部分、一侧”意,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送东阳马生序(略)点睛与精练1.按拼音填写汉字,将加点字注音。既加guQn()chK()咄·()sK()其欣悦yF()然负箧·()曳xJ()jOn()裂yKng()人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4)……以衾·()拥覆,久而乃和。(5)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6)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3.按要求填空。(1)本文小结作者学习生涯的话是。(2)本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4.本文写作者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有哪两方面内容?5.作者…  相似文献   

13.
明代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请之乌合。”文章的意是一篇文章的统帅。没有一个中心意思,信口开河,哪能算文?所以,为文应先立意。有了意,然后运用恰当的语言把这个意表达出来,这就成为文章。古人所谓“意立而词从之以生,词具而意缘之以显”,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14.
“乌梁海”的函意“乌梁海”原非单指族名,也是指地域的名称,系指:欠加尔湖以南以西,叶尼赛河、鄂毕河上游及其以东,额尔齐斯河的下游一带;以及阿勒泰山、唐努山、萨彦岑各山脉的山谷地带和河谷地区,历史上曾把这一大片地方统称之为“乌梁海”,同时把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人也称之为“乌梁海人”。“乌梁海”是蒙古语,为“森林”之意,“乌梁海人”即为“森林之人”的意思了。蒙古人也称呼这部分人为“槐因亦儿坚”,“槐因”为“林木”之意,“亦儿坚”为“百姓”的意思,亦即称他们为“林木中百姓”。因之,“乌梁海”一词是具有地域名称和族别名称双重函意的。  相似文献   

15.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意思是说:“拘执于表象去探求大道,大道即使近在眼前,却也像远隔千里。”“道”总是相通的,这句偈语是弘一法师修行的法门,又何尝不是我们理解句意的“法门”?  相似文献   

16.
“不负众望”与“不孚众望”是意义截然不同的两个词语。“不负众望”意思是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其中的“负”是“辜负”的意思。而“不孚众望”意思是不能使群众信服。其中的“孚”是“使人信服”的意思。很明显,这两个词语虽只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却截然相反。大概是由于“负”、“孚”两字读音相似,而有些使用者又对这两个字的意义认识不明晰的缘故,有时在报纸、杂志上便出现了两个词语混用,使用错误的情况,略举二例如下:1值得称赞的作为艺术节的重头戏——《黄梅盛开》主题晚会的编导们不孚众望,以不争的事实向中外来宾展示了作为黄梅戏的…  相似文献   

17.
清代学者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之众。”“意”是文章的主题,是文章的灵魂。“立意”是写好文章的前提,所谓“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意思,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评价。  相似文献   

18.
使动、意动用法是文言文中特殊的动宾关系,即谓语不是直接支配宾语,而是:使动用法指谓语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之”谓“使之活”;“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  相似文献   

19.
有个成语“勤能补拙”,意思是说“勤奋不懈能弥补天生的笨拙”。这是对于自身而言的。而笔者想对老师说:“请您‘懒’点!‘懒’亦能补拙。”对于养花种树的人来说,浇水、施肥要勤,不然花开不艳,树长不壮。而对于根雕师来说,恰恰相反:不要浇水,不需施肥。问其原因,说:“勤浇水、  相似文献   

20.
《考试说明》将文言文阅读题分为理解词语和句式、理解文句、分析文章这三点。在理解词语和句式这一项中 ,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题 ,既要调动以往的积累 ,又要注意语境的限制。这语境不仅指词语所在的句子 ,还包括更大的语言环境。解题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所给词义进行解释 ,看其与上下文意思是否贯通。如1997年第12题(题略 ,以下例题皆略) ,A项的“绳”解为“捆绑” ,孤立地看也能讲得通 ,但放到语境中就无法讲通 ,而应为“制裁” ;B项“胜”解为“控制”也能说通 ,但这只是建立在对句意的大致推断上 ,“胜”没有“控制”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