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苏轼在《次韵张安道读杜诗》中评论杜甫的遭遇时说:“巨笔屠龙手,微官似马曹。”所谓屠龙手,出自庄子《列御寇》篇:“朱平漫学屠龙……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他以“巨笔屠龙手”来说明杜甫才高而不得用。这一诗句,与其说是评杜甫,倒不如说是用来作为自己的写照。苏轼是作为一位才华横溢、雄视百代的艺术家名满天下,而不是以一个政治家的身份载入史册的。但在苏轼的论著里,却又保存了许多改革政治的宏词大论;这些政治主张,最后也是一纸空文,不过屠龙之术而巳,对北宋的社会政治改革,不仅没有起什么作用,反而给自己招致了几近杀身之祸。尽管如此,然而苏轼的艺术实践活动,又与这些政治主张互为表里,紧密相连。因此,我们在研究苏轼艺术创作过程中,对这一方面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2.
(一)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中,苏轼父子的主要贡献在于其对文学创作自身的重视之上。韩愈倡道古文的宗旨很突出:“思古人而不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题哀辞后》;柳宗元强调的也是“文者以明道。”(《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欧阳修的“吾之为文,必以道俱。”(见苏轼《欧阳修墓志铭》)虽然将文与道稍稍持平,但重心仍然不在文上;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干脆将文学等同于“礼教治政”(《上人书》);曾巩则严守“一切文章都必须折衷于圣人”(《新目录序》)的基本原则。然而苏洵首先将文看作一项独立于道的事业.在论文必不离道…  相似文献   

3.
苏轼与章惇都是北宋的政治家,二人早年交好,章惇曾给予苏轼不少的帮助,在苏轼身处逆境时也能援之以手。后来两人交恶,章惇对苏轼恨入骨髓,直欲置之于死地。究其原因,固然出自章惇的一种阴暗心理,但也与苏轼出言无忌的直率性格有关。苏轼与章惇交恶,也是北宋新旧两党争斗的反映,在这种大背景下,必然会有牺牲品。苏轼和章惇深陷党争之中,不可避免地酿成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4.
苏轼谪居惠州是其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在书法观念上,苏轼惠州时期的书法观念是其“尚意”书法观念的继承与发展。苏轼对黄庭坚草书变法的认可,体现着苏轼主张在“学古”的基础上“自出新意”的创作观念。苏轼在惠州关于酒对书法的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探索。苏轼醉后作书能让自己心手两忘,达到“醉笔得天全”的境界。除此之外,苏轼对颜真卿《争座位帖》的题跋,体现着苏轼“入晋人之室”与“知人论世”的书法审美观。  相似文献   

5.
谈苏词二首     
苏轼是我国宋代最杰出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以“豪放”著称。其实这所谓“豪放”,也只是与温庭筠、柳永等那种专写绮罗香泽,以缠绵旖旎著称的“婉约”派相对而言。事实上,苏轼词的风格是多样的,有的空灵隽雅,有的萧洒飘逸,有的豪放粗犷。《江城子》(密州出猎)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说是“豪放粗犷”一类的代表。这样的内容、这样的主题、以及在风格上“豪放”到这种程度的作品,在苏轼词里也不是很多的,然而它却真实地反映了苏轼思想的一个侧面。本文就想结合这两篇作品,对苏轼的这个思想侧面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作为文学创作领域成就辉煌、笔耕不辍的实践者,苏轼创作经验丰富.脍炙人口的作品比比皆是。作为创作实践的成功者.苏轼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章创作理论:“词义兼美”、“文以适用”、“文道并重”、“文能达是”、“文理自然”、“博学能文”……耳熟能详。  相似文献   

7.
一○七七年初夏,苏轼由山东密州来到“山其嵯峨,人其颖多”的徐州,虽然仅有一年又十一个月的短暂时光,却在徐州人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苏轼不仅是一位勤政爱民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著名文学家。他在徐州建立过卓越的历史功绩,写下了许多瑰丽多采的诗篇。这是后人常常传颂、怀念他的重要原因。苏轼有诗云:“佳处未易识,当有来者知”。他歌咏徐州的诗词,是徐州人民一直引为自豪的。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典诗词赋、书法、绘画等领域,苏轼均以其独出心裁的创作为后世留下累累硕果。苏轼思想和人格的魅力,同样凝聚着说不完、道不尽的“中国特色”。苏轼曾令历代学子为之赞叹,也令海外学为之倾倒。苏轼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化名人。他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古往今来,人们总好拿苏轼“说事”;苏轼及其作品也总能为海内外专家提供研究、考辨的新课题,并且总是伴随着没完没了的争论,不断涌现相关的研究成果(学术论资料与专),精彩粉呈,美不胜收。于是《中国苏轼研究》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9.
解读苏轼     
仕途上的苏轼可谓“别具一格”。他既反对王安石的新党,不同意大刀阔斧的改革;又不赞同司马光的旧党,提出一些富国强兵的改良办法。苏轼始终徘徊在新旧两党之间,被不断迫害,屡遭贬谪。苏轼,这个深陷在政治漩涡里的大文豪,曾因‘‘才”而飞黄腾达,却也因“才”而失意不能自拔。“才华是把双刃剑”这话在苏轼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10.
“自然率真”是庄子审美思想的神髓,也是苏轼文艺观的核心。通过对庄子关学思想与苏轼文艺观的比照与分析,由“原天地之关”与“随物赋形”,“法天贵真”与“天工与清新”,“万物与我为一”与“身与竹化”,“技道相通”与“技道两进”几方面深入探讨,不难发现苏轼文艺观对庄子“自然率真”审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代最杰出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政治家、艺术家、学者。苏东坡留给中国文化、留给这个世界的印象与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略举一二。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创造及其人格魅力--纪念苏轼逝世900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是中国学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大豪、旷世无双的全能作家,人格是苏轼灵魂的支撑点,是他生命的真谛,突出表现在正直、真诚、爱民、忘我诸方面。苏轼的业绩辉煌于当时,也启示于未来,他必将对我们今天的“先进化”和“精神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苏轼爱水在中国古代的文人中是有名的,他对“水”的品格的认识是最深刻的。苏轼不拘一格的艺术个性和他在千变万化中完成自己文化人格的塑造,与他所赋予的“水”的品格是完全一致的。苏轼善“变”的艺术人生,是其通变的文化观念和善于处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关系的必然反映,也是其成就为“球形”文化巨人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词学史上对苏轼词的定位,主要有“豪放词”“以诗为词”“东坡范式”三种重要说法。“豪放词”从风格论出发,并不能完全涵盖苏轼词的全部艺术特质;“以诗为词”作为一种创作方法,亦非苏轼所独有;唯有作为传统“体派论”的现代发展的“东坡范式”,最适宜作为苏轼词之词史定位的总结性词汇。同时,既然“豪放词”一语已不足以概括苏轼的词史定位,那么“婉约”“豪放”二分法也自然应被扬弃,而打破这一“二分法”,并不意味着否定“二分法”这一极具简洁性的思维方式,寻找更具学理性、更符合唐宋词实际的“新二分法”取而代之,才是真正的破旧立新之道。  相似文献   

15.
苏轼诗中的"病兽"意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苏轼的诗中存在着大量的以“病马”、“瘦马”为代表的“病兽”意象。这类意象作为苏轼审美情趣的凝结,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本文对苏诗中的“病兽”意象的作用进行研究,并分析这类意象的审美内涵及苏轼钟爱这类意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理趣是宋诗的重要艺术特征之一,而作为宋诗的代表作家苏轼,在理趣的创作上成就突出。本文全面论述了“理趣”的特点,苏轼理趣诗的表现手法,并探讨了苏轼善用理趣的源由。  相似文献   

17.
苏轼作为中国词史发展中的一个集大成者和开创者,他的词在某种程度上讲,代表了宋词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恰如《碧鸡漫志》(宋王灼)中“东坡指出向上一路”条所说:“长短句虽至本朝盛,而前人自立,与真情衰矣。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在这里,王灼将苏轼对词的贡献提到很高的地步。但同时,他的这段论述涉及有关苏词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苏轼词与音乐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苏轼“非醉心于音律”只是“偶尔作歌”,那么,苏轼词究竟合不合音律呢?  相似文献   

18.
苏轼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人政治”的时代,这个时代造就了苏轼的特殊人格,即他对现实的超越与执的生活态度,不做“散人”,也不做“拘人”,对于“兼济”和“独善”两种人生方式,却不从主观上要求外在社会准则的认同,而是建立在心理主义基础上,成为丰富自我、发展自我的两种手段。这种审美人生给苏轼的学创作带来了重大影响,本即分析探寻这种审美人生与学创作深刻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却敌未遂的抑郁──谈范仲淹词《渔家傲·秋思》的复杂情怀田林范仲淹不仅是宋初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将领,还是一位杰出的词人。其词意境阔大而深实实,风格沉雄而豪放,冲破了“词为艳料”的樊篱,在宋初词坛上,是苏轼、辛弃疾豪放派词的先驱。范仲淹的词,现存六首...  相似文献   

20.
苏轼美学思想的特征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游”。苏轼不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实际行动上都真正体现了“游”的理想,而且他的“游”带有十分明显的审美取向和追求。“游”在中国美学思想发展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真正从美学的角度将其推向高峰的是苏轼。苏轼将“游”看作是审美的必要方式。所谓“游”有两种基本的含义:一是“动”,即游动的意思;二是“戏”,即游戏的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