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树 《新闻世界》2009,(9):10-12
“三农”报道既不像社会新闻那样吸引眼球,也不像重大事件报道那样引人注目。怎样才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三农”报道生动活泼,既有深度和高度又有较强的可读性?笔者认为,要从提高新闻性、服务性、可读性和通俗性等几个方面入手,增强“三农”报道的影响力和穿透力。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党报经济新闻深度报道文本的统计分析,笔者发现,具有较强可读性的经济新闻深度报道文本和一般经济新闻深度报道文本相比,辞格使用的频率要高,辞格使用的种类要多,辞格的使用方式也更加灵活.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深度报道能从权威性、思想性、人文关怀和可读性等方面塑造强势的品牌形象。而媒体所处的现实环境、媒体的品牌定位及竞争对媒体的深度报道具有一定的规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闻要有可读性,就应在“深”度上下功夫。深度报道,越来越受到报纸,特别是党报的重视,《新华日报》等还专门开辟了“深度报道”的专栏。华东地区9家主要报纸还曾开展过“深度报道好新闻竞赛”,其目的是要推动、促进各报提高深度报道的质量,凸显报纸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传统媒体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必须扬长避短,把做好深度报道作为提高自身竞争力的突破口。运用多角度思维创新报道方式,让深度报道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关注度、可读性。本文以《安徽经济报》关于徽商的报道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目前经济信息泛化的趋势下,如何实现经济报道创新?笔者认为,应逐步改变传统的经济报道模式,在可读性、生活化、社会化、专业化方面下工夫. 拓展新视角,增强可读性 要增强经济新闻的亲和力,必须增强可读性,在报道的思维方式,视角的选择上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7.
在网络时代迅速来临,诸多面向社会的发行报刊都把加强深度报道作为树立报纸品牌、扩大影响、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的背景下,高校校报出版作为高校校园中的传统主流媒体,因存在种种局限,所以对深度报道的尝试、写作方法的革新、稿件可读性的追求、读者群体的占领等方面尚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新的时期,高校校报如何应对这种结构性的挑战,关系着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开掘并加强深度报道,增强高校校报的厚重感、可读性和权威性,是我们必须深刻反思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8.
在坚持正确办报方向的前提下,要使地市党报新闻报道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要增加内容的权威性、指导性、贴近性、服务性,并恰当运用多种多样的新闻报道形式,提高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增强吸引力,让读者感到可读、可亲、可信。作为地市党报来说,要在报道内容上体现可读性,就应报道读者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满足读者求知天下大事的欲望,从需求心理上贴近读者。要在报道内容上体现可读性,还要报道读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9.
党报的深度报道既要满足普通受众对可读性和易读性的需求,又要在理性高度和思考深度上寻求突破;既要保持因时间锤炼呈现的严谨和深度,又要不断提高报道的"及时性"、"新鲜性",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对新鲜信息的追求;既要追求"多侧面、多角度、超时空、深层次"地反映和剖析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又要寻找高度简练、浓缩的表达方式,适应受众浏览、跳跃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10.
新华日报自1999年3月改版以来,在坚持高品位的前提下追求可读性,受到业内人士一致好评。特别值得提到的是,《深度报道》栏目以其广阔的视野、深刻的内容、独特的角度,在读者中引起较大的反响。该栏目虽然不固定于某个版面,但绝大多数都是头条。高格调、有分量、有特色——《深度报道》栏目对于党报深层次魅力的形成功不可没。找准党报的可读性定位,曲高和众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报刊市场竞争激烈,党报要在这种竞争条件下生存和发展,必须增强可读性。然而,由于党报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党报的可读性也有特殊的规律。鉴于此…  相似文献   

11.
面向读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增加新闻报道的可读性,这是我经过实践得出的一点拙见。要写出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并适于在晚报上刊登,就必须在可读性上下功夫。如何提高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呢? 一是要新。首先是报道的事实要新,当前就是要捕捉改革开放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成绩、新信息、新经验,运用各种新闻形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来。立意要新,全局着眼,细处下笔,使文章形象生动,以小见大,高屋建瓴,表现出一定的深度、力度。报道农业生产要力戒唱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的“四季歌”。  相似文献   

12.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都市报更应该加强深度报道。当前深度报道发展正呈杂志化、互动化等特点,都市报应该立足于权威性、思想性、民生性和可读性,让深度报道成为都市报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似文献   

13.
杭州日报前年底改版时,创办了《焦点新闻》后改为《视点新闻》版。当时的考虑是,应当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谈到新闻改革,媒体往往考虑的是可读性。一条有可读性的社会新闻,报纸、广播常常去拼抢,而对于这条新闻背后的社会意义,又往往缺乏深入的挖掘和思考。解析新闻,向深度开拓,应是党报报道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样做,也更适合党报读者的阅读需求。 所以,我们把《视点新闻》的内容定为国内外和本地重大事件、热点现象和热门话题的深度报道。同时,我们也强调可读性。任何形式的报道都应该讲究报道艺术。深度也好,思辨也好…  相似文献   

14.
方琦 《新闻导刊》2007,(1):20-21
深度报道由于其报道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各全国性大报和各都市报纷纷开办深度报道专栏,用以  相似文献   

15.
党报的工作性报道创新是新闻改革中的重要问题。工作性报道如果要增加可读性,就需要作者选取好报道角度,从受众关心的角度切入,在开掘党务、政务、各类会议和中心工作中内蕴的深度上下功夫。只有通过深入开掘和思考,发现其中蕴藏着的重大新闻价值,才能写出精彩的好报道。  相似文献   

16.
王甚恺 《新闻世界》2013,(10):78-79
让经济报道成为地方党报的主打产品,就要整合资源,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引导;要围绕中心大局,在经济新闻深度上下功夫;要关注百姓,贴近生活实际,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要直面经济热点,创新工作方法,提高经济新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军区军兵种党委机关报不是一般的新闻纸,它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报道军区党委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反映基层工作经验和官兵呼声建议,报纸内容具有指导性和权威性。这决定了军区党委机关报必须把讲政治摆在第一位,要求政工报道要有高度、有深度,同时要让政工报道可读性与指导性有机融合,让政工报道活起来。  相似文献   

18.
武汉都市报业的新闻竞争,已转向深度报道的竞争阶段,深度报道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和面貌出现,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这种探索是值得肯定的,目前深度报道在武汉都市类报纸中的生存状态,也许将酝酿出新的报道模式。深度报道与市民报所谓深度报道,是一种通过系统地提供新闻事实的背景,用客观事实解释和分析,延伸和拓展新闻领域的报道方法,它既要有深度——深入新闻事实内部,揭示新闻事实含义,又要有广度——详尽报道有关新闻事实的一切情况。作为市民报,武汉几家“小报”给人的印象是:注重新闻的可读性、贴近性、信息量。具体表现为:在体裁上…  相似文献   

19.
面对激烈的竞争,党报要想持续性地吸引读者,就必须在做强、做优时政新闻的同时,加大社会新闻的报道力度,让党报在社会新闻报道中发出与众不同的声音。 为此,作为一家地市级党报的《石河子日报》,从2006年起进行了全新改版,在千方百计增加时政新闻的可读性的同时,以社会新闻为突破口,在兼顾可读性的同时,力求拓宽社会新闻的报道领域和深度,成功推出一批具有党报特色的社会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20.
新闻的可读性是个系统工程。 要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就得不断开拓新闻的广度和深度;采用全新的视角和适合新闻内容的时时创新的写作形式,报道鲜活的客观事实;用通俗、朴实而鲜明的语言,并且不断吸收人民群众语言发展的最新成果,再现纷繁复杂的客观事实;还得根据受众阅读之需,在版面的确定和调谴,栏目的设置和调整,以至标题的设计和制作,摄影图片的安排上常做常新。通过多方努力,充分调动文字、摄影、插图、版面编排等各种有效表现手段,才会不断提高我们报纸反映多采多姿、千变万化的客观世界的能力,达到增强可读性的目的。 不断开阔新闻视野,在新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动脑筋、做文章,是提高可读性的关键环节,必须首先研究和解决。 随着信息交流的日趋频繁,人们对交流信息的量和质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