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庾晋 《档案天地》2006,(6):10-12
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之一.然而在其中晚年却导演了一幕幕暴行。这是因为朱元璋的自卑心理在作怪.进而导致了人格的扭曲。终朱元璋一生.其生活轨道是由卑贱走向高贵.而其心路历程却是由自信走向自卑。  相似文献   

2.
明代的后湖黄册库,是我国封建社会中规模最大的一个档案库。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建立了明王朝。面对元朝末年生产凋敝、户口失实的情况,在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的同时,开始了对全国户口赋役的整顿。洪武三年,“太祖籍天下户口,置户帖、户籍。”之后,为进一步加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朱元璋又采纳了户部尚书范敏的建议,于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  相似文献   

3.
草根皇帝朱元璋虽然在马上取得了天下,但他构建了明代教育体制的整体框架,为明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章阐述了朱元璋的教育思想及其教育思想的实践步骤,以期为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些许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朱元璋一直是中国古代最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他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但是为了朱家的天下,朱元璋并不在乎把任何人推进火坑与地狱.  相似文献   

5.
元末明初,由于特殊的际遇,以宋濂、王袆为代表的婺州文人,其命运紧紧地与朱元璋连在了一起。他们在明开国前后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从而表明了明初以来文学走向的必然性。然而,他们的结局也相当悲惨,两百多年来师教乡习、濡染成风,前后相继,文脉可寻的婺州学派经过朱明王朝的打击,从此走向衰弱。所以,考察婺州文人与朱元璋的关系,对于研究明初政治、文学以及地域文学的盛衰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明初江南第一富豪,沈万三富名遍天下,富可敌国。他的发家致富,取决于其独特的经营管理理念。但他最终因故被朱元璋满门抄斩,家族从此衰落。  相似文献   

7.
图书馆,一个蕴藏人类精华的场所,一个没有光环的领域。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它真的是无足轻重,无所作为的吗?人类从蛮荒走向文明,从落后走向进步,谁又能估算出图书馆的历史功绩有多大!君不见一部“论语”治天下;始皇“焚书”定天下;一部“史纪”鉴天下;一部“诗经”传天下;一部“本草”医天下……无庸赘述,书籍是引导人类向上的阶梯,图书馆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它是实现终身教育的最好处所,图书馆的工作大有可为无容置疑。而现实中的图书馆工作,因缺乏足够的功利性,其发展又是那样的令人无奈。如今面临因特网电子信息…  相似文献   

8.
张弘  李生贵 《兰台世界》2015,(6):105-106
明初,朱元璋以复兴三朝礼乐为己任,先后设立了太常寺、教坊司以及钟鼓司等机构。明中后期,以宦官为首的钟鼓司成为礼乐制度的核心。由此,以雅乐为代表的礼乐开始走向衰落,而以戏曲为代表的俗乐在明宫廷中盛行。  相似文献   

9.
"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面对明初断垣残壁,一切待兴的衰景,朱元璋采取了以"安养生息之"的对策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针。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社会效应,甚至就当今来看,都具备可研究分析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明朝建国后即诏谕日本,希望恢复两国"封贡"关系,经过明朝使臣多次传达诏书才恢复两国的往来关系。依据明太祖对日本国的诏令文书所诠释的内容主旨,清晰可见两国关系在洪武期间的态势变化;诏令文书也反映了明太祖朱元璋天下观念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引言 清朝统治者在维护其统治权力与地位方面,沿袭了中国的封建传统,吸取了历代特别是明王朝的统治经验与教训。其中值得首先指出的,是清朝统治者制定的皇室宗族政策与十分严密完备的宗族管理制度。明初,朱元璋实行以血缘为纽带的封建诸藩制度,企图以此维系朱家天下的长治久安。但是,由于诸王拥有土地、官吏和军队,非但未能久安,反而很快就招致了皇室内部的激烈斗争和战乱。直到宣德(1426—1435  相似文献   

12.
陈德 《湖北档案》2005,(7):28-31
陈怀民的祖籍是浙江慈溪县。据考证,他们村子里的居民全是蒙古族人,系元世祖忽必烈的后裔。1276年,忽必烈率兵攻占杭州,一批蒙古族人便在浙江省定居下来,并世代为官。进入14世纪中叶,朱元璋灭元,居住在浙江一带的蒙古族人由贵变贱,朱元璋还下令将蒙古族人统统赶到濒临杭州湾的慈溪县,并将他们圈定起来不得越线。劳役、苦力都由他们做,还规定他们的后代永远不得做官,不得经商。慈溪蒙古族人贫困到了极点。  相似文献   

13.
某家知名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一本历史题材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洪武帝驾崩,子朱允(火文)即位,为惠帝。朱元璋的弟弟朱棣发动政变,带兵打进南京篡了侄儿的帝位,史称‘靖难之役’。”短短的两句话中竟存在两处重大错误:朱允是朱元璋的孙子而非儿子,朱棣系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而不  相似文献   

14.
明养德书院刻书之盛山西出版史话之二孙玉祥朱元璋夺天下,定都南京,将其子封分全国各地,是为藩王。三子朱枫,于明洪武十一年来山西就藩于太原,称晋王。朱元漳四世孙朱钟铉在晋藩时,“博古喜书法”,命其子奇原刻《宝贤堂法帖》,今存太原双塔寺碑廊,堪称法书杰作。...  相似文献   

15.
蘧得芳 《兰台世界》2014,(12):137-138
明代宁王朱权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十七子,人称"贤王奇士"。朱权也是一位音乐家、戏剧家,由他制作的"中和琴"是古代名琴。而其戏剧评论著作《太和正音谱》更是奠定了其在艺术上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16.
明代宁王朱权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十七子,人称"贤王奇士"。朱权也是一位音乐家、戏剧家,由他制作的"中和琴"是古代名琴。而其戏剧评论著作《太和正音谱》更是奠定了其在艺术上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17.
樊斌 《出版参考》2011,(1):27-27
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即册立朱标为太子,是年,朱标13岁。朱元璋选定人品正直、儒学功底深厚的宋濂做太子的老师。  相似文献   

18.
南京坐落在长江下游,西北据长江之险,东南山脉环绕,形势险要,龙蟠虎踞,史称六朝古都,三国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五代十国的南唐都曾以此地为都城。元末农民战争中,朱元璋与群雄争霸,选择今南京一带作为根据地。朱元璋在1355年由滁州进兵和  相似文献   

19.
宋爱伦 《大观周刊》2012,(41):11-13
南京在1368年以前作为朱元璋政权的政治中心,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明王朝建立后,由于南京城的风水问题等原因,朱元璋始终不愿意以南京为帝国的永久首都,而欲北迁首都于关中。但是,中国北方因战争饥荒而衰败,朱元璋生前未能完成迁都大业。朱元璋的迁都愿望成为明成祖迁都北京的前奏。  相似文献   

20.
5月份的书市无疑是抗非典图书的天下。就是在万圣、三联、国林风这些人文气息浓郁、学术氛围厚重的书店,这类图书的销售也位居前列,成了不该闪亮的明星。 《走向共和》在电视台热播并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兴趣,同时引发了人们近年少有的争论至少。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同名书(上中下三册)不失时机地推出为读者提供了另一种观赏选择。该书由电视剧的两位编剧完成。据民族社的人员讲,该书至今已经销售了5万套,成了该社今年的“当家花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