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恶搞”这个词用于描述一种现代文化,它通常包括所有类型的诙谐模仿。在日语中,“kuso”最初用于描述奇奇怪怪的事情和劣质品。2000年左右,这个词被引入台湾,并且迅速成为一种网络现象传至香港,而后又传至中国其它地区——中国人总是用“恶搞”这个词来表达它的意思。“恶搞”这个概念源自一种新型游戏——恶搞游戏。引入这种游戏的目的在于教玩家们如何欣赏和享受劣质游戏——例如学会欣赏游戏中一些无法忍受的错误,而不是为此而觉得沮丧。这种理念很快便传播开来。  相似文献   

2.
采用符号学的方法对网络“恶搞”进行研究发现,“恶搞”就是利用“拼贴”、“戏仿”等手段,使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发生变化,进而产生“恶搞”效果。辩证地思考这一现象,发现网络“恶搞”在视觉文化意义上体现为创新性,在视觉素养教育层面上体现为寓教于乐功能。  相似文献   

3.
谷羽 《文教资料》2009,(7):59-61
当今时代,"恶搞"作为一种交谈的栽体,成为一种混杂了大量不同性质的表达模式.本文对网络"恶搞"溯源、网络"恶搞"的文本解读、主流文化面临话语权危机、围绕网络"恶搞"的话语权之争、话语权的走向分别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恶搞作为一种在娱乐消费、网络影像时代下出现的新兴文化现象,以一种自由肆意的文化姿态颠覆、解构了精英文化,使原本就众语喧哗的文化生态环境呈现出更加多元的态势。但是由于“恶搞”的出现和发展受到了来自各方面复杂多变的动力驱使,这使得它面临着前途未卜的命运。因此对待恶搞,棒杀捧杀皆不可取,应该采取更加理性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如今网络上“恶搞”成风,很多人都担心,这些离经叛道的表现方式和哗众取宠的传播风格会让年轻的中学生把追逐无厘头文化作为时尚,把叛逆、反传统作为价值取向。其实这样的担忧主要是针对那些已经背离了幽默的初衷,突破了道德底线的“恶搞”而言的。如果我们只是给那些名作戴上个幽默的面具,作为偶尔的娱乐来点缀一下紧张的学习和生活,那人们可能就能很自然地接受了。  相似文献   

6.
来信摘登     
莫把“恶搞”当时尚2006年,恶搞大行其道,古典名著、标志性图像、影片、英雄人物等,都难逃被“恶搞”的命运,想恶搞的人进入了“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的“境界”。审视恶搞,其实就是一种扭曲甚至畸形的社会文化,颠覆着传统的文化道德。网络上的自由言论权是有限制的,有两条线不能突破:一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道德底线不能突破;二是法律的红线不能突破。网上“恶  相似文献   

7.
2006年,当电影《无极》被一个无名小辈胡戈编辑嫁接之后,变成了《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生动阐释了“恶搞”这一词汇。之后恶搞又以光的速度极速蔓延,蔓延至大街小巷。蔓延至大中小学校园,蔓延至我们“八九点钟的太阳”的心灵上。[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恶搞之风席卷高校,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本文分析了网络恶搞的来源及表现形式,从个体心理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分析了网络恶搞成因,阐述了网络恶搞的危害及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作出了独特的动态呈现,它以信息共享为前提基础、以符号互动为基本形式、以双向对象化为主要过程。通过考察这一互动的内生机制,可以从中抽象出“社会的人”与“个性的人”、“现实的人”与“虚拟的人”、“自在的人”与“自为的人”三组矛盾关系,它们既差异又同一,既分离又亲和,既对立又统一,共同构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的内在张力。从理论走向实践,须通过互动条件的积极创设、互动方式的多维探索以及网络自我互动的有效调适,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工作效力。  相似文献   

10.
媒体纵览     
“姚明”被抢注成卫生巾商标,“雷锋像”成避孕套包装,一个自称“国学辣妹”的年轻女子在孔庙内大摆热辣造型,声称要“勾引孔子”——这是最近三个典型的”恶搞”案例。有人哈哈一笑,有人津津乐道,更多的人义愤填膺,而“恶搞”者又狂赚了一回“眼球”。近年来,从电视、图书到网络、手机短信,所谓的“恶搞”、”无厘头”大行其道,甚至出现了“恶搞”红色经典的趋势。一些专家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恶搞”、“无厘头”之风,导致权威被解构、庄  相似文献   

11.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中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许多便利,同时也对中学生心理产生了负面影响。目前中学生上网主要有三种不良现象:沉溺于网上聊天、痴迷于网络游戏、沉湎于色情网站。针对网络给中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引导学生健康上网的四项对策。  相似文献   

12.
几年前。“恶搞”虽然风行,但流传的范围还仅限于网络世界。随着陈凯歌导演的《无极》被胡戈以视频剪辑戏谑了一把.网络“恶搞”轰动了现实社会。  相似文献   

13.
网络课程是以互联网络为主要交流平台而建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的总和。积件思想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它将教学信息资源与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学习理论相结合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师生。基于积件思想的化学网络课程是在积件基础之上生成的,它的开发理念与运行环境都不同于常规的课件,它的设计既注重教师“教”的过程,又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可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从“恶搞文化”现象看娱乐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搞文化”这种网络次文化在给人们带来娱乐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今天人类共同承认的文化,对青少年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和冲击。当“恶搞”由通俗一步步变为庸俗、低俗后。社会将形成是非混淆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审视“恶搞文化”的出现。需要我们持守娱乐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15.
试论"网络恶搞"行为的著作权侵权认定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网络恶搞”之风愈演愈烈。涉及视频、文本、流行歌曲、热门节目、古典名著、标志性图像、主旋律影片、英雄人物等领域,并且反响强烈。“网络恶搞”作为一种网络现象,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试从著作权保护角度对其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恶搞"作为一种具有多种外在形式的大众个人思想的表达方式,在互联网上日益流行,其行为常常与公民、法人的权利发生冲突,从而导致侵犯公民、法人的民事权利.当前,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对于"网络恶搞"行为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和相关的法律规制,导致在"网络恶搞"行为的侵害面前,受侵害的权利往往得不到充分的救济.因此,对"网络恶搞"行为进行民法上的规帝J,成为民法理论界和实务界深入探讨的一个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网络信息时代,人们对互联网“一网情深”,尤其是有些中学生对上网达到如痴如速的境地,这种现象已经从城市蔓延到乡村,严重影响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绩的提高,加之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甚至引发了许多中学生犯罪。而农村许多学生家长和教师都是“网络文盲”,对中学生这方面的教育苍白无力。本文主要阐发上网成癔和学校教育策略,着力构建“四结合”(课内课外结合、网上网下结合,校内校外结合、显性隐性结合)的一种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模式,着力变“堵”为“疏”,从根子上解决中学生上网成癔的习惯,培养张弛有度、文明上网的习惯。  相似文献   

18.
网络讨论的理性与表现力——以央视大火的网络讨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一定程度上存在于现今中国的网络讨论中,但非理性表达则更多.非理性主要表现为情绪化表达,以及固有情绪的携带.网络讨论的表现力主要体现为恶搞,并对网络讨论的效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进入21世纪,一种以信息为标识的内容,以因特网为主要载体的崭新的生存方式———“数字化生存”、“虚拟生存”或“网络化生存”,称为网络文化。它是一种集科学知识、人文知识和各种社会新闻为一体的文化。它将会成为社会的主流生存方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交往、思维、情感、行为,乃至思想价值取向的基本方式。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我们可以从电视报刊上披露的一个个青少年误陷网络的典型例子中感受到,也可以从街上大大小小网吧中挤满了学生感受到。因此,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了解网络文化、认识研究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就显…  相似文献   

20.
“杜甫很忙”作为时下最流行于网络的热门现象,不仅是单纯的个体无意识行为,它本质上是网络新媒介兴起后公众话语娱乐化趋势的表征.这种大众娱乐行为的参与者大多为当代大学生,这反映出他们在虚拟空间中重建个人表达、树立自我认同的需要.然而“恶搞”杜甫,并不针对杜甫本人.大部分大学生欣赏杜甫的才华和精神,这反映出他们作为知识分子,具有“兼济天下”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