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伟大的“诗圣”杜甫在长安生活时期无疑是其一生最重要的时期.经长期困居,历安史之乱,忽而陷贼,忽而为官,忽而逃难,使他生活与思想发生巨大变化,成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诗人,写出大量现实主义诗篇,被誉为“诗史”.自唐玄宗天宝五载(公元746年)至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杜甫35岁至47岁,在京城及京畿一带生活了十三年,其中在长安生活了十一二年.  相似文献   

2.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题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十七岁时寓居长安之作。  相似文献   

3.
公元了73年唐代宗(李豫)大历八年一岁生于长安西郊(祖籍河东,在今山西永济县)。祖父柳察躬,曾任湖州德清令。“安史之乱”后,迁居吴地。父柳镇曾任太常博士、长安主簿等职。母卢氏,是涿郡范阳的“大族”。是年父母均为三十四岁。有两姊。  相似文献   

4.
唐代的长安     
唐代长安是我国历史上“六大古都”之一。①先后在这里建过都的王朝有:西周(鎬京,1134——771B.C.)、秦(咸阳,221——207B.C.)、西汉(长安,204B.C.——24A.D.)、前赵(长安,318—329A.D.)、前秦(长安,351—383A.D.)、后秦(长安,  相似文献   

5.
唐僧玄奘,姓陈名袆,洛阳缑氏镇人,生于隋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陈氏全家信佛,他十三岁即随其兄长于洛阳静土寺出家为僧。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进入长安拜访名师,学习佛法,这年他才十六岁。接着他又过秦岭入成都,渡三峡,游荆、楚,遍访各地宝寺名刹,钻研佛学,造诣甚深。到他二十多岁时,已是名满佛门;重回长安之后,被长安的佛教学者誉为“释门千里之佛”。但他很不满足自己所学,想改变  相似文献   

6.
唐代的文言小说中有大量以长安为故事发生地的作品,由于"长安"在其中往往具有或地理的、或政治的、或民俗的、或宗教的、或历史的特定文化符号意义,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长安小说".在"长安小说"中,士人命运是其焦点话题之一,它宣扬一切皆命定的思想观念,体现了都城长安政治文化背景对唐小说的深刻影响,透露出了士人的精神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7.
“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虽早孤,但在嫂郑氏抚养下,7岁读书,13岁能文,20岁赴长安应进士试,三试不第;25岁考中进士后,又三试博学鸿词科于礼部都未入选;28岁,曾三上宰相书求仕进,当时的宰相赵憬、贾耽、卢迈置之不理,韩愈怀才不遇,愤激不平,离开京师长安,东行回归河阳故里。  相似文献   

8.
白居易在唐代诗人中留下的诗篇最多--3800多首;由于他的诗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所以影响也极大,可以说妇孺皆知.譬如那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不识字的人,也知道它是好诗啊!据说白居易十七八岁时带着他的诗本子到了长安,当时的名士顾况打趣道:"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哟!"于是他一翻到"野火烧不尽……",不由得大吃一惊,立即改口说道:"有才如此,居亦不难!"  相似文献   

9.
唐代都城长安作为唐诗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特征表现,相较于初盛唐的蓬勃恢弘,晚唐诗歌中的长安意象更加耐人寻味.此时期的长安意象,在繁华中渗透着凄凉,展现出暮年的色彩,同时融合着晚唐文人的恋京心态和客居意识.晚唐时期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当时文人的普遍心态是这种带有末世气息的长安意象形成的主要原因,而长安本身的政治功能使它成为文人抒发政治理想的代言.  相似文献   

10.
日近长安远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相似文献   

11.
(一)元结《箧中集》的选诗标准元结(723—772)字次山,世居今山西太原市,后移居今河南鲁山县。少倜傥不羁,十七岁始析节读书。早年入长安应试不第,曾经有一段“艺耕山田”,“与丐者为朋”的生活经历。天宝十二年三十岁登进士第,时逢安史之乱,举家避难猗玗洞,成为古文家兼诗人。乾元二年三十九岁,由苏源明推荐入长安,上《时策》三篇,擢为左金  相似文献   

12.
晚唐著名诗人韩(?),小名叫冬郎,是李商隐的姨侄。冬郎十岁那年,李商隐从长安到四川去任职,在送别宴会上,冬郎即席赋诗给姨父送行,才华惊动四座。过了五年,李商隐回到长安,看到冬郎的长进,追忆往事,便写诗来酬谢冬郎。全诗  相似文献   

13.
蜀道难李白自幼胸怀大志,一心要将他的文才武艺奉献给国家,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但从二十四岁辞亲远游以来,到了三十岁还没有找到能够拔识他这匹千里马的伯乐。他以为在地方上找不到出路,到京师一定能如愿以偿。于是便在开元十八年从他婚后寄居的安陆上了长安。谁知到了天子足下仍然不得其门而入。不但到处碰壁,而且受人欺负,甚至险遭毒手。他只好在第二年败兴而返。这就是一入长安。一入长安的经历使李白对朝廷所谓的广开才路,大失所望。在此期间,他接连写了好些诗篇抒发他怀才  相似文献   

14.
日近长安远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滞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  相似文献   

15.
《晋书》说晋明帝只有几岁的时候,坐在他爸爸跟前,正巧碰上长安的使臣到来,他爸爸问他: “你说,太阳和长安哪个离你近?”“长安近。没有听说过人从太阳那边来,不就证明了吗!”他爸爸很高兴,想把这孩子当众夸耀一番。第二天,大晏群臣,又向他问: “你说,太阳和长安哪个离你近?”“太阳离我近”。这孩子忽然改变了他的答案,这把他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晚唐诗人皮日休的生平事迹进行翔实考察,可知皮日休为今湖北天门人,18岁左右首入长安进行干谒,并与裴坦结交。21岁时隐襄阳鹿门山,四年后由襄阳再至长安,翌年春献书未果,旋经洛阳、寿州还襄阳。成通四年(863)夏离襄阳,结束“或隐鹿门”的生活。36岁因裴坦荐举而由布衣为太常博士。裴坦卒后未久,皮日休即避乱于吴,后被黄巢“劫以从军”,开始了另一种生活。  相似文献   

17.
古代文人墨客吟诗,最佳处所好似都在驴背上.   以唐朝苦吟诗人贾岛为例.有一个故事说他在长安时,一天,骑驴走在大街上,看到秋风正厉,落叶匝地,信口就得了一句诗:"落叶满长安."接下来沉思配一个对句,灵光一闪,忽然想到"秋风吹渭水",自己大为高兴.……  相似文献   

18.
古代文人墨客吟诗,最佳处所好似都在驴背上.   以唐朝苦吟诗人贾岛为例.有一个故事说他在长安时,一天,骑驴走在大街上,看到秋风正厉,落叶匝地,信口就得了一句诗:"落叶满长安."接下来沉思配一个对句,灵光一闪,忽然想到"秋风吹渭水",自己大为高兴.……  相似文献   

19.
长安是杜甫生活了近十年的地方,在那里,他满怀“安社稷,济苍生”的远大抱负.后因战乱四处漂泊,颠沛流离,对长安的依恋愈发强烈.因为长安在他这样的文人眼里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它已内化成了皇权的象征.所以诗人这样一种对故土家园的依恋不舍其实也是一种忠君思阙的情感体现,这种情感在他的《秋兴八首》中体现尤为强烈.  相似文献   

20.
赠诗:这是唐代诗人采用的最为普遍的方式.李白初到长安,便把自己的新作《蜀道难》呈献给当时文坛领袖、承相贺知章.贺读完李白的诗,称李白为"谪仙人",后世遂以"诗仙"称呼李白.白居易十六岁游历长安,拿出自己一诗集呈献给丞相、诗人顾况,得到顾况赏识,也由此名扬天下.许多举子文人为了获得名声,攀附高师,就把自已的得意之作献给当时的名流,如众所周知的朱庆余呈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洞房昨彼停红烛"诗,贴切风趣,被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