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章琴丽 《东南传播》2011,(4):121-123
对新闻报道文本的分析,能够寻找出其背后的社会意识.21世纪初,创业在中国成为一种现象.本文将以2000--2009年<人民日报>创业报道为文本,试图提炼出我国主流报纸对于创业议题报道的媒体框架,进而探究媒体所构建框架与现实框架、政府框架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媒体框架反映出的社会真实.  相似文献   

2.
舒环 《新闻世界》2011,(1):131-132
女大学生的媒体形象呈现作为女性刻板印象研究在媒体上的延伸和扩展,最近几年受到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在具体研究中却逐渐流于模式化。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法,对不同受众定位的两家媒体——《人民日报》和《华商报》进行比较,对两家媒体上所呈现出的女大学生群体的形象进行对比评析,通过比较2009年《人民日报》与《华商报》有关"女大学...  相似文献   

3.
刘萱  张静璐 《采.写.编》2021,(11):107-108
《中国青年报》在国学版块塑造了多种类型的古代女性人物,并以全新的视角和叙事模式对她们的形象进行了解读.通过分析《中国青年报》对于古代女性人物的内容报道,总结出其建构的女性形象,并以此分析《中国青年报》在建构古代女性形象时呈现出的特点,以期为其他媒体在报道相关内容时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谭婧怡  曹阳 《新闻世界》2013,(4):211-213
区域媒介形象是该区域实体形象在媒体上的投射。本文以《半月谈》中对重庆的相关报道为样本,通过数据统计,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内容分析,探讨重庆市在党刊中的的区域媒介形象。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语境下,各国媒体对于同一事件的报道是否日益趋同?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2001年至2010年《中国青年报》上以"女大学生"为标题的105个文本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主流媒体对女大学生的关注度很高,比较客观地呈现了女大学生形象,注重树立典型,以正面宣传为主。  相似文献   

7.
于小薇 《新闻世界》2012,(7):219-220
国家形象的重要性以及在塑造国家形象过程中的媒体作用已毋庸置疑。《人民日报·海外版》作为中国对外传播的一个代表性媒体,本文试分析其所报道的内容以及海外读者的反馈,以期从中浅析其在国家形象塑造方面作用及不足。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梳理《申报》"杨月楼案"的报道过程,发现《申报》的新闻报道因为能够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明确报纸的民间定位、善加引导社会舆论、积极探索新闻业务,才会使得杨月楼案的报道形成巨大的舆论影响,赢得良好的民间口碑,提升报纸的民间形象。这些报道经验对于现代媒体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林锦 《今传媒》2012,(11):41-43
框架分析是媒介效果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用以剖析新闻的文本框架和受众框架的建构和互动。本文从框架分析的视角出发,对VOA、CNN以及《纽约时报》这三家美国媒体的网络报道中,对我国"7·23"动车事件在事发半年内的报道议题与报道方式进行分析,探析美国媒体在这一事件中,对我国官方媒体形象、新媒体形象以及事件受害者形象的呈现。  相似文献   

10.
林锦 《报刊之友》2012,(11):41-43
框架分析是媒介效果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用以剖析新闻的文本框架和受众框架的建构和互动。本文从框架分析的视角出发,对VOA、CNN以及《纽约时报》这三家美国媒体的网络报道中,对我国“7·23”动车事件在事发半年内的报道议题与报道方式进行分析,探析美国媒体在这一事件中,对我国官方媒体形象、新媒体形象以及事件受害者形象的呈现。  相似文献   

11.
胡乔  熊晓媞  陈姮 《新闻世界》2013,(5):110-111
新兴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以一种简便的形式来处理信息,如微博、微电影等,在碎片化思考模式的影响下,人们往往缺乏深刻的思考。现代传媒人在大的社会背景之下,也难免受到影响,媒体的报道在很多情况下欠缺思考,深度不足。人物报道作为众多媒体报道形式之一,同样存在着浮于表面的问题。此外,经济效益的驱使,使得媒体往往将焦点对准社会的精英阶层,而没有给普通人足够关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栏目的人物报道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其人物报道的特点对于新闻媒体的人物报道具有着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框架理论和质化的内容分析法,以《泰晤士报》和《纽约时报》2012年7月至2013年3月底期间关于"钓鱼岛"事件的新闻报道为样本,对两份报纸在相关报道中的框架运用和中国形象呈现进行了差异对比分析,进而深入考查了地缘政治冲突报道中干扰英美大报建构第三方主权国家形象的政治文化因子。本文认为,同处欧美媒介体系的两份大报在钓鱼岛冲突报道中呈现中国形象的离散性,应该归因于英美两国原生社会结构和文化语境对媒体为施加的限制性和构成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半边天>为例,运用定量描述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当今主流媒体在报道女性时所持的社会性别观念和媒体中所呈现的女性形象的社会性别内涵.  相似文献   

14.
房雅倩  陈扬 《新闻世界》2013,(5):214-215
近年来,关于明星的报道一直是媒体和公众关注的话题之一。从女星的"被小三"到明星夫妻的生活被曝光,明星报道在一点一点的向低俗迈进。纵观文娱界,对报道尺度、报道原则以及报道的商业利益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究竟应该怎样报道明星?本文从《申报》对于阮玲玉的一系列报道中探寻当时媒体对于明星的报道,试为现代媒体明星报道找出一种新闻性与责任性统一的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15.
伴随微博等新媒体的兴起与普及,幼师这一群体的社会声望遭遇挑战,这与媒体对幼师群体负面报道过多、报道层次不够丰富、报道维度存在不足有关,导致幼师形象扁平化和污名化。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从成立至今的所有幼师报道进行研究,探讨幼师媒介形象的现状,总结媒介对幼师形象建构的框架特征,以及媒介议程设置如何打造公众对幼师职业的认知。  相似文献   

16.
朱筱倩 《东南传播》2017,(12):72-75
女性是中国塑造对外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纽约时报》作为美国三大主流媒体之一对中国女性一直有所关注,为了厘清《纽约时报》对中国女性形象传播的实质,文章借助场域理论,对该报涉华女性报道进行文本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该报对中国女性形象传播存在负面倾向,该倾向主要集中在政治和社会两个议题上;女性多以积极的公共角色出现,职业分布以服务行业人员和创作者为主;相较于以往外媒对中国女性的报道,该报报道的中国女性从家庭走向了社会。文本分析表明该报所建构的中国女性形象有向多元化转变的趋势,但仍是以负面报道为主。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中国青年报》和《华盛顿邮报》两份报纸对韩亚空难事件的报道分析,主要采用内容分析和个案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总结两报在该事件报道中的异同点及原因。我国媒体在对此类事故的报道中还有一定的向国外媒体借鉴的空间,使中国的传统纸媒具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高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信息环境中,媒体培养并影响着受众对他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和态度。媒体对新闻素材的目的性选择和解码方式对国家形象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本文以德国主流媒体之一《南德意志报》为研究对象,对该报2016年以中国经济为主题的报道进行内容和话语分析,在此基础上勾勒该报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形象。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媒体融合加速推进的媒介环境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以下简称国庆70周年)作为我国盛大庄严的政治仪式,成为我国媒体进行国际传播的重要内容。媒体创造的国家形象,也在国际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人民日报》海外版通过相关报道展示了我国多元国家形象,包括和平友好、繁荣发展、民族团结等;通过多种手段,创新传播技术,明确国家立场,贴近国际传播现实语境;同时得到多重启示,迎接时代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20.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其中媒体的传播行为值得关注。本文以《楚天都市报》为个案,重点分析了其在2009年1月至4月间该报纸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的报道,总结出其所具有的报道体裁多样化、报道角度全面化及内容丰富与细致的优点,同时也指出《楚天都市报》深度报道不足、缺乏温情及贴"标签"的问题,提出了在报道大学生就业问题时,应承担起社会责任,注重导向的正确性与切实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