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负面新闻信息是指"消极的或不好的、有害的新闻信息","是具有新闻价值的消极的事实所释放出的信息。"①它通常包括地震、飓风、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以及社会上的对一切违背法律或伦理道德,与人类社会进步潮流逆向而动、损害人类利益的事件或现象。负面新闻信息不同于负面报道。负面新闻是那些产生了负面效应的新闻报道,而负面新闻  相似文献   

2.
负面新闻信息如何传播一直是我国新闻传播界的一个重要话题。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时期,讨论这一问题具有更深刻的意义。本文认为,所谓负面新闻信息,是指负面性社会事实的新闻报道。负面新闻信息的报道在一定条件下是必要的。对于负面新闻,我们应该采取的策略是辩证处理新闻现象,真实全面报道新闻事实,多种渠道传播新闻信息,力求负面新闻事实传播收到正面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3.
《今传媒》1995,(6)
想都市读者所想精心经营社会新闻齐宇强晚报与都市报的读者是广大市民,市民特别关心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因此,只有刊登质量高而又数量可观的社会新闻,才会使晚报和都市报办得让市民爱不释手。社会新闻,是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具有一定新闻价值、包含一定偶然和...  相似文献   

4.
每天大量的新闻报道中,总是存在正面新闻、负面新闻,还有一些中性新闻,这些新闻都会对受众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但是负面新闻经常获得更多的关注。所谓负面新闻,是指能对个人或社会团体产生不利影响、带来负面社会效果的新闻,其显著特点是强调新闻的新奇与反常。国内外负面新闻盛行的表现在国外的新闻实践和新闻研究方面,人们对负面新闻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1882年,美国纽约《太阳报》的  相似文献   

5.
对任何一家报纸来说,"负面新闻"都是公认的"敏感区".对此,不少以社会新闻见长的都市类报纸,往往也得三思而后"报",各级党报更是慎之又慎.但一味回避"负面新闻",等于扔掉一个与都市报竞争的"利器",久而久之也会削弱党报在读者心目中的权威,显然不是上策.那么,有没有什么两全之策?  相似文献   

6.
新闻线人的产生丰富了新闻源,弥补了记者不在场的缺陷,为媒体提供及时快捷的报道线索。它不仅突破了新闻信源无偿的观念,突破了新闻制作由传媒包办的观念,而且促进了“三贴近”原则的落实和展开,更好地实现“下情上达”。但是,与这些好处相伴随而生的弊端也不少。从内容上我们也可以看到,线人们所提供的新闻多是负面新闻,多与车祸、火灾等伤亡事故有关。这些事件虽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但是它的社会价值是有待思索的。媒体上大量负面新闻的刊登,会使线人简单地将新闻价值定位于此,不利于新闻线人自身素养的提高,而且新闻的雷同会使读者失去兴趣,不利于报纸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某些媒体从业人员在报道负面新闻时,放弃人文关怀的原则,用刺激、渲染、煽情、夸大、扭曲等手段歪曲事实,以吸引受众的眼球,完全不顾及新闻事件中当事人的感受,严重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使某些具有较大社会价值和重要导向意义的负面新闻背离了报道的本意,严重影响了负面报道的教育作用和警示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本文所谓的负面新闻报道从内涵上说,是对现实中的负面事件的报道。负面事件包括自然性灾害和一切社会性事故,这些负面事件都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异常性、危害性,影响社会的正常发展,但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仅从这一点上看,负面事件是新闻中的  相似文献   

9.
负面新闻信息的特征 负面新闻信息是自然界运动和人类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一种状态。负面新闻信息作为“新闻信息”大家族的一员,自然具有新闻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新颖性、重要性、共享性、储存性等“共性”特点。它也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大体上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背向性 背向性是负面新闻信息最显著的特征,是指新闻信息所释放的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是消极的,与人所从事的促进社会发展活动目的背道而驰。如同黑暗尾随于光明一样,消极的行为总是与社会积极的正向实践活动处处相违,鲜明地表现出其释放的信息背向性…  相似文献   

10.
对采写负面新闻而言,观点的首先确立就决定了负面新闻传播产生的社会效果。有些负面新闻常会给受者以消极体验,能否变消极为积极,决定它的经常是记者的态度观点。一、负面新闻信息的观点所谓负面新闻,就是一则新闻信息反映的是社会反面的、消极的、假恶丑的、残暴荒淫的、愚昧落后的,以及人们之间或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冲突的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我们在新闻采写时经常会遇到这类的题材,这类题材内容经常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是因为它具有暴露性和非常态行为特征,容易激起人的探知好奇或警示参考心理体验,因此也更容易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相似文献   

11.
负面新闻的网络民意过度表达
  1.负面新闻及网络民意过度表达的概念。负面新闻首先就包含了人们对新闻事实性质的正负评价。负面新闻事实是“那些打破人类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压抑人的自由发展,破坏人与社会、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事实,即为带有负面性质的事实,诸如自然灾害、交通事故、贪污腐化、环境污染等,它们都体现为反常、对抗、冲突。这些消极的事实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极大,阻碍社会进步,必须认真对待”。①负面新闻就是说新闻事件本身是一个坏消息,一般会造成负面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2.
新闻是反映当代社会事件、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重要平台,不同的新闻内容会给社会带来不同的影响力。负面新闻是新闻事件组成之一,其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有时不仅仅是正面影响,也可能是负面影响。当负面新闻在报道过程中出现利益因素或其它因素时,其报道方式往往会将真实的新闻内容引导于错误方向,导致社会出现错误舆论,这使得负面新闻的披露从正面引导走向了负面引导,社会的正面形象受到了负面的诱导和影响,最终导致社会风气发生变化。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不仅仅与新闻报道内容有关,与报道方式也有直接关联。对此,为进一步探讨该话题,本文针对负面新闻的社会影响及其报道方式展开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付一枫 《新闻世界》2014,(11):170-171
近年来,负面新闻报道对于社会环境、人们的道德标准及行为准则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不恰当的负面新闻报道方式虽然可以启发全社会的道德大讨论,但其更容易造成对新闻专业主义的损害、对新闻当事人的不公平对待、对司法公正的僭越等多种反面效应。因而新闻工作者应更加注重负面新闻的报道方式,找准新闻切入点,以人为本,提高传者预见性。  相似文献   

14.
时政新闻对任何一家都市报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报道地位。从社会新闻打天下的初创时期开始,很多名扬一时的都市报都在苦苦寻求着向时政新闻的重点转移。《南方都市报》即为成功的范例,南都在起步阶段,一样是大量的社会新闻(以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的记者在报道社会新闻时为吸引读者的眼球,热衷于负面新闻及煽情新闻的写作.在社会新闻的报道中,过分突出当事人的金钱及社会地位,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调事件的戏剧性悬念和煽情、刺激的方面,模糊了新闻传播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16.
周瑞 《今传媒》2011,(9):55-56
负面新闻会产生负面效果,而大量报道负面新闻,会使民众对这个社会的某一个方面失去信心。比如:某一个城市大量出现刑事案件的报道,受众就会对这个段时间段的城市安全产生怀疑。很多时候,负面新闻并不负面,它具有比正面新闻更强大的正面影响力。作为党报新闻人,要把握好负面新闻正面报道的度,要发掘挖掘"负面"新闻的正面细节,引导正面情感,调动广大受众的正面阅读情绪。  相似文献   

17.
<正>长期以来,媒体人对负面新闻持有偏见,认为负面新闻就是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报道。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新闻思想下,负面新闻一直是媒体不敢触摸的禁区。近些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信息透明与公开的程度提高,随着舆论环境逐渐宽松和媒体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们从一些固有的新闻宣传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正确区分"负面的报道"和"报道的负面",负面新闻有了宽松的报道空间。但是,如何处理好负面新闻和正面新闻的比例,如何掌握负面新闻和正面新闻传播的节奏,如何让负面新闻不会产生负面影响,都是我们媒体人应当长期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新闻选择价值取向的比较 作为一种度量,新闻价值被用来评判新闻原事和新闻文本的意义。啦都市报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一方面.一条报道资源往往会引起都市报的群体关注,另一方面,在对重大新闻进行全程报道的媒体中,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级报刊媒体的报道通常是最具权威的.各地方报纸多是采用新华社通稿和整合相关媒体资源。在这种同源同质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对事实和材料的选择,以独特的新闻价值吸引读者,从而赢得市场是都市报获得竞争优势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9.
郭鹏霞 《青年记者》2007,(20):37-37
社会新闻是指没有鲜明行业特点而又为大众广泛感兴趣的,以反映社会生活、道德伦理、趣闻逸事等为主要内容的新闻。在我国,都市报与社会新闻有着不解之缘,都市报的崛起与社会新闻的勃兴存在着共时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新闻逐渐由边缘走向了主流。  相似文献   

20.
近两年,特别是2007年,随着全民理财意识的觉醒,读者对财经报道的渴求爆增,继社会新闻、时政新闻、民生新闻、服务新闻之后,财经报道已成为都市报、特别是地市级都市报竞争的新战区,由附属产品变成了主打产品之一。竞争态势宁波市内有3张都市生活类报纸,其中两张以财经报道为特色。但在2007年以前,3家都市报并没有在财经报道领域展开拼杀,倒是在社会新闻、时政新闻、民生新闻、服务新闻等方面比拼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