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评表达的关键是判断,是观点的表达,观点表达的质量决定了时评作品的质量。但由于时评写作的门槛较低与时评写作环境的浮躁,一些时评观点表达中的问题暴露出来:认识出现错误;价值判断偏颇;意见表达无效。这些问题影响了时评的表达与舆论的引导。这些问题可以通过重视事实的调查,设置专业化专栏,提倡时评建设性等方法予以针对性解决。而这些应对问题的对策,也是未来时评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正时评更多是从常识出发,那些生活中的常识是人们立论、判断时的凭借和依托。换句话说,时评就是常识的判断。时评说的不过是人们知道但可能未认识到的常识而已。时评写作的核心任务是判断,判断的准确与否,决定了时评写作的准确与否、深刻与否。由于时评作者通常不是新闻记者,时评写作与新闻事实存在一定认知上的距离,以及时评对时效性的特殊要求,加之时评作者本身知识体系、价值体系的完整程度不同,思维表达能力的差异,在时评写作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判断偏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李劭强 《新闻窗》2010,(3):30-31
评价时评的角度和标准有很多,但决定一篇时评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是文章的观点,作者的立论,而立论的核心是判断,尤其是价值判断,因此,作者价值体系的完善与否以及价值判断能力的高低,都将直接决定新闻时评的优劣。有时,作者决定选题、立论比较困难,并非是对时评的写作技能掌握不够,而是其价值判断的能力还未达到。  相似文献   

4.
现在,报纸上的新闻时评很多,很多报纸开辟了专栏或专门版面来刊发时评,写作时评的人也不少。新闻时评,最重要的是稿件的观点,稿件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着时评的观点来服务的,读者喜欢看时评,主要的也是为了看稿件所体现出来的观点,观点是时评中最核心的要素,是稿件的灵魂。  相似文献   

5.
曾丽红 《报刊之友》2012,(1):110-111
中国的报刊时评虽然已经蓬勃发展,但还不够成熟规范,存在着表达效率低下等问题。究其原因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缺乏对激情与理性合理尺度地把握,事实上,激情与理性就如同时评写作翱翔的双翼,二者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6.
我国当前正处于第三次"时评热"时期.其中,报纸时评的发展势头总体上是好的,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一是预设观点,不注重观点的平衡呈现;二是少数作者素质偏低,制约了时评的传播致效;三是观点雷同,浪费了报纸版面资源.发展传播学为报纸时评赋予了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使命,为此报纸时评传播管理者应从时评有益于国事的高度出发,保障时评的表达自由;报纸时评工作者应增强伦理道德意识,以国利民福为依归进行创作;报纸时评"生产链"全系统应强化精品意识,用优秀作品来充当公共空间的优质话语.  相似文献   

7.
今年第8期《青年记者》以集束炸弹的形式对近几年逐渐窜红的时评进行了“全盘否定”。看完全文后我有这样两种感受:时评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却被忽视了,起码没有遭到重点轰炸;这些文章观点不客观,因为它一是出自从不写时评、没有或不屑深入研究时评、对时评一知半解的所谓“专家”之手;二是出自不能写时评而强写时评、时评长期不能被采用而牢骚满腹的“怨妇”之手,而众多读者、时评作者、时评编辑、媒体老总们对其有啥看法,这里几乎不能找到。于是我有了发表一点看法的冲动。我这里只选择“时评公式化”这个题目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时评的生命是思想、观点和态度。这种思想、观点和态度,主要体现在对新闻事件的判断。这是因为,时评既要有明确的判断和独到的见解,又要引导和启迪读者正确分析和认识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只有这样,时评才能具有说服力,产生影响力。因此,时评更应该讲导向。时评,顾名思义就是“因时而评”、“合时而著”,它是以议论时事为主的新闻评论。作为“新闻伴侣”的时评,是针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快速的评头论足,它是对新闻事实作出清晰的理性判断,从而影响和引导受众,使人对社会现象作出是与非的理性分析和正确评价,更好地认识社会,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9.
关于“丑陋的时评圈”的看法,我是同意的。至少在中国时评发展的现阶段,时评充满着一种为名气而写作的虚伪色彩、一种为稿费而进入时评界的铜臭色彩。正因为这些客观问题的存在,时评成了一个圈子内的时评,成了不疼不痒的时评,成了吹毛求疵的时评,成了争名夺利甚至不乏侮骂声的时评。这种现象令人叹惋。很多关心时评发展的朋友对此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但我以为,目前我们缺少对于最根本问题的清醒分析。这个问题便是:时评为什么? 时评到底是为了什么?媒体为什么纷纷上马时评版?这是个说起来简单但实际很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搞不清楚,时评界的所有问题都无法解决。  相似文献   

10.
陈娜 《新闻世界》2010,(10):40-41
时评的复苏与勃兴是国内都市报报纸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色。2009年初,《楚天都市报》开设"楚天时评"专版,受到读者的喜爱。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分析《楚天都市报》的时评特性,主要有表现问题的时新性、反映问题的针对性、评论思维的批判性、观点表达的贴近性。在此基础上,笔者分析了时评的评论精神体现在张扬时代精神、贴近群众生活、构建言论广场、宣泄不良情绪、弘扬社会正气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时评是一种"个人化的公共写作",更简单地说,就是"公民写作",以公民身份写作,为公民社会写作.在网络日渐发达的今天,公民则有了更为顺畅的表达路径.但是,有价值的公民发言,有效率的时评写作,尤其是媒体上发表的正式言论,则有必要遵循基本原则,追求更高境界.  相似文献   

12.
陈旭鑫 《新闻与写作》2004,(8):10-11,14
新闻评论是媒体阐述立场观点、影响引导舆论的“旗舰”。近年来,报刊时评作为一种新闻样式正大行其道。人民日报、南方日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众多媒体,都以各自的方式开办起了时评类栏目,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为什么?当前的报刊时评写作应如何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13.
简言之,新闻时评就是对时事新闻的评述、评论。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传播形式,新闻时评大有方兴未艾之势。那么,其与传统的新闻评论在性质上究竟有何区别?在写作或编辑新闻时评过程中应如何把握其性质与界限?应该说,尽管时评的实践发展很快,但有关上述类似问题的理论储备明显不足,这是导致当前新闻时评写作中出现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来从事新闻时评工作的思考和体会,特写此文,以就教于同仁。主客观相统一是正确认识新闻时评性质的关键性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性状和特征,所谓新闻时评的性质是指新闻时评区别于传统新…  相似文献   

14.
时评是公众舆论表达的一种重要形式,时评的主体是公众,对象是公共权力,目的是批判。根据哈贝马斯的观点,公众舆论“指的是有判断能力的公众所从事的批判活动”。①笔者认为,必须对这种公众“批判活动”的“判断能力”进行审视与反思,尤其要认清“常识化解释”的误区,才能使时评更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本文试以典型案例,分析时评中的“常识化解释”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娱乐过度、逻辑缺失。  相似文献   

15.
关于“时评”的写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时评,不是四平八稳的专论,也不是自由联想的杂感、随笔、旁敲侧击的讽刺;它是面对新闻事实本身的一个毫无避让的回答:这事儿,我怎么看。它是清晰的判断形式,是针对这种判断的有效率的表达。   时评的核心是判断 时评的基本内容无非事实与道理。在时评的结构中,“事”与“理”的关系,就是判断关系。什么是判断呢?普通逻辑告诉我们:“判断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工具。”新闻评论的基本功能就是对新闻进行认识。判断是新闻评论的核心价值。 对一件事随便说点什么是容易的,但对一件事作出判断,则是难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新闻评…  相似文献   

16.
时评是公众舆论表达的一种重要形式,时评的主体是公众,对象是公共权力,目的是批判.根据哈贝马斯的观点,公众舆论"指的是有判断能力的公众所从事的批判活动".①笔者认为,必须对这种公众"批判活动"的"判断能力"进行审视与反思,尤其要认清"常识化解释"的误区,才能使时评更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本文试以典型案例,分析时评中的"常识化解释"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娱乐过度、逻辑缺失.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期带来了新闻评论的繁荣。因为在社会现状"多元、多样、多变"的大背景下,舆论需要引导,观点需要阐述,思想需要交流,这正是新闻评论所擅长的。况且,提供精辟的观点被传统媒体人认定是应对新媒体挑战的独门利器。于是,报纸纷纷开辟时评专版,电视台和电台也争相开设评论栏目。但在繁荣的背后,时评的弊病也日益凸显,比如观点偏激、题材雷同、写作程式化等等,引起了时评人的警觉和反思。本刊组织的这组文章,有人民日报"任仲平"政论成功之道的剖析,有钱江晚报时评运作的经验之谈,还有杭州主要媒体时评主创人员的思考,为的是推动交流,促进探讨,引导新闻评论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据说现在的时评和网评是"公民写作"时代,但当"公民写作"发展壮大之后,如今几乎成了"功利写作",这从若干个网站的时评作者交流BBS上可见一斑.这些平台上,每天集中发布"发稿信息",某某某报用了,谁谁谁发了,这个本来也无可厚非,集中了信息,能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可是,帖子的标题常常成了"喜帖"、"银子哗哗响"之类,"功利心"昭昭然.  相似文献   

19.
自本刊今年第五期推出“如何搞好媒体时评专版(专栏)”专题研讨后,又陆续收到省内外学界、业界的一些来稿。这些来稿分别从理论和实践的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媒体时评如何创新。媒体时评如何贴近读者、走平民化之路等方面问题做了进一步深入、细致的探讨与分析。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朱文慧总结出新时期媒体新闻评论具有小型化、版面化、开放化和新闻化等四方面特点;湖北大学新闻与传播系魏明革提出新闻评论写作必须具有平民化意识,并提出实现新闻评论写作平民化的途径。本刊现刊发这两篇论文。  相似文献   

20.
黄帅 《青年记者》2017,(24):17-18
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版创刊十余年来,作为国内报业较早出现的言论版,它的发展几乎见证了当代中国新闻时评文体的兴起与流行.强调以公民身份发言、鼓励独立思考与判断的风格,让时评走出了狭义的新闻工作者的园地,也让更多关心社会时事、心系国计民生的普通人加入了时评写作的队伍.不论是媒体业界还是新闻学院,不论是一线评论写作者还是学院中的研究者,都对时评及其背后呈现出的社会万象、深度思想和广泛的知识视野充满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