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中华文化渊远流长,浩如烟海,唐诗就是这中华文化中一支最为绚丽的奇葩。唐诗博大精深,其艺术成就之高自不必言,同时唐诗中也包含有极为广博的科学知识,其中地理知识、气象知识尤其丰富。本文就谈一谈唐诗中的气象  相似文献   

2.
该文以唐诗为着眼点,阐述了唐诗与音乐的内在联系。文章首先说明了诗歌的由来及唐诗的形成,揭示了文学和艺术是紧密结合、相互作用的;具体论述了唐诗中音乐的体现以及唐诗中音乐的作用。同时指出了音乐具有审美功能,以及音乐对提高人们思想境界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琵琶作为一种西域乐器,进入中原后与传统音乐融合,改变了传统音乐风格。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它与唐诗相融合,拓宽了唐诗的选题范围。琵琶意象历经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发展,成为唐诗中不可或缺的意象。不同题材的唐诗中,琵琶意象的内涵不同,依照情感表达侧重,将其分为表达慷慨悲壮、抒发哀怨忧思、烘托宴饮氛围三种类型。琵琶作为西域乐舞文化的典型意象,推动了唐代音乐与诗歌的发展,使得唐诗更具生命力和表现力。  相似文献   

4.
清代是注重对传统文化整理的时代,对唐诗的整理笺注尤其热闹。明末清初徽州人黄生在他自己的唐诗选集《唐诗摘抄》中表现出其对唐诗别具一格的审美取向。黄生注重中晚唐的近体诗,注重从字法、句法方面把握唐诗的艺术魅力。黄生的论诗理论为后世确立了学习唐诗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自古以来,研究唐诗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但对唐诗中颇具特色的人物称谓现象全面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章我们还未见到。通过对唐诗人物称谓的全面系统的归类探讨,不仅对大量唐诗的理解、分析和鉴赏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而且对唐诗的研究范畴作了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6.
对中唐诗人的“兼济之志”,尽管历来评论者多有涉及,却没有进行深入探讨,且多认为中唐诗人的人格有着两面性,笔者以为此议值得商榷。本文试从中唐诗人的思想意识、审美追求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诸方面论述其济世情怀。  相似文献   

7.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李贺的“神怪诗”在唐诗中独树一帜,犹如一朵色彩稀有、形态独异的鲜花,引起人们的惊叹,它是楚辞的风韵与唐诗的瑰丽的珠联璧合。  相似文献   

8.
闻一多在唐诗研究中深刻体悟到中国古典诗歌之美。他认为,唐诗的发展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唐诗的发展是整个唐文化发展之一部分。他在唐诗研究中贯穿了“风格即人”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在唐诗研究中深刻体悟到中国古典诗歌之美。他认为,唐诗的发展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唐诗的发展是整个唐文化发展之一部分。他在唐诗研究中贲穿了“风格即人”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浅谈唐诗的音乐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代是诗的大国素有“大唐诗国”之誉,音乐发展亦呈现空间繁荣局面,亦有“大唐乐国”之称。唐诗与音乐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可谓诗中有乐,乐中有诗,唐诗中蕴涵着音乐美。  相似文献   

11.
我国唐朝山水诗人和日本江户时期的许多汉诗诗人皆以山水自然为素材,来表现其政治思想和人生态度。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自王朝时期就受到中国汉诗的影响,创作了不少优美的汉诗,但也由于各自时代背景和中日文化传统的不同,两者又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宫体诗又被称为南朝艳歌,它在南朝的文坛上可谓是姹紫嫣红。宫体诗作家们创作了众多作品,其中不乏表现纯情、真情之作。宫体诗在南朝之后并没有销声匿迹,而是在人们的继承中不断进行着新变,这一点在初唐表现得最为突出。由于时代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宫体诗从描写的内容、表现的手法,以及作者群都发生了改变。新变后的诗体既符合当时人的审美,也符合大唐一统的气象,为迎接盛唐诗歌时代的到来做了充分的准备。与此同时,宫体诗也彻底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新变中求得了重生。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诗歌创作史上,有许许多多忧心农事、关注农民的悯农之作。在这些作品中,诗人们用写实的笔法来反映农夫所遭受的徭役、赋税、天灾、兵祸之苦,并将自己对他们的哀悯、同情与赞许等诸多情感寄寓其中。到中晚唐时,写作悯农题材的诗歌越来越多,诗人从多个角度反映社会问题,关注农民的生存状况和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4.
吕美荪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诗人,她一生作诗千余首,在诗史上,是现存诗作最多的女性诗人。吕美荪转益多师,其诗风格多样,古体有魏晋之风,尤擅五古,其近体参唐。其诗歌成功地展示了诗歌的叙事性,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皇帝)非常推重唐诗,他组织力量编纂刊印了《全唐诗》,称唐诗为"众体悉备,亦诸法毕该"。于唐代诗人中,他特别欣赏唐太宗李世民、王维、李白、杜甫,但对其他诗人也注意学习。其诗歌创作,对唐诗名篇佳句吸纳颇多。好以唐诗名句作"赋得"诗,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康熙对唐诗的喜好。  相似文献   

16.
沈佺期、宋之问是初盛唐之际两位重要的诗人。对"沈宋"诗歌的评价,历来很有争议,多数人持否定态度。本文将从历史和审美的视角,根据诗歌题材的开拓、诗歌艺术上的创新和五律的定型三个方面对"沈宋"诗歌艺术进行论述,以期公正合理地评价"沈宋"的诗歌及二者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盛唐诗人大多具有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开阔明朗的胸襟气魄,还有雄视古今的高度自信。孟浩然作为盛唐诗坛的重要成员,其诗歌自然会表现出这一共性,但其个性似乎更为鲜明。盛唐气象的光辉在孟浩然诗中以独特的方式获得表现,在错综复杂的成因中,其作为一名隐士的特殊生活方式对这一独特"气象"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唐代诗人继承了唐前诗歌加工历史素材的手法,掌握了将史与诗融合的有效方式,或按史书所载史料提炼历史素材,或超越史书史料生发想象。善于选择浓缩式想象、联缀式想象、填充式想象、换位式想象、虚构式想象等处理历史素材的诗歌想象技巧,对史料进行细微的剪裁、加工,创造出诗歌的历史意象及历史情境。这体现了唐诗在文体方面融合历史的多样性技巧探索,证明唐代诗人大大超越了他们的前辈。  相似文献   

19.
盛唐是中国诗歌创作的巅峰,但从茶诗创作的角度而言,却只是初兴阶段,可它在中国茶诗的创作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盛唐的茶诗作者们奠定了后世茶诗的基本风度和格调:淡泊俭约随遇而安、和谐宁静崇尚自然、清幽闲适且充满禅意。它以其独特的开创性,对后代诗人围绕着茶和茶事进行的创作,有着重大的引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现存唐代诗僧的诗作来看,僧诗中与生活场域也即居处相关的作品较多。这些诗提到的诗僧居处有三类:一是山林与江湖,即大自然;二是禅院,也就是诗僧的起居之处;三是厨房。唐代诗僧们在这些场域之中禅意地栖居。生活场域对诗僧及其诗歌创作而言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其一在于它影响了诗僧的诗风,其二在于它是僧、诗、禅交融的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