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楠 《新闻爱好者》2012,(14):69-70
从1995年《读书》杂志更换主编开始,这份以思想和评论见长的杂志开始走向学术化,1979~1995年的16年,是《读书》杂志的光辉岁月。本文以《读书》杂志的创办人之一陈原先生和曾担任11年主编的沈昌文先生的编辑思想为主线,试探析此时期《读书》杂志的编辑思想,以期对当下杂志编辑的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约是1992年吧,当时房延军兄在《解放日报》编"读书"版,约我写些我所认识的新闻出版界人士与"读书"的小文章。在他的鼓励下,我先后写了褚钰泉、陆谷苇、曹正文、李伦新、江曾培、孙颙、徐雁、伍杰、沈昌文、林东海等十来人。其中沈昌文同志是我  相似文献   

3.
河西 《编辑学刊》2010,(1):65-67
《读书》换帅风波过去一年多了,现在雨过天晴,汪晖和黄平的离去也早成了昨日旧闻,对于流传已久的沈昌文不满汪、黄主政时期《读书》学术风的传闻,沈昌文的反应也是模棱两可,他说:说不上满意不满意。《读书》不是我的私产,我也没有老干部的那种责任心,退休后还要管这管那。  相似文献   

4.
不知是谁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蠢。”此语非深得书中三昧者不能道哉。曾主持《读书》多年的沈昌文先生的《阁楼人语》,就是一本可以医蠢的书。笔者此文谈的仅是王蒙先生的序言《。阁楼人语》择优选录了沈先生主编《读书》期间撰写的“编后”一类文字,王蒙作序时借题发挥议论如何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编辑,题目很妙也富有概括性:《有无之间》。好编辑应该“有”什么?相信不少人都能罗列出一大堆来:应该有知识、有操守、有热情、有容量等等。那么,编辑的“无”又指什么呢?还是听听王蒙的说法吧:优秀的出版家编辑家只有进入兼收并蓄的“无…  相似文献   

5.
读了十几年的《读书》,思想上受益良多。近读沈昌文先生的文章《回忆〈读书〉》(《南方周末》2000年11月9日),又觉得我们这些办杂志的人还能从《读书》中得到不少编辑方面的启示。一、“三无”境界谈到《读书》成功的原因时,沈先生一再强调“自己的局限和无能”,“因一己之无能才能联络到那么多能人,把这么一个其内容远远超过我们知识水平的杂志有声有色地办了多年”。他的同事又在“无能”之上加了“无为”和“无我”,构成一个“三无”境界。办杂志不是武大郎开店,刊物的水平当然要力求高于编辑自己的水平,否则就没有意思了。刊物的水平取决于作者的水平而非编辑的水平。编辑的能耐  相似文献   

6.
1979年4月,《读书》石破天惊地打着“读书无禁区”的旗号创刊了。《读书》编辑沈昌文和陈翰伯、陈原、史枚等人,谨奉“以书为中心的思想评论刊物”的办刊宗旨,力将《读书》做成“知识分子的高级休闲刊物”加之《读书》作者如丁聪、王蒙、费孝道、金克木、董鼎山、刘晓枫、辛丰年等国宝级学者参与,《读书》在当时延续了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梦想。  相似文献   

7.
沈昌文  平雨 《出版参考》2007,(11):35-35
前任三联书店总经理、《读书》杂志主持人沈昌文.在他回忆录的一节《陈翰伯的一个意见》中说:上世纪40年代我就知道有个进步的国际问题评论家叫梅碧华.后来才知道这就是身材魁伟的陈翰伯。  相似文献   

8.
有无之间     
《中国编辑》2004,(2):6-8
本文是《阁楼人语——<读书>的知识分子记忆》(作家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一书的序。书的作者是多年主编《读书》杂志的沈昌文先生。书的内容是当年《读书》杂志每期必有的编后交代,先叫《编后絮语》,后叫《阁楼人语》。沈昌文先生总结他的编辑经验有“无能,无为,无我”之说。王蒙先生这篇文章的题目《有无之间》,与沈昌文先生的“三无”之说显然有关。我们很喜欢王蒙先生的这篇文章。这不仅因为王蒙先生是声望很高的作家,不仅因为这篇文章阐述的是编辑之道,而且讲得很深刻,还因为这篇文章的视野、角度、思路、用语,都跟我们出版界同人的习惯不大一样。因此,这篇文章会吸引我们的读者,并且有利于激活出版界同人的进一步思考和研究。我们感谢王蒙先生答应本刊转载这篇文章。今年2月2日,应我们之请,王蒙先生为此专门写了一段话,在此一并献给读者: 老沈编《读书》时,动辄给刊物写个后记,叫做“阁楼人语”。阁楼云云,有点自动靠边的谦虚,有点减轻责任的躲闪,也有点说几句话而已的酸溜溜的潇洒。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小河最喧闹。(高尔斯华绥)一切决定于时间、地点、条件(斯大林);他这样编刊物容易编好,也容易处好各种关系,显得比较成熟,有利于一要生存,二  相似文献   

9.
《读书》编辑的三个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昌文先生写的《阁楼人语——〈读书〉的知识分子记忆》,重新勾起了人们对20多年来中国思想文化的诸多记忆。这本以汇集《读书》杂志“编读往来”和“编辑人语”的小义章而成的书,提供了中国思想文化潮流20多年演进的诸多信息和有趣往事,而从出版人,尤其是编辑的角度,这本书带给我们的阅读快乐和思考,并不亚于它的思想文化价值。下面撷取三个命题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10.
新书推荐     
《知道:沈昌文口述自传》花城出版社定价:16元书中主角是著名出版人,前《读书》杂志主编。该书讲述了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的处世之道,从头到尾都透露出积极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编纂《十三经索引》,既为人们读书治学提供了一部高质量的检索工具,也对当代编辑做好编辑出版工作有诸多启示:要善于在编辑实践中发现选题;选题要具有普适性与长远价值;编辑要有深厚的学术修养;不但要出好书,还要善于宣传。  相似文献   

12.
2008年12月30日下午,《出版参考》杂志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召开了2008年度编委会暨纪念《出版参考》创刊20周年座谈会。中国版协常务副主席杨德炎、中国版协国际合作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常振国、副主任、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李学谦、中国版协少读工委主任海飞、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原所长袁亮、《出版参考》主编陆本瑞、原《读书》主编沈昌文、人民出版社原副总编辑吴道弘、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王明舟、电子工业出版社原社长王志刚等近20位专家参加了座谈会。会议由《出版参考》编委会主任许力以主持。  相似文献   

13.
《新闻出版交流》2002,(4):37-37
新版《鲁迅全集》将于2003年9月出齐。有39篇佚文书信将增补进修订版;有的要从《全集》中抽调;对《两地书》原信作编辑处理;对“注释”要减负。2002年3月8日5版《文汇读书》周报上,朱自奋同志对“五大看点”作了简要介绍:鲁迅一生所著大量作品,绝大部分已收入1981年版《鲁迅全集》。近年来《鲁迅佚文集》的出版,引起了不知情者的好奇,以为都是新的发现,其实其中既有确是鲁迅的文章,也有未必可靠,需要加以鉴别的。这次收入新版的佚文就是根据编辑细则,对一批已发现佚文(有些是1981年已经发现,有些则是1…  相似文献   

14.
编辑的"无"     
不知是谁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蠢."此语非深得书中三昧者不能道哉.曾主持<读书>多年的沈昌文先生的<阁楼人语>,就是一本可以医蠢的书.笔者此文谈的仅是王蒙先生的序言.<阁楼人语>择优选录了沈先生主编<读书>期间撰写的"编后"一类文字,王蒙作序时借题发挥议论如何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编辑,题目很妙也富有概括性:<有无之间>.  相似文献   

15.
雁斋的书橱里有一部多年前得自港台书展上的书《读书风华:名家对阅读艺术的观察》,是史蒂芬·吉柏(StevenGilbar)主编、陈苍多先生翻译的读本,1993年6月在台北出版。 书是厚厚的一册纸皮平装本,376面,中英文对照,图文并茂,开本阔大,版式也就疏朗而  相似文献   

16.
不久前,《读书》前总编沈昌文先生应华东师大陈子善先生之邀,与一些大学生、研究生座谈80年代的《读书》和文化思潮。事后他感慨地说,人们对往事的忘却真是太快了;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他们几乎一无所知。听到沈公的话,作家毛尖叹道,是啊.对现在的大学生来说,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就像古典文学一样久远。  相似文献   

17.
当编辑记者,一定要学会读书。尤其是年轻同志,不可一日不读书。但读哪些书,怎样读书,却是大有学问的。阳春三月,是读书的好季节。本刊记者就这个问题求教《红旗》杂志副总编辑马仲扬同志。马仲扬说,关于读书,前人积累了丰富经验,唐诗中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古往今来,这方面的文章也做过许多。但是要真正做到,却不容易。一个好的编辑、记者,需要有深厚的基础知识。读书多,视野开阔,思想、理论和政策水平高,运用文字的能力强,写报道、改文章就得心应手。遇到复杂的情况也不会迷失方向。刚参加新闻工作的年轻同  相似文献   

18.
正出版界最近的一个亮点,是放弃地方集团领导不干而重回做书一线的出版人俞晓群,推出一套被读书界准确概括为"三老集"的丛书:沈昌文《八十溯往》、钟叔河《记得青山那一边》和朱正《序与跋》。书不过是薄薄三册小开本,甫—上市却被读书人大加追捧,将其视为今日出版人向前辈的集体致敬。三老皆为1931年生人(还有一位开明深思的出版人刘杲先  相似文献   

19.
据《文汇读书周报》报道,市场营销出身的美国泽布拉书局董事长瓦尔特·扎卡赖亚斯在《出版家周刊》发表《不要忽视编辑的重要性》一文。文章指出,当今美国出版界越来越多的财政管理和市场营销人员被推上出版机构领导岗位,而编辑人员自然受到了忽视和低估。这很可能就是目前美国整个出版界举步维艰的原因之一。文章认为要推出一本杰  相似文献   

20.
刘业伟 《传媒》2010,(9):73-74
<读书>杂志1979年4月创刊.那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召开不久,思想界、出版界异常活跃,于是,一些饱经沧桑的老人陈翰伯、陈原、范用、冯亦代等集合在一起,办起了<读书>这本思想评论杂志.1986年至1995年,沈昌文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兼<读书>杂志主编.十年里,<读书>介绍过许多新思潮、新视点,被誉为国内最有影响的思想刊物之一.有一句曾经流传很广的话:可以不读书,但不可不读<读书>.过去的<读书>与其说是一个学者的大讲堂,倒不如说是读书人聚会的沙龙、茶馆.这一切,都和沈昌文独特的办刊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