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汤顺霞 《培训与研究》2009,26(10):43-44,90
兰州永登苦水街村"二月二龙抬头"民俗社火与兰州民间的春节社火不同,在农历二月初一开始连续举办三天。"社日"曾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悠久传统的民俗节日,沉淀和凝聚着中华的巨大情感,因元代统治者的禁止在民间失传。本文探讨了"二月二龙抬头"社火与传统"社日"的关系及文化内涵后,认为苦水"二月二龙抬头"社火以祭社为目的,以丰富多彩的民俗内容和盛大的规模,延续了"社日"的民俗传统,同样具有凝聚民族情感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现实意义,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社火是民间节日期间举行的各种游艺杂戏活动的总称,蕴涵着丰富的民俗意味和浓烈的文化色彩,在中国各地城乡、尤其是广大农村流行颇广。作为城乡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火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社火表演过程中,人们除获得情感释放外,还实现了一系列的文化及社会功能。城市社火和乡村社火作为同一民俗事项,具有许多相同点,但由于表演语境等诸因素的不同,在某些方面仍存在着差异。本文即重点对西宁城乡社火的表现形态和文化功能作一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
“二月二”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文章运用文献材料,对“二月二”习俗的流变进行了分析,并浅析了龙抬头节、社日的形成,希冀能够推动学术界对传统节日文化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社火是中国乡村春节期间举行的一种集民间信仰、体育、娱乐等为一体的民俗活动,在人们的平时生活中发挥着重要功能。社火的研究,对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习俗、构建和谐乡村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的《社戏》描述了民间春社的热闹场面。读了这样的文章,经历过民间社火的老人,会因之而忆想联翩,没有经历过社火的年轻人或城里人,也会因之而心驰神往。辛弃疾《西江月》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注解说:“乡村祭土地神的庙叫‘社’,周围的树林就是社林。”这就提示我们,要了解“社日”和“社火”,还要先了  相似文献   

6.
社火是中国传统民间文艺,陇南市的民间社火,以西和县民间“黑社火”最有代表性,将灯光和系列美术造型及图像有机结合,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和艺术价值,也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7.
傅畅  王安霞 《文教资料》2010,(12):63-65
社火脸谱是从古代"假面"、"涂脸"发展而来的,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民间造型艺术,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是我国最古老的脸谱之一。本文从社火脸谱的起源、艺术特点及文化意蕴等方面对陕西社火脸谱艺术进行了研析。  相似文献   

8.
社火是中国民间古老而传统的民俗现象之一,正面临着日益衰微的现状。而宁夏六盘山区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及人文因素,社火的内容形式变化较为缓慢,隆德社火的文化属性及所呈现的丰富内涵、文化功能值得探析。  相似文献   

9.
民俗活动是仪式音乐赖以生存的土壤,在浙东传统礼俗仪式中,民众世代遵循固有的以锣鼓为主导的用乐方式。庙会社火、祠堂祭祖、迎神赛会、节日灯会、祭海谢洋、舞龙耍狮等民俗活动及音声技艺表演中,锣鼓不可或缺。锣鼓音声与礼俗仪式共生互动,是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民俗文化景观,也是浙东锣鼓成为民间仪式音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陕西泾阳社火与民间水管理关系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陕西一个小镇的社火表演为个案 ,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 ,采用象征研究的方法 ,分析当地民间社火与水资源管理关系 ,重点分析社火表演的队伍结构、节目单、表演时间、表演传统和表演冲突等 ,阐释它们对地方用水文化的象征性管理作用。  相似文献   

11.
陈志刚 《考试周刊》2010,(12):148-149
本文作者通过对赫哲族体育项目的研究,理清目前对赫哲族民间体育、民俗体育和传统体育在分类上的混淆,以民族学和民俗学及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对民间体育、民俗体育和传统体育相关概念作了深入分析.合理地把赫哲族民间体育、民俗体育和民间体育区分开来,得出赫哲族民间体育、传统体育和民俗体育之间的关系是:民间体育包括了传统体育和民俗体育,传统体育又包括了民俗体育,民俗体育是赫哲族民间体育和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体育和传统体育的基本因子。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社火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体现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从文化生态学角度出发,以西安市周至县社火为考察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论述当地社火民俗的文化生态变迁及其发展困境,揭示其传承和发展前景,为保护和传承社火民俗文化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3.
清代戏剧家李十三的"十大本",为我们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风俗,其中有"大团圆"的审美民俗、三寸金莲的畸形审美民俗、男女互赠定情信物的民俗、节日民俗、结拜民俗等等。研究探讨这些民俗,既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李十三"十大本"的内涵,又可以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的民俗志书写模式日益受到质疑的今天,山曼教授《流动的传统》一书以不拘一格、充满灵机的民俗志书写,为我们带来许多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启示。这样的民俗志书写已将民俗学研究的"区域本位"、"事象本位"与"主体本位"初步化融一体,注意在描述区域民俗整体结构的同时,追寻民众主体的深层文化逻辑,因而代表了当代民俗志书写中一个富有活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洋县社火,是洋县人民群众在春节期间举行的自娱自乐的、表演性极强的各种民间歌舞技艺活动的总称。在洋县社火这一特定的活动中,人们相互吸引,共同建构了一个充满引力的民俗场。在这一民俗场中,作为表演者的儿童习得了当地人们具有的特定行为和习俗,而作为观众的儿童则感受并了解到了这种行为和习俗。洋县社火的启示是:儿童的习俗化过程应该顺应其本性;我们应当利用习俗促进儿童成长,使传统文化更加有效地为儿童所习得。  相似文献   

16.
西府社火民俗传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府社火属于传播学范畴的群体传播。社火结合庆典活动的组织、游行编队等管理方法于一体,穿区过县,活动形式集民间锣鼓、音乐、戏曲、服饰、脸谱、造型艺术等民间音乐、工艺、美术为一体.可以传播民俗文化,展示时代风貌。通过研究这种民俗的传播形式,可以更好地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7.
社日与中国古代乡村社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日作为曾在中国传承数千年的民俗节日,它在公众生活中曾有着特殊的地位。社日既是村社成员的兴奋点,又是维系村社共同体的精神纽带,社日在乡村生活中尽着有效的调节服务功能。社日在中古之后出现了历史性的衰变,这种衰变是中国村社制度动摇的结果,同时也是村社公共精神失落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中国素来以礼仪之邦著称。而礼仪的养成,自然也是要从娃娃抓起。马上到丁酉鸡年春节了。春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日期间大人小孩都要玩好,同时也是孩子们感受和获得仪式感的重要途径。记得我们小时候,每逢春节期间——注意哦,春节可不是一天,前前后后可有一阵子呢!从"过了腊八就是年"到"二月二,龙抬头",有近两个月的时间;即便从...  相似文献   

19.
陕北秧歌是植根于乡土世界与民众精神之中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传统民间文化形式之一。20世纪40年代,这一传统民间文化形式被发现并纳入中国共产党革命文艺建构与发展的全新轨辙。中国左翼革命对"民间"的发现以及借助对传统民俗活动的挖掘与利用来建构其文化新秩序的策略实施,使借鉴民间传统秧歌的表演形式而创造的新秧歌有了发生的契机,新秧歌运动在这一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下得以展开。  相似文献   

20.
民间布鞋是将鞋文化与刺绣艺术完美结合的我国民间独创的手工艺品,被誉称"中国鞋",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服饰品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色彩交织的视觉效果和丰富多变的工艺装饰,记载着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地域民俗的变迁、民间的文化审美需求以及伦理道德、时尚观念。以传统工艺著称的老北京布鞋,在现代元素浓烈的服饰商品中艰难行走。文章通过对鞋子造型、工艺、装饰艺术在设计上的应用解析,探究和发掘我国民间独特的审美情趣,体会并发扬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艺术精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