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提起桃花源,人们便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是他,以文人之心,借桃花之境,讲述一个逍遥自在的秦人村的传奇故事,建造了一个世外桃源的虚幻之境,引得无数文人倾心向往。细读初中语文教材(苏教版),发现从古至今,每个正直文人都在他们的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南朝文学中桃源意蕴的仙境、唐代文学中桃源意蕴的个性化、清代文学中桃源意蕴的追求等,以桃源意蕴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美好希冀的文学表达。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唐诗中有大量以“桃源”为意象的诗歌,其中数量最多的是求仙主题的诗。这和唐代道教的发达关系密切,我们也能从这些诗中看到社会对人的思想和睛感的影响以及中国文人心中对真、善、关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桃源主题萌发于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主要描述了武陵渔人偶然进入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神秘之境——桃花源,被源内人热情款待的故事,在源内人的口中得知他们的先祖是为避秦时战乱来到这绝境,没有再与外人联系,渔人在桃花源呆了不多时便告辞回家,没有听从源内人的告诫将桃花源的存在告诉了别人,但是高士寻找无果,便这样成为了文人笔下的惯用题材,是文人士大夫心目中的圣地,是他们遍寻不到的乌有之乡。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唐诗中有大量以“桃源”为意象的诗歌,其中数量最多的是求仙主题的诗。这和唐代道教的发达关系密切,我们也能从这些诗中看到社会对人的思想和睛感的影响以及中国文人心中对真、善、关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桃源主题萌发于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主要描述了武陵渔人偶然进入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神秘之境——桃花源,被源内人热情款待的故事,在源内人的口中得知他们的先祖是为避秦时战乱来到这绝境,没有再与外人联系,渔人在桃花源呆了不多时便告辞回家,没有听从源内人的告诫将桃花源的存在告诉了别人,但是高士寻找无果,便这样成为了文人笔下的惯用题材,是文人士大夫心目中的圣地,是他们遍寻不到的乌有之乡。  相似文献   

7.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闪耀着大同理想的光辉。“落英缤纷”的河岸,“良田美池桑竹”的丰饶,“怡然自乐”的人群,“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逍遥,经过后世文人的诠释与补充,“桃花源”早已成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桃源”成为了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栖泊地:一个自在的精神家园,也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古代文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难解情结。“桃花源”“桃源”“桃源客”“武陵源”等亦成为千古诗人吟唱不绝的经典意象。李白有“谪官桃源去,寻花几处行。秦人如旧识,出户笑相迎”(《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杜甫有“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北征》),戴叔伦有“为问桃源客,何人见乱世”(《送吉中孚校书归楚洲旧山》),  相似文献   

8.
用主题学的研究方法分析桃源故事,可以发现其在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三大主题:桃源人境——农耕文化的理想王国;桃源仙境——世俗人生的极乐世界;桃源心境——隐逸文人的精神归宿。这三大主题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有着说不尽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闪耀着大同理想的光辉“。落英缤纷”的河岸“,良田美池桑竹”的丰饶“,怡然自乐”的人群“,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逍遥,经过后世文人的诠释与补充“,桃花源”早已成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桃源”成为了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栖泊地、一个自在的精神家园,也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古代文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难解情结。“桃花源“”桃源“”桃源客“”武陵源”等亦成为千古诗人吟唱不绝的经典意象。李白“有谪官桃源去,寻花几处行。秦人如旧识,出户笑相迎”(《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杜甫“有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北征》),戴叔伦有“为问桃源客,何人见乱世”(《送吉中孚校书归楚洲旧山》),张旭“有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青溪何处边”之问,秦观有“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踏莎行》)的感喟。南宋末年诗人谢枋得写道“: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庆全庵桃花》),明王洪有“弱水与桃源,有路从教去”《(卜算子》),清谭嗣同“有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崆峒》)等诗句。词牌名亦有《桃源忆故人》《醉桃源》等,足见中国文人桃源情结的难以消解。瓦西里...  相似文献   

10.
唐诗中有一些涉及桃源的诗作,这些诗作,有反映仕与隐两全的处世之态,也有欲隐而不能充满向往的心态;其中也不乏对桃源持怀疑之态的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文人在大唐盛世华丽外衣下内心的挣扎与痛苦,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窥见唐代文人的心态历程。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经典的意象,是无数失意文人的梦想,是文人解除失意痛苦的内心渴望,这就是“渔父”。渔父是集智者、逍遥者、超脱者于一身的隐士化身,是中国身在儒家心在道家的文人之精神寄托。中国文学“渔父”这一意象经过了《诗经》、姜子牙、《庄子》《楚辞》这样一个由实到虚逐渐升华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戴表元一生适逢时代巨变、江山易主,其的后半生也基本上是在隐居、交游与授徒的中度过的。其诗歌创作中也透露出浓厚的隐逸情怀。隐逸,是对人生的看透,但同时也反映了他在时代旋涡面前的逃避心态。戴表元之隐,与交游紧密结合,把隐逸看成是一种文人的风雅之举,因此又不得不为生计奔走以寻求物质保证。  相似文献   

13.
王船山在词中融入了天台山故事和桃花源故事,形成独具特色的"桃源情结",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悲叹及对时间流逝的哀怨,抒发自己的归隐、反抗之志。船山词对桃源故事的化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丰富了古代文人桃源情结的内涵,而且促进了两个桃源故事的融合,更借桃源的破灭,隐曲地抒发了船山的爱国深情。  相似文献   

14.
朱敏 《文教资料》2008,(30):14-16
柳作为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国文化中传播了几千年,走进了中国文人的心中.在传播过程中又被文人们进行了接受和演变,使其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传播与接受的视野下对柳意象在表现情感内涵以及人格化方面的变化与演进、传承与创新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5.
“文学是反抗精神的象征,是生命穷促时叫出来的一种革命。”(郭沫若《文艺论集》)桃源情结正是这种反抗精神的表现。在动荡的社会里,文人难免面临着痛苦的抉择,这是由文人对时势的思考和取向决定的。现实社会复杂而又残酷,文人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又无力改变社会命运时,难免对社会产生不满,社会责任感强的文人尤其如此。因为关注个人命运、国家前途和社会兴衰,他们陷入深深的痛苦和忧患之中。这种痛苦和忧患常常使文人们幻想美好的社会设想并以此来表达心灵的抗争。世外桃源正是这种社会设想的经典之作。我们不妨把这种反抗意识称为文人的桃…  相似文献   

16.
词体由唐入宋,经历了一个从民间到文人歌舞宴席的过程。从此,这种新兴文体被纳入了文人的视野之中,文人成为了词的创作主力。另一方面,在词的传唱流传过程中,文人也是当仁不让的传播主体。因为无论是动态的歌妓传播,还是静态的文字流传,都与文人脱不了关系。在词的传播过程中,文人不仅以个体的姿态出现,更重要的是,他们表现出了整个“文人”群体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17.
极具特色的文人渔父词,是中国词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中国隐逸文化一个突出的"热点".中唐词人张志和5首<渔父>开渔父词创作先河后,渔父词便倍受文人士大夫的青昧,代代吟唱,绵绵不绝,并在两宋时期达到了高潮.文章以两宋文人渔父词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其生成、勃兴的原因,并通过这些渔父词及其渔父形象,透视在两宋特定时代文化背景下文人士大夫立身处世行为和各种各样的隐逸心态.  相似文献   

18.
姜秋菊 《文教资料》2010,(18):27-29
唐代笔记小说记载了文人自号为钓鳌客的故事,此类故事后来有进一步的发展。有关鳌的神话传说自古有之,它给历代文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钓鳌客"这一自号的出现及钓鳌客故事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古代文人借其表现开阔豪迈的胸襟、远大的抱负。此外,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魏晋六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不断、政治混乱的一个年代。战争的混乱成为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但是在南北人口不断迁移和融合的过程中,魏晋六朝时候的饮食也在潜移默化的变幻,胡人和中原的交流同样丰富了魏晋六朝时期饮食。魏晋六朝时期饮食文化可以说是中国饮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也中国饮食文化重大的转折点。魏晋六朝时期文学发展迅速,众多的文人创作和饮食分不开。魏晋六朝的饮食文化为文人创作提供了题材,文人的创作也推动了魏晋六朝饮食文化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  相似文献   

20.
蝴蝶意象与中华民族审美文化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蝴蝶情结”早已成为中国文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蝴蝶情结”作为一种文学意象的心理情结,赏蝶情怀并不是个剐文人的偶然偏好,而是中国文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心理现象。蝴蝶作为一个心灵化了的重要符号,展示了丰厚的民族审美文化心理。有关蝴蝶的文化认同在文人心理中是代代传承的,某种程度上又固化了民族审美文化心理。文人以蝴蝶这种文化原型为表现对象,传达的是他们心中长期积淀下来的民族集体无意识。蝴蝶意象并不仅仅在美学的意义上增强文学的含量和艺术张力,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