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清末民初的法政学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末兴学浪潮中,法政学堂十分引人注目,从1905年至1916年的十余年间,全国先后兴办了百余所法政学堂。清末民初的法政学堂对中国近代法政教育的兴起和普及,清末民初的社会政治发展都有相当的影响。由于特殊的国情和历史条件,其局限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以西北大学为中心的西北地区法政教育,屡开风气之先。创办学校学报,研讨法政学术,宣传介绍先进的法政思想;开设学术时事辩论会,师生辨研法理,分析解决现实政治问题;引进师资,派出留学生,研习西学,开放办学。其法政教育学科课程体系完善,教师思想先进、治学严谨,培养了一批优秀法政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3.
清末"新政"的实施和民初政体的变革,社会急需大量适应时势发展的新型法政人才,广西各地因此出现了兴办法政教育的热潮,呈现出办学渠道开放性、办学层次多样性、学校管理的革新性和守旧性、学制课程的实用性和速成性的特点,并对近代广西社会的演进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1898~1911年是近代中日教育交流的非常时期,其中尤以法政教育交流最为显著。在将近15年的时间内,中日法政教育交流经历了三个阶段:1898~1904年的萌芽及初步发展期、1904~1908年的发展高潮期、1909~1911年的相对衰退期。清末法政教育自产生以来,就打上了日本法政教育的烙印,因此研究它能更好地揭示近代中日教育交流的规律。同时,清末法政教育又是为了适应新政的需要而产生并逐步发展壮大的,探讨它也能揭示出清末这一特殊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态势。本文将从留日法政学生、国内法政教育、来华法政教习三个方面分析中日交流中的清末法政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一定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广西法政教育办学特点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新政"的实施和民初政体的变革,社会急需大量适应时势发展的新型法政人才,广西各地因此出现了兴办法政教育的热潮,呈现出办学渠道开放性、办学层次多样性、学校管理的革新性和守旧性、学制课程的实用性和速成性的特点,并对近代广西社会的演进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清末“新政”的实施和民初政体的变革,社会急需大量适应时势发展的新型法政人才,广西各地因此出现了兴办法政教育的热潮,呈现出办学渠道开放性、办学层次多样性、学校管理的革新性和守旧性、学制课程的实用性和速成性的特点,并对近代广西社会的演进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清末社会,随着立宪思想的日益兴起,法政知识与法政人才成为社会亟需而倍受重视,法政教育也应时兴起。本文主要考述在清末立宪的社会思潮之下,地处西北边远的甘肃地区法政教育的发轫。  相似文献   

8.
民国初年,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一股兴办法政(法律)学校的热潮。这一办学热潮是在民初法治思潮的影响及有广泛的社会需求的情况下出现的。受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的制约,民初兴办法政(法律)学校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弊端和问题。虽然如此,其对当时国人以法治国思想意识的含发和法律知识及共和政治常识的传播所引起的积极作用,是应该肯定的。  相似文献   

9.
从清朝到民国,经历了政权更迭,但清末新政中创设的许多司法制度在民国时期得以传承,民初的司法变革就是其中“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就司法官制度设置而言,民初司法改革强调司法官必须是新式法政人员,这导致大量旧式刑幕人员“下岗”;而在清末已经担任司法官的新式法政人员,则可在新政权中继续任职。历史变迁往往如此,新旧并存,更迭中包含传承。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等教育的类别差异比级别差异形成的时间要早,自清末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类型就已经基本形成,但是高等教育的级别和层次的形成却是在民初,蕴育在北洋政府末期,形成在南京政府初期。其中最突出的和明显的标志是民初高等专门学校向专科学校的过渡,专科层次学校的出现不再仅仅是"学"与"术"的分野,而是高等教育内部结构发生了更深意义上的变化,即本科和专科办学层次的区别,这一嬗变对我国后世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产生了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近代法政专门学校是为培育近代法律或政治人才的专门学校,在民国初年曾经兴盛一时,后随着南京国民政府政策的规范,或撤或升,继续为培育人才而做出更大的贡献。政治学课程的设置亦是随之而动,但是,各校又因情况各异而政治学课程设置也各具特点,表现了相当的独立办学之思想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之原则。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社会转型中,晚清状元夏同龢留日学习法政文化,归国后创办广东法政学堂的史事已有学者关注,但国内学界对夏同龢的法政理念、普及推广法治思想的教育实践尚无研究。以中国近代法律教育史为视角,考察夏氏把西方的宪政理想践行于本土法律教育的探索,发现其中具有历史反思的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13.
清末日本监狱学书的中译本在日本出版之后,主要通过轮船寄至中国,由指定书店销至各地;在国内书籍销售中采用了报刊广告等近代化营销手段;监狱类书籍还通过封疆大吏以地方法政考试用书的方式,大量订购,流向官场读者;在日本政治家大隈重信主持编纂并赠送清朝皇帝大臣的宣扬明治维新成果的《开国五十年史》丛书中,也有监狱书籍。通过这四条书路,日本近代监狱改良思想在中国得到传播。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之季,法学速成教育蔚然成风,速成科、别科以及养成所、讲习所等速成类型的法学教育以各种名目出现,尽管它们很快淡出社会视野,速成的观念却已成为法科师生的群体心理。执政者需才孔亟,法政乃干禄捷径,造就了速亦能达的通道,成为法学速成教育观念形成的重要助力;法学速成教育观念及其实践影响到法律伦理教育和法律职业精神的形塑,还造成了法律职业群体的污名化。  相似文献   

15.
江西近代法律人经历清末留日学习法政,民初兴办法政专门学校两次求学高潮后,已形成较为庞大的职业群体,基本垄断了地方司法行政的主要社会资源.但因为个人事业经营路径迥异,使得同为法律人的成长轨迹显得千差万别.而律师蓝鼎中坎坷的职业生涯,从一个侧面较为完整反映了近代江西法律人成长的基本路径,也折射这一群体生存发展的复杂环境和频繁变换的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清末民初法律教育曾经历了一个发展的高峰,个中原因除了政治改革的需要,人们认识的深化外,法律教育在清末民初学制中地位的确立也是其中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董俊  王芳 《文学教育(上)》2011,(19):151-151
清末民初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先进知识份子大量的翻译促进了新式教育在中国的传播。清末民初的翻译与近代中国新式教育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赵青  钟庆 《教育文化论坛》2015,7(1):119-127
夏同龢的宪政理想是"普法于民、建设法治国","广兴法政学校"是实现理想的重要途径。他最早留学日本法政大学法政速成科,最早学成回国创办法政学堂。他选择广东是因中状元后曾到广东,并结交进步人士;两广总督岑春煊极为赏识其才华,且是故旧。他筹集大量资金建校舍,招募法政速成科优秀留学生及日本学者任教员,招收普通士绅入读。师生中有大量同盟会员从事革命活动,办进步期刊。对"问题师生",他设法保护与营救,师生中产生许多影响广东乃至全国的人物。广东地方自治研究所设在法政学堂,夏同龢任所长,师资是法政学堂师生。学堂存续六年都是夏同龢任监督,在各法政学堂中担任监督时间最长。夏同龢对学堂及广东的作用被低估。  相似文献   

19.
清朝末期,在中国出现了一股留学日本的热潮,其中又以赴日学习法政科的学子居多。那些留日法政学人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通过自身实践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其思想和行动直接促成了辛亥革命的总爆发。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贵州妇女解放运动兴起,其原因主要有:清末民初贵州社会的发展;清末民初贵州先进男性的推动;清末民初贵州新闻媒介对妇女解放思想的宣传;清末民初西方传教士为贵州各族妇女带来了新的信息;清末民初贵州女性自我意识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