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稠禅师是有文献可考的少林寺最早武僧,但稠禅师幼年习武与少林寺无关。初祖跋陀从未传教于稠禅师武功,健身自卫是稠禅师发愤习武的主要动因,北朝时期的稠禅师幼年习武是在邺,他是带着一身武艺到的少林寺。  相似文献   

2.
邺下文学集团的文学活动是在曹氏父子的领导下进行的。曹氏拥有政治和文学上的绝对权力和优势,成为邺下文学集团的领军人物,主宰着邺下文学集团,影响邺下文人的创作,使邺下文学集团在领导层、作家队伍、创作环境及诗歌内容等方面,呈现出贵族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邺下文学集团的组织形式、人员组成、活动方式与内容及影响等问题。认为,邺下文学集团是以曹操诸子设置官属为契机而形成,诸子官属以曹丕与曹植的为最盛。曹丕官属可分两个阶段,五官中郎将官属中有徐干、应玚、苏林、刘廙诸人,太子官属有刘桢、王昶、郑冲诸人。曹植官属有毋丘俭、应玚、徐干、郑袤、邯郸淳、刘桢、任嘏、司马孚诸人。邺下文学集团多具有政治官属性质,但团结集中了文学家开展文学活动。邺下文学集团的活动方式与活动内容有:游园欢宴中的赋诗、命题创作、同一题目大家同时作、彼此赠阅品赏修改作品、品评作家与编撰诗文集等。邺下文学集团组织起来开展文学活动,促进了当时的文学繁荣,其活动方式与活动内容也为后世文学集团作出了榜样。  相似文献   

4.
哲理故事两则张辉雄少林武僧少林寺寺规:想来学本领的,先交一笔钱,即可拜一武僧为师,师徒俩的吃穿日常花销,都从这笔钱中开支。武艺学成之后,必须从寺院的中门走出去,中门设有各式各样的木偶僧,人一走近木偶僧即使出少林派的各路拳法及杖法来。如能打败这些木偶僧...  相似文献   

5.
汉末建安年间出现的邺下文人集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真正文学意味的文人集团,孕育出"文学的自觉"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学巨变。本文以邺下游宴活动入手,探求其蕴含的文化意义,从而更好地揭示邺下游宴与邺下文人集团创作之关系。  相似文献   

6.
邺下文士的文学交游频繁,其形式主要有:游宴、同题共作、校猎、赠答等。在交游活动中,即兴赋诗,抒发情怀,互相切磋诗艺,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高潮,"彬彬之盛"的邺下文学繁荣局面就是在交游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7.
藏族寺院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肇始于公元五世纪,兴盛于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藏族寺院教育活动具有入学程序严格、寺院戒律森严、教育内容丰富、日常生活单调,等特点。寺院教育活动涉及语言文字、藏传医学、天文历算、舞蹈艺术等教育。该时期的寺院教育活动产生了诸多积极影响,但同时也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史上的七大首都(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曾经做过一统政权或较大的地区政权的首都的城市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长安、洛阳、邺、开封、南京、杭州和北京七大首都。讲到我国历史上的首都,一般都提“六大首都”,这是历史学界和地理学界通行的说法。“六大首都”不包括邺,我为什么要加上一个邺,说成七大首都呢?这是因为邺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至少不下杭州;尤其是在公元六世纪以前,它的地位是可以和长安、洛阳相颉顽的。我们讲历史不能只讲六世纪以后,所以不能不提它。除了邺作为首都距今已有千四百年之久外,通常之所以不提到它,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其他六大首都至今还是著名的大城市。惟有邺早已成为一片废墟。但既然讲的是历史,就  相似文献   

9.
以建安七子和三曹为核心的邺下丈人多宴会赋诗,互相诗赋赠答,形成了中国最早的文学创作团体--邺下文学集团.邺下文学是建安文学的核心,其创作最显著的特征是唱和赠答.邺下文人们的诗赋交往使他们的作品多了些歌功颂德的内容,促进了五言诗的形成与发展,使邺下文学在文以气主导下慷慨悲凉诗风与华丽诗风并存.  相似文献   

10.
邺下文学集团时期,集团内部文人的宴集、游览、出征等活动极大地深化了该期文人对文学本质特征及其功用的认识与理解.其渠道就是邺下文学集团的文人在活动中所形成的对活动本质特征和作用的认识、看法等活动观念,一旦受到那些活动的感发,文人创作了反映那些活动的作品时,文人的活动观念就部分地转化成了文人的文学观念.这主要表现在发展了孔子以来兴、观、群、怨的文学观念,使其从方法论的意义上升到了本体论的高度.  相似文献   

11.
少林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起源明清以来一个流行最广的说法是中国禅宗的始祖印度僧人菩提达摩或少林寺的创建者印度僧人跋陀.大量的历史资料显示,达摩、跋陀只是佛学高僧,并非武术高手;而佛学大师、少林寺第二代掌门人、著名的武术高手稠禅法师才是少林寺最早出现的武僧和少林禅武合一第一人.稠禅在进入少林寺之前,一直生活在河南北部和河北中南部的寺院,在那里禅武双修,练就了一身功夫;主持少林寺后,他倡导禅武结合,从而对少林武术特色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少林武术的渊源与佛学是不同的,少林武术不是“舶来品”,而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总体氛围中孕育产生的,是中华武术在宗教界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汉末三国时期,佛教初传中国,佛教高僧多精通方术,以方术幻化吸引中国民众。南北朝时期,南方佛教高僧前期受玄学影响,谈玄之风甚盛,后期儒学礼教成为佛教高僧学习的重要内容;北方佛教沙门前期多重内典而不重儒学,后期则出现精通儒家经典的佛教高僧。到南北朝后期,南北佛教界都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典型僧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高僧学风好尚和知识结构三个阶段的变迁,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甘青地区寺院僧侣的历史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纷纷涌现,教法史、世系史、寺院志、人物传记层出不穷。诸多的寺院僧侣们的史学创作,不仅推动了地方民族史学的发展,而且在他们的著作中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为今天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相似文献   

14.
明代将僧人群体的管理纳入了世俗的行政体系,在保护佛教的同时,也创设了大量针对僧人的法律规范,并采用度牒制度控制僧人群体的整体规模。同时,明代对僧人的法律规范呈现出泛伦理化的特征,而僧人群体构成的日益社会化,僧人自身行为的渐趋低俗化,不仅损害了僧人群体的整体社会形象,也对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华山三高僧诗》是明代一部尚未引起关注的诗僧文学作品。《华山三高僧诗》是毛晋辑录的晚明华严宗雪浪洪恩系弟子释通润、释慧浸及再传弟子释明河的诗集。《华山三高僧诗》考论可以从三方面展开:一是考论释苍雪《<华山三高僧诗>小引》的价值;二是考论华山三高僧的诗歌;三是考论四库馆臣《三僧诗提要》的正误等。《华山三高僧诗》具有文学性、佛教性和时代性,因此对此诗集考论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苏南地区寺庙分布之广泛由来已久。为赡养僧道,寺观还必须拥有一定的资产作为开展宗教活动的物质基础。其中,作为寺院不动产的土地——庙田占据了重要地位。近代苏南庙田的来源是多渠道的,除了寺院的原有土地外,还通过皇室赐给、信徒捐献施舍、僧置产业、侵夺沙洲滩地等方式获取,从寺志、碑刻资料、地方志、农村调查资料中钩稽、排比史料可以分析其来源。  相似文献   

17.
先秦两汉时期中下阶层女性的社会经济活动涉及农工商三大领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享乐风尚又促使她们积极从事获利丰厚的纺织业和其它、商业活动。女性虽然从事着多种经济活动,但除了不可能超越农业成为国家经济基础和支柱的纺织业,她们没有在任何一项经济活动尤其是关系到国家命脉的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总体来说,先秦两汉时期的女性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仍然处于次要位置。  相似文献   

18.
In the tradition of grassroots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worldwide, activist Buddhist monks in rural Thailand have, since the late 1980s, led a popular movement to protect local forest,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challenging dominant state and corporate ‘economist’ development paradigms. Most famously, these ‘development monks’ (phra nak phathanaa) and ‘ecology monks’ (phra nak anuraksaa) have led local villagers and NGO activists in the symbolic ordaining of large trees and forests (buat paa). They do this in the hope that they will not only protect forests from logging, but also teach local people the value of conserving forest resources. This paper charts the history,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of the activist forest monk movement in Thailand, its contribution to our collective knowledge of adult education in new social movements, and its value to environmental adult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9.
佛寺在汉晋时期曾几经变化。汉代外来佛僧主要居住于官署从事译经活动,中土奉佛者则在浮屠祠事佛。至三国孙权为康僧会造塔始有塔寺,其后,随着两晋佛教的勃兴,寺塔剧增,以致南北朝时不仅出现了精舍式佛寺(庙寺),而且在北方出现了支提式佛寺——石窟寺。  相似文献   

20.
南宋洪迈所作《夷坚志》记述了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社会百态,其中关于僧人的记述尤为丰富,书中描述的僧人活动空间非常广泛,社交比较活跃,从事活动丰富多样,对此时人亦有不同议论。通过对该书相关记述的梳理,以更好地了解两宋时期的社会状态尤其是该时期僧人群体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