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1 毫秒
1.
宜州会仙山,又名北山,位于广西宜州市城区龙江北岸。相传古时,曾有仙人跨鹤集会于此山,故名会仙山。会仙山海拔378米,方圆约3公里。山间草木葱茏,石奇油幽,有白龙洞、百子岩、雪花岩等溶洞较具特色,我国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客曾深入考察会仙山各处溶洞,曾在其名著《徐霞  相似文献   

2.
管理体制是旅游景区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它决定着旅游景区的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本文借鉴国内几种比较成功的景区管理模式,对新乡市万仙山景区的管理体制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万仙山景区条块分割、协调不力的矛盾依然存在,利益相关者矛盾冲突,景区开发层次较低。为进一步理顺万仙山景区管理体制,提出成立新乡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强化三级旅游管理体系,注重景区旅游开发与社区发展的协调统一,实施两大管理模式等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3.
"五里一庵千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村岫回环画境中。"这就是八百里武当的真实写照。丹江口市境内的武当山,兼有五岳的雄、险、秀、幽、奇等特色,被誉为"无双胜境,天下仙山"。  相似文献   

4.
彭州葛仙山为道教名山,历史上属天师道二十四治之第五治葛璜治。葛仙山道教的起落变化,史栽不多,其具体情状散见于古代典籍之中。本文在考辨了五斗米道确属张陵所创立的基础上,对彭州葛仙山道教的兴衰进行了考证与梳理,同时还探讨了天师道在创建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颇具争议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阅读了一些论述美的本质的文章,突然想起白居易《长恨歌》中的两句诗:“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感到颇有点意思,即以此为题,与周宝玺、肖莉二同志商榷。一、美不是虚无缧缈的仙山“美的本质既然是存在的,那么,它就是可以认识的。”周宝玺、肖莉的文章(《美是实体范畴还是关系范畴》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8·1;人大复印资料 B 7,1988·4,以下简称周文)肯定了美的本质的存在。美的本质是美的本质属性的抽象,  相似文献   

6.
中国山水画中的"山"具有重要的精神意义,而黄山则为华夏民族的"仙山"。在众多描绘黄山的画作中,研究新安画派和黄山画派的技法以及精神内涵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从渐江、石涛开始直至刘海粟、潘天寿等,黄山的画魂被一代又一代继承和发扬。时至当代,绘画的民族化问题日益严峻,"仙山"的意指也发生了转变,成为绘画民族性的代表。  相似文献   

7.
不知道那香江海外有仙山 ,直到这天 ,忽有机缘 ,乘舟前往 ,始见那青翠之岛 ,点缀在万顷碧波之间。朋友说 ,只这一小时航程 ,你就到了世外仙园。舍舟登陆之后 ,有小巴士带我们沿着蜿蜒山路 ,去细细欣赏那翠岭群峰 ,看它们是怎样的闪现相迎。也领略那忽而看到海天相连的尽头处 ,蓦然升起太阳 ,如一幅巨画 ;又时有三五人家村落 ,栖息路旁 ,短篱上攀着野花 ,这里并非没有人烟。于是 ,对那未曾到过故土的年轻朋友说 ,你知道吗 ?这就是我们幼年时 ,描红模字 ,写的那“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卒 ,八九十枝花”的纯朴画意与诗情。车子翻过…  相似文献   

8.
“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但“真实”又是一个多义性、多层面的复杂系统,在实现报告文学新闻式的全方位真实时,“合理想象”的作用不可忽视。同时,在认清“真实”与“文学”,“真实”与“想象”关系的基础上,“合理想象”无损于报告文学的“真实”。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文艺创作中的“典型化”手法,根本不能用于报告文学;并对报告文学中不可避免的“想象”问题,进行了范围限定;最后,对报告文学中普遍存在的“抒情”、“议论”这一作者主观感情的自然流露现象,提出不应加以限制,因为它并不破坏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0.
建国 50年来 ,山东的报告文学与山东的经济呈同步发展状态 ,出现了穷山东的“穷报告文学”和富山东的“富报告文学”。本文从时代政治与齐鲁报告文学、政策典型与齐鲁报告文学、经济发展与齐鲁报告文学、观念变化与齐鲁报告文学、出版状况与齐鲁报告文学等五个方面评析了齐鲁报告文学流变的特色及产生流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对于中国报告文学而言具有特殊“创世”意味。经由“左联”努力,此期完成了“报告文学”的概念引进、边界框定、主题阐释和三大具有“原型”特征的递进式文本创作路径。鲁迅的介入,尤使30年代报告文学写作拥有了某种“神话”色彩。从总体生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上看,30年代“报告”思维更多地表达了报告文学的原始生命情态和更趋本真的价值追求,因而创造性地开启了我国报告文学的话语方式和表现范围,推动了此后报告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与虚构的问题,长期争论不休。症结在“报告文学”的属性上。一贯的理论是,“报告文学”属于文学。其理由是:1、RePortage 翻译成“报告文学”;2、用形象来反映生活;3、运用文学的手法。笔者认为,“报告文学”非文学,并逐一批评了以上理由,提出“报告文学”是一种借鉴文学手法来真实反映社会生活的独立的报刊文体,并主张更名为“报告”。这就可建立报告独立的写作原则,解决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繁荣报告的写作。  相似文献   

13.
报告文学两大显著特点是“报告性”和“文学性”。“报告性”是作品的新闻性和涵盖性及渗透度。报告文学之所以有生命力 ,是因为它具有及时反映现实和对现实生活的强烈渗透力。报告文学作家之所以能够有自己在文学和社会生活中的一席之地 ,在于所创作的是鲜活的生命  相似文献   

14.
新书消息     
本刊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尹均生最新学术专著《国际报告文学的源起与发展》已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分“欧美报告文学的源起与发展”,“中国报告文学的源起与发展”,“报告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三大板块,50余万字。对一百年来国际报告文学的源起与发展进行了经纬互补的分析和梳理;  相似文献   

15.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1992年成立以来,先后组织了“中国改革开放优秀报告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等八个大型奖项,近期又启动了“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全国短篇报告文学大奖”,为中国报告文学创作鼓劲助威,使新中国报告文学成为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光辉史诗,为繁荣报告文学事业作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当今 ,报告文学已经是更趋成熟的被国际公众广泛接受的文学体裁之一 ,是社会公众关注、思想含蕴丰厚、社会意义重大的信息时代不可替代的语符载体。仅用“文学的轻骑兵”来阐释报告文学的文学品位与价值已不能表达其文体的美学特征了。但是 ,新近出版的一些中国现代文学史 ,依然沿用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的文学体裁“四分法”,将报告文学挂靠在“散文”的名下 ;甚至不承认报告文学是文学 ,责难其“缺乏文学性”之声也不绝于耳。鉴于对报告文学文体的误解 ,应该从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统一、思辨色彩和艺术美感相契合、现实性和史诗性的和谐共容几方面认识报告文学文体美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对于中国报告文学而言具有特殊。创世,’意义.经由。在联”努力,此期完成了讨告文学”的概念引进及边界框定、主题阐释和三大具有“原型”特征的递进式文本创作路径.鲁迅的介入,尤使30年代报告文学写作拥有了某种“神话”色彩和经典意味.从总体生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上看,3O年代对告”思维更多地表达了报告文学的原始生命情态和更趋本真的价值追求,因而创造性地开启了我国报告文学的话语方式和表现范围,推动了此后报告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国际报告文学产生已经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产物,记录了国际工人阶级奋斗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宏伟历史。恩格斯不仅是革命导师,也是最早书写工人苦难的作家,马克思以最快的速度将轰轰烈烈的巴黎公社斗争以气势磅礴的气概和惊天地、泣鬼神的笔墨展现出来。他们开创的底层书写和英雄战歌引领了国际报告文学的发展。这一时期世界各国都出现了许多跨国写作的杰出报告文学家,为世人留下了许多经典报告文学作品,堪称近代“艺术化的历史文献”。国际报告文学不仅受到革命领袖的重视,也成为广大人民认识历史进程的教科书,日益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不少国外有识学者将经典报告文学评为“20世纪百佳文学作品”,国内学者多次举办国际报告文学作品研讨会,德国开展了“国际报告文学评奖”活动。这些都表明了“国际报告文学”是一种全球性的重要的时代文体,得到国际作家和学者的共同认可。“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筹划编选《国际报告文学经典作品选》,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本文初步梳理了国际报告文学近200年的产生发展历史,作为编选者的思路参考,并借此和同行学者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当代报告文学写作中存在着一种女性主义写作道路:自觉的性别意识,积极的介入姿态,合理的想象,别样的笔致,注重情感真实,关注偶然事件;她们营造“在路上”的现场感,读者会随作者的游走与沉思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这类由女性作家创作的人性化、体验型、介入式的报告文学,可称之为“柔性报告文学”,它打破了男性写作的英雄化、灌输型、预言式的“刚性报告文学”的单调模式。“柔性报告文学”与“刚性报告文学”优势互补,并从一个侧面显现出20世纪中国女性解放的道路,因而具有文学史与社会学史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20.
解放以来,文学界对我国报告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一种看法认为“这种文学形式,自古以来就大量发展着”,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其实都是报告文学作品,而“报告文学”的名称,“不过是后来加的”。①另一种意见认为它是三十年代在抗日救亡中“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②这种意见大都是采用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一些论述报告文学的文章的看法。第三种意见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