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以教案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教师的任务就是执行预设的教案,展开预设的程序,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对预设的标准答案的顺应和认同,大家谓其"牵引式"教学。学生很少有思维火花的碰撞,往往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究,答案是统一的,因而学习是枯燥的,课堂气氛是沉闷的。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教学往往违背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预设性,常会使教师不关注教学过程本身。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善于启发式教学,让课堂在一种生成的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教学境界。  相似文献   

2.
吕赟 《四川教育》2008,(9):48-48
装腔作势的“对话” 课堂上有一类所谓的“对话”,教师看似给了学生自由言说的机会,实质上整个对话过程都牢牢掌握在教师预设的框框中。教师不是“主导”,而是“主宰”。虽然课堂上有问有答,但是在话语霸权之下,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一步一步地接近预设好的答案.教学完全封闭在教师的“诱导”之中.  相似文献   

3.
开健 《广西教育》2010,(4):44-45,51
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以权威自居,沉醉于自我,牢牢控制课堂的话语权,缺乏耐心去倾听学生的声音。说得太多,听得太少,未能学会倾听学生心声,这样不仅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疏远,也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对话、双向交流信息的过程。教师的耐心倾听,是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杨万赋 《广西教育》2012,(38):18-1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教学”理念也渐渐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所接受,并落实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不够深入,对“对话教学”的理解有失偏颇,从而降低了对话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预设过于充分。在开始对话前教师就对对话的话题和相关答案进行了预设,导致课堂上出现教师牵着学生走的被动局面。二是对话浮光掠影。教师预设的话题缺少一定的深度,学生几乎不假思索就可以回答出来,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课堂教学把实现学生认知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把教材当做中心,教学内容相对固定,教师教学设计精密、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刻板地演绎教案的过程,预设的接受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学生往往被动接受。而新课程下的课堂形态,倡导"互动生成的生命课堂"。  相似文献   

6.
一、改教材:拓展课堂资源,把握好课堂预设与生成数学教材只是数学教学的一个载体,其容量是有限的。教师备课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突破和超越了教材,但是备课始终只是一种课堂预设。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动态过程,学生的思维随时会进出火花,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新答案、新疑问、新联想,及时诱导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深度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更要注重课堂的生成性知识,因为这是学生的思维成果,也是进行下一步教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管洪涛 《当代教育科学》2007,(3):112-112,114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各种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冲击着教育。动态生成这个新名词也频频出现。所谓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提升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结合教学经验,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倡导对话式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营造良好师生关系以及完善评价体系这五个方面展开讨论,希望对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历史课堂教学是师生围绕教材这一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但传统课堂里很难看到真正的"对话",教师骨子里的权威意识,学生潜意识中的敬畏感,使师生远离了情感的交融与互通,也使我们的课堂远离了对话。新课程实施后,如何进行有效的课  相似文献   

10.
物理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物理教师可以通过抓住课堂意外、超越课本生成、在问题中生成、利用错误资源生成等方式,预设文本静态弹性,关注课堂非预设性生成,有效提高课堂实效.  相似文献   

11.
<正>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在对传统教学中因过度强调预设而导致的封闭、单向灌输和教学过程的确定性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新课程提出了"生成"这一重要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对话,关注学生的成长,主张把生命的活力还给课堂。但是,很多教师对"生成"这一教学理念缺乏全  相似文献   

12.
课前进行教学预设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典型特征,课堂生成是新课改的重要形式.新课程改革理念主张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合作互动,这就决定了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既要有教师的课前预设,更要有课堂上师生即时的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基点,生成是预设的机变,数学课堂教学应在精心预设下促进生成,让生成更精彩.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它所提出的最高宗旨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我们往往无法预见。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生成性课堂具有不可预定性,其随机性造就了许许多多的生成性问题。可以说预设与生成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只有预设的课堂也许是有秩序的课堂,但会缺乏些许灵气;生成的课堂也许会乱一些,但可能会因此而精彩。课堂要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好的课堂效果也只有在师生的互动中才能生成。  相似文献   

1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对话式”课堂教学方式,是对传统的“知识传授”型课堂教学观念与模式的变革,明确支持学习的建构性、协商性和参与性。其理论根基是“建构主义”学习理念,认为在学习中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教师不应始终以知识权威、文化先知的角色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而本身蕴含着教学民主的价值预设,并以发展学生的主体功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旨归。我们扬大附中语文教研组曾就“课堂对话”做过一次专门的讨论交…  相似文献   

15.
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浙江师范大学张先亮教授主持的《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课题,提出了新的课堂教学评价理念,构建了一整套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其中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理念与操作模式受到广大教师欢迎,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简要阐述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些基本特征。1形成的而非终结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注重的是学生的课堂回答与教师预设的答案吻合的程度,而对学生的思考过程、思维品质漠不关心。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是从自己对问题的思考研究出发,而是千方百计揣摩教师提问的意图,在记忆库中搜索…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我们无法预见。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生成性课堂具有不可预定性,其随机性造就了许许多多的生成性问题。虽然说课堂教学有许多是无法预料的,但其实还是有章可循的。只要课前功夫到,准备充分,加上教师的教学机智,课前的预设是可以为课堂的精彩生成奠定基石的,也就是关注生成,做足预设。生成使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出现了浪花闪耀、  相似文献   

17.
正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中要教师重视监控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的程度,也就是关注"预设"和"生成"。"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通常指教师的课前准备,也就是备课;"生成"是学生知识技能的达成、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学的预设是必要的,而生成是必然的,只有预设与生成共舞,方能演绎精彩课堂。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预设"与"生成"真正互相融合呢?一、精心预设,为学生智慧生成启航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的预设,而且更应关注动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预设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情况,在课前进行的教学预测和设计.生成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高度关注学生有价值的数学思考,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学习的问题而展开的教学.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提问大多只是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教师预设的轨道,学生被动地执行教师的一个个指令、要求,程式化的数学课堂缺乏生命活力。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渴望与教师平等对话,新课程教学需要有效交流,让课堂成为师生展示的舞台,把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学习的自觉需求是当前课堂改革之所需。  相似文献   

20.
教学是一项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好周密的思考和准备,也就是对教学进行充分预设。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教学预设不再仅仅是侧重于教师的教,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只有对学生进行充分的“预设”,才能使课堂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