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易》是宋明理学家必须研读的范本,必须取其精髓的精神内核来源之一。"易堂九子"由"易"而演"理"。他们肯定理学的积极意义,又批评不切实际的理学流弊;提倡实学与事功的新见解,并躬身实践理学所倡导的民族气节和理学传统"春秋大义"。  相似文献   

2.
清初,易堂九子以文章、气节声震天下,总其生平之志,除著述、授徒之外,广交天下友也是他们苦心经营的一项重要“事业”,皖中诸遗民即是其遗民朋友中的至交。由于特殊的身份及时代背景,易堂九子与皖中遗民之交游有着丰富的历史蕴涵,除与其遗民情怀有关外,更重要的则是以“交游造士”作为救世方式之一,是其经世理念的体现,在明清鼎革之际的历史文化中具有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著名文学家魏禧为领袖的包括李腾蛟、彭士望、邱维屏、林时益、魏际瑞、彭任、曾灿、魏礼等名家在内的易堂九子,是我国清初颇负盛名的文学集团和教育集团,亦是一个具有高尚爱国气节的集团,数百年来一直为世人称道。易堂九子自李腾蛟最初生(1609年),至彭任最后卒(1708年),前后经历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清顺治、康熙各朝,整整达一个世纪。这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大动乱的世纪,社会的变乱、相近的遭逢使他们走到一起。他们结庐翠微易堂,学伯夷叔齐之节,躬耕自食,不事清廷;他们出游天下,目的在于结交天下非常之人,以为非常之寄;他们潜心造士,则期冀培养能继承志节  相似文献   

4.
“易堂九子”是清初著名的一个文人团体,以气节文章名著一时。在甲中国变之后,易堂诸子或隐迹于草野,或放浪于山水,或游走于各地。虽然生活轨迹各有不同,然他们的心中有所郁结,便放歌咏怀,以诗寄其情。体现在诗歌主题上,或为杜鹃啼血,以怀故国故君;或为田园低吟,以寄隐逸之情;或为羁旅愁唱,以寓其困惑伤时之感。如是种种,体现了明清易鼎之际胜国遗民复杂的心里路程,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5.
魏禧作为易堂九子的代表,其学术思想、文学水平既符合他所生活时代的特点,又体现了易堂学风的独异特征。他以民为本、人才治国的政治理念,"得尽其才,适于实用"的教育主张,出奇制胜、灵活机动的军事思想构成了具有当代意义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体系。通过对魏禧融汇贯穿在政治思想、教育观点和军事理论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深入探讨,将有助于提高当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开阔当代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路与视野。当下中国正处在社会大变革的复兴时期,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环境,如何实现强国之梦,形成核心竞争能力,最终保持人力资源,尤其核心人才战略的持续增长,从魏禧为代表的古典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中会得到更多的借鉴和裨益。  相似文献   

6.
"易堂九子"之曾灿因"以衣食走四方"三十年而饱经患难、备尝人情冷暖,他对羁旅孤独、思亲怀归、世态炎凉之感的反复抒写,不仅凝聚着其个体独特而深沉的生命体验,更彰显出明清之际遗民鲜活而隐秘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7.
“九子鞭”与“莲花落”是土家族同一类型但不同性质、不同风格的曲艺形式。部分学者认为,土家族民间曲艺“九子鞭”就是“莲花落”,流行时间是宋代,它不是土家族创造的而历来为乞儿们所演唱等。笔者认为这些学者弄错了土家族民间曲艺的基本概念.混淆了土家族两种不同性质、不同风格的曲艺形式,导致了关于土家族“九予鞭”起源时间、功能以及引证资料等方面的错误。笔者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民俗学、民族学、历史学、音乐学、文献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此予以辨正,将“九子鞭”与“莲花落”作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8.
魏际瑞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他在散文理论上主张“以情为本”、“注重气势”、“文主平实”,在散文创作特色上表现为“文以法胜”,他的散文理论及散文创作在明末清初有较大影响。对揭示“宁都三魏”与“易堂九子”散文理论及散文创作的丰富内涵,颇具启发意义与借鉴价值,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明末清初,在江西宁都的翠微峰上,结聚着一个全国闻名的爱国文士团体,他们是宁都名流魏际瑞、魏禧、魏礼、李腾蛟、邱维屏、曾灿、彭任,南昌志士彭士望、林时益,世称“易堂九子”。九子中以魏禧的成就与声名为最,彭士望次之。九子聚结山岩,固然是为了避乱,但更隐有深远的志略。嗣后,他们有的曾投入或支持抗清复国的斗争,以图一展“击楫中流之志”;有的多次出游交友,广泛结识天下“倜傥非常之人”,“以为非常之寄”;有的致力于讲学造士,培育“少年卓荦之人”,以求“火尽薪传”;有的断然拒绝清朝高官厚禄的引诱,“皭然不肯少污其志”;他们尤为重视文学理  相似文献   

10.
龙之九子     
东日 《同学少年》2009,(9):52-52
"龙生九子"的说法由来已久,但这九子究竟是哪几种动物呢?明朝李东阳在《怀麓堂集》中记载如下:赑屃(bi xi):貌似龟,有齿,力大,好负重。在石碑下的"石龟"为其形象。  相似文献   

11.
姚鼐的《古文辞类纂》以其较为精当完备的选文、精辟的评论和谨严的注释成为清中期以后学习古文的畅销选本,对桐城派古文标准的确立和传承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步瀛选注《唐宋文举要》显示出对《古文辞类纂》的借鉴与吸收,也表现了高步瀛对姚鼐文章观念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末期,一种新的散文文体悄然出现,被称为"新散文"。新散文颠覆了散文"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还原了其虚构性的文学本质,创造了多元化的心灵书写。新散文的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为当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唐文坛重要人物,陆贽对六朝以来的骈文形式进行了改革,"骈中求散",努力改变六朝以来文章辞藻华丽、对仗工整的现象,将繁复的骈文化解为简单的骈文,改变了原来六朝骈文"抽黄对白"的局面,不再追求辞藻的华美,代之以一种平易朴实的语言,继承并发展了六朝骈文以来的"潜气内转"的传统,将文章的气势一以贯之,成为新型的骈文。  相似文献   

14.
刘绪源的《今文渊源》承续了周作人对审美价值倚重的散文批评理论,他从"为文"和"为人"两方面对白话散文的源头进行了梳理,在"谈话风"中寻找"文人"和"文心"。因此,刘绪源对有"我"、有趣味的杂文的提倡,实际上是对"五四"文人生存样式的追寻。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史范式,《今文渊源》呈现了刘绪源欲"以散文的形式表达学术思考"的努力;长期的编辑经验和儿童文学研究经验为他的"白话散文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和书写方式。  相似文献   

15.
周晓明是当代骈文作家,《瓯声集》是他的骈文与辞赋方面的作品集,其中的作品分为三类,即骈体辞赋、碑志颂赞、序跋书信。周晓明的骈文作品具有现代白描骈文的总体特征,句法方面多以偶句为主,词汇方面大量吸收现代白话流行语词,风格方面追求晓畅自然。  相似文献   

16.
2009年3月,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散文诗群体——"我们"散文诗群在北京成立,有力地改变了散文诗的边缘状况。它提出的"大诗歌"和"意义化写作"主张,对散文诗的本体发展和文本实践进行了理论性的建构。此外,以周庆荣、灵焚为代表的"我们"散文诗群的发起者,不断介入"我们"散文诗的编辑、出版和发表的诗歌行动中,与多种文学期刊合作,集中性、连续性地推出了"我们"散文诗群的作品,成为新世纪以来散文诗发展最为重要的文学现象,进一步推动了散文诗创作者的崛起和散文诗走向公共话语领域。  相似文献   

17.
周作人的散文理论主要集中在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中,他的散文观念是发展的:早期主要以英国小品文为模范,后到晚明的传统中寻根,直到认为现代的理想散文应当是既有外援又有内应,他的散文逐渐从简单走向成熟。这一成熟的散文理论是在对五四启蒙精神的认同和反思的背景中形成的,他将自己对西方个性主义的向往和中国传统的士大夫的为文方式融汇起来,在散文理论及创作领域内成功示范了如何协调矛盾的甚至是异质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8.
徐树铮是民国北洋时期著名军事、政治人物,师法桐城,与马其昶、姚永概、林纾等桐城派文人交往密切,亦师亦友,重新校点了姚鼐的《古文辞类纂》使其更完善,反对“骈,散”的门户之见,主张吸纳各派所长,对桐城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齐武帝永明年间,沈约等人提出声律论,不仅对诗歌创作造成影响,这一影响还延展到骈赋、骈文的创作中。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骈文形式要素走向定型。从创作技巧上来看,永明以后的骈文对形式特征的追求更加严格:对偶更工整精致,用典更繁密贴切,词藻更华美,声律更讲究。除《奏弹王源》外,沈约的大多数骈文都比较重视声韵之美,因此可以说,骈文发展到沈约,基本达到了成熟时期。  相似文献   

20.
唐代古文运动作为一场文学革新运动,指导并影响了唐代文学的发展。作为与韩愈并驾齐驱的古文运动的领袖,柳宗元的散文创作成就突出,开创了古文运动的新局面。柳宗元辞赋创作也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有了新的面目:首先是辞赋创作纳入"文以明道"的理论关照;其次是辞赋文体的革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