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大学学术发展的价值协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自由是大学理念中一个最基本的学术价值观,它不仅是学术研究者的一种权利,而且体现为大学内部所特有的独立品格和精神。自17世纪末期近代大学形成以来,学术自由的理念不断强化,内涵不断丰富,逐步成为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基础、动力源和基本理念。三百年来,一方面学术自由使大学保持着宽松的研究氛围,传承文明,追求真理;另一方面,在所谓“学术自由”的保护伞下,一些研究人员却暗中接受政府巨额资金,为政府不光彩的行动出谋划策,学术腐败和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行为也时有发生。对曾经寄予厚望、充满理想色彩的学术圣地——“大学”,人们已颇多…  相似文献   

2.
鲍育育 《职教论坛》2014,(14):54-56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综合体现,是大学核心竞争力所在。依据当前高职文化建设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高职院校培育大学精神势在必行。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大学精神既要体现学术类大学精神的共性内涵,又要依据高职文化的特征体现其自身特色;强调了高职院校培育大学精神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阐述了基于校本文化资源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3.
大学精神作为大学发展中形成的精神文明成果,具有崇尚人文、继承创新、自由独立、追求真理等基本内涵,它是高等教育理念与使命的高度概括和显著标志.高职文化必须首先体现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同时奉行高职特色的精神要义.为了弥补高职文化中大学精神的缺失,有效推进大学精神在高职院校的深度贯注,结合当前高职文化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提出全方位规划、全员参与、全过程推进的高职文化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是人们对高职院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所持的教育观念或哲学观念,大学的办学理念就是大学发展远景与方向的指导原则,或者说是大学的最高领导原则。它是对高职院校的精神、使命、宗旨、功能与价值观等高职院校发展基本思想的概括性论述。它是建立在对教育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办学理念是大学发展的灵魂,大学是民族灵魂的反映”但是,从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实践来看,我们关于办学理念的理解又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办学存在盲目求大、学人重官轻术,媚俗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5.
高怡 《知识文库》2023,(1):184-186
<正>高职院校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大国工匠”的重任。高职院校是培养学前教育人才的重要阵地,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融入、厚植工匠精神,是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有力举措,是新时代高职院校的历史担当和重大使命。1基本概念阐释1.1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以及  相似文献   

6.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对文化的积累和沉淀,传承着民族的文化精髓,对于整个国家、民族、社会的持续发展起着引领的作用。没有良好大学精神支撑的高职院校的发展前景是不明朗的,学校发展的水平和质量是难以保证的。所以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研究是必要的。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对当今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借鉴儒家思想,能够进一步丰富大学精神的内涵,完善大学精神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大学精神是大学行为的最高准则及核心竞争力。综观当前高职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证研究,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已受到深度关注。高职院校大学精神既要体现学术类大学精神的共性内涵,又要依据高职文化的特征体现自身的特色;以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高职院校大学精神校本化培育的四大路径。  相似文献   

8.
目前对高职院校国际化评价的研究重点多放在了如何构建层面,缺少前提性的理念梳理。而如何认识高职院校国际化评价,进而在实践中衡量和指导国际化进程,则是当前要面临的重要理念问题。本文基于对高职院校国际化评价在内涵和过程上的认识,认为评价体系的构建首先应在理念上予以反思,即整合价值取向、实现主体共建和鼓励特色引导,从而构建有“职业”特色的高职院校国际化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9.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逐渐放逐了课程中本应彰显的大学精神。因此,如何将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内涵转化为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高职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增进能力,需要高职院校遵循人文引领、显隐并重、和谐融通的课程开发思路,让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蕴涵于课程载体之中。  相似文献   

10.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应重视发展"高等性",有效履行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作为高等教育机构,高职院校具有学术组织属性,应努力培育以学术自治、学术自由为内核的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高职"高等性"的集中体现。发展高职"高等性",培育大学文化的关键是推动院校治理现代化,构建符合高职教育使命要求与发展内涵的现代院校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1.
学术性是大学的本质属性之一,也是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性的本质体现,更是高等职业院校在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化对高职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坚持以内涵建设为主旋律的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共识。因此,在加深对学术的内涵和本质的准确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加强高职  相似文献   

12.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双重属性。基于"高等教育"的共性,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都应当具有"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核;基于"职业技术教育"的个性,高职院校应当突出"职业精神"和"技术精神"。高职精神属于大学精神的范畴,共性的"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核、职业精神、技术精神是高职精神的基本内容。高职院校不失共性的"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核,高职院校才可保证其不失"高等教育性";不失"职业精神"和"技术精神",才可保证其不失"职业技术教育性"。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培育大学精神,顺应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新观念、新趋势的要求,能够大大提升高职院校的“软实力”,对于克服过分注重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弊端和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用现代大学精神引领思路,高职院校的许多方面将会发生质的飞跃。高职院校培育大学精神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搞好高职院校学院精神的基本定位;按教育教学规律运转学校;激发广大师生员工做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建立科学公正的竞争、激励、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4.
侯长林、周鸿在<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9期中撰文指出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紧密.作者首先澄清了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认为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应当具备四个层面的内容,缺一不可:1.应该包括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等一般大学所应具有的大学精神;2.应该是高职院校的特殊类型所要求的大学精神;3.高职院校所处的区域精神;4.包括具体学校自身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传统精神.这四个层面的大学精神,是由共性到个性层层递进的.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自编《高职大学生民族精神现状调查问卷》,选取重庆市10所高职院校的1000名大学生,针对高职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目前高职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基本认知较积极主流、总体认同和传承民族精神的优秀因子、赋予民族精神新内涵、选择性认同外来文化成果、对民族精神培育途径认识多样化,发挥党政齐抓共管、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特色校园文化和发挥健康文明网络是加强高职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大学因实践特质不同而区分为不同类型,同一大学精神在不同类型大学中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高职院校的实践范式是大学精神在高职中的"类"表达方式。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就是要将普遍的独立精神、人文精神、实用精神、科学精神等大学精神同高职教育的特性相结合,践行具有高职实践特色和范式的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17.
大学精神缺损形成了高职院校文化精神建设的盲区和误区,而高职院校的“文化虚弱”状态,又严重制约了我国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并直接影响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影响到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文章从分析我国高职院校文化缺陷入手,论述了高职院校与大学精神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职精神”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施机构,高职院校已经成为我国一种重要的社会存在,高职院校管理作为一个特殊的研究领域呈现在我们面前。高职院校管理研究应改变“非制度化”现状,并着眼于“本土问题”的解决,构建用于指导高职院校管理行为的有效理论。高职院校的历史沿革和现实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应将“院校研究”作为高职院校管理研究的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19.
当前,高职学生的劳动精神缺失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佛系”文化在高职学生群体中蔓延,同时人工智能时代也需要学生具备新的劳动素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培养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途径全面建构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明确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加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顶层设计;探索“多课堂互动”的劳动教育机制;拓展各类培养平台,丰富劳动教育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德性"与"问学"是教育、学习、研究过程中的两个基本元素,也是每一位学习、研究者需具备的基本学养。高职院校"知"、"德"教育结合是培养学术伦理精神、提高职业道德素养的内在动力,也是学术伦理精神的基本诉求。学术伦理制度化是促进"知"、"德"合一、培养高职学生学术伦理精神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