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极拳是以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太极理论来阐释拳理并为之命名的传统武术套路.太极拳的动作看起来柔和缓慢,每个动作之间势势相连,招式绵绵不断,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和健身效果.古老的太极拳有其独特的技术风格和练习方法,在几百年的传习演练过程中拳师们总结出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也形成了一套较固定的、适合该拳的传统教学步骤.然而这种传统的教学步骤运用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时,就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问题.文章通过对太极拳传承发展的意义及教学法的改进阐述了“慢拳快教”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2.
吕春亭 《中华武术》2005,(11):32-33
笔者常年与老年拳友在一起晨练太极拳之余,大家几乎从未间断地相互矫正动作外形,至今仍有说不完的话题。这使我深深感到太极拳的外形犹如雕刻艺术,需要经过精雕细刻才能成功。习练太极拳第一道关就是外形关,过不好外形关,将一套好的拳打成“歪拳”,不说拳不像拳,就连健身成效也会受到严重影响。要练好太极拳,人人都需要下一番苦功,首先雕琢好自己的外形。  相似文献   

3.
张方 《精武》2009,(10):30-31
有一位练意拳的杨先生曾经“承认”,“意拳大师”中无一人能将“手接手”的妙招真正用于同散打运动员的手接手中。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在中国武林界很少见。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单纯练习传统武术者尚无一人在擂台上战胜过职业拳击、泰拳及跆拳道和空手道,我们这些练传统武术的人已经没有理由夜郎自大了。  相似文献   

4.
凡传统太极拳,均源于道家,故与道家导引养生、内丹养生紧密联系,强调养生与技击并重,且视技击为不急之末学。王新午先生传《太极拳散手秘诀》,不仅进一步证实了她的源头,也进一步证实了她的内涵与特征。现行流行的太极拳,包括一些所谓的传统太极拳,不是泛于毫无“拳”艺,徒有其形的太极操、舞,便是偏向于背离养生的技击术,终离太板拳之传统本意远矣!今太极拳界有识之士正在不断呼吁,恢复太极拳的本来面目, 特发此文,以彰同心。  相似文献   

5.
分析参加2005年浙江省青少年儿童武术比赛男、女乙组获长拳、刀、枪、剑、棍、太极拳、南拳项目前8名的运动员难度动作完成的情况,结果发现运动员完成难度动作成功率不高;A、B级难度动作明显偏多;324B 1难度动作出现频率最高;难度动作评分直接决定了运动员最后名次的评定。建议基层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适应新规则,提高难度动作训练的质量,同时也要加强运动员的动作规格和演练水平。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是在贵生的中国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武术拳派。该拳以中国的哲学概念太极立论,从《黄庭经》等道家经典中汲取营养成分,因其富含中国文化精髓而被称之为"哲拳"。太极拳从创编至今已经演化出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李式太极拳、傅式太极拳、八卦太极拳、五行太极拳、龙形太极拳、东岳太极拳、竞技太极拳、公园太极拳等诸多的练习样式,从而使太极拳成为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文化影响技术,技术反映文化"。以太极立论的太极拳以张三丰为精神偶像,明确地把益寿延年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动作强调圆活、弧线,而这正是对周敦颐太极图的一种身体模仿。在"拳与道合"思想的指引下,太极拳成为中华民族"技进乎道"、进行自我修炼的一个工具和手段。目前,太极拳日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但这种表面的兴盛下实际上蕴含着巨大的生存危机,希望能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沈明 《武当》2011,(11):18
一、运动性质和目的不同。武术散打是竞技运动,它的竞赛规则使运动员既能充分发挥搏击潜能,又能有效保护运动员的人身安全。在技法上,除不许用损身的拿法外,任何流派的打法都可以运用,充分体现了传统武术斗勇、斗智、斗力、斗技、争霸的精神,是十足的对抗性运动项目。而太极拳是以拳载道,以拳演道,以拳求道,是修行的方法之一,太极拳理是以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八卦等为理论基础,修先天,补后天,练成内丹,以达到取坎填离进而  相似文献   

8.
关振军 《精武》2006,(12):44-44
太极拳有“八门五步十三势”之说。八门讲的是八种手法,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五步说的是五种步法: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太极拳先贤把阴阳、八卦、五行引入拳理,用以表示太极拳动作的变化。太极拳手舞八方之位,足踏五行之轨,合之数为十三。  相似文献   

9.
<正>刀是习武民众青睐的武术运动项目之一。在习练武者中,拳械兼习者较多,在传统武术、传统太极拳赛中执刀参赛者逐日增多。为适应当今社会喜武人的需求,从诸多刀术套路中吸取动作素材篡编“飞云十三刀”,纯属“继承传统,励志革新”的尝试。经过几年的再实践与体验,现就“飞云十三刀”的演练,谈些看法,供习练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为代表的内家拳为例来探求内家拳拳法所蕴含的道教思想及道教养生文化,探求中国传统武术内家拳及道教养生文化之间的关系,启发和树立现代人正确的养生观、人生观。  相似文献   

11.
竞技武术是顺应时代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武术与西方竞技体育相融合、完善、发展之后产生的,是对武术比赛的一次革新和突破,同时引导武术向“高难新美”的方向发展.太极拳是一项具有独特节奏与韵律的运动,将之与音乐相结合,不仅是对动作节拍、节奏上的提示,更重要的是借助音乐所蕴含的情绪与氛围来烘托运动员的演练.然而近年来运动员在太极拳比赛中配乐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将音乐与竞技太极拳套路更完美的融合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易林 《体育博览》2011,(7X):218-218
太极拳是历代武术家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吸取道家思想的精华,使武术运动符合"道"的原理而创新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因此,老子所阐述的"道家学说"对太极拳的拳理、拳法以及功法都具有深刻的影响,我们在教授太极拳的动作中结合"道家学说"能使学生由练拳而悟道,从中体会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以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为代表的内家拳为例来探求内家拳拳法所蕴含的道教思想及道教养生文化,探求中国传统武术内家拳及道教养生文化之间的关系,启发和树立现代人正确的养生观、人生观.  相似文献   

14.
<正>出拳类拳操为布衣拳五类基础招法之首,也是布衣拳的入门套路。布衣拳谱提出:“出拳类有三招,前腿拳、后腿拳、侧腿拳,以拳面而击,拳形有掼、立、勾四法”。在布衣拳里有“武以出拳霸天下”之说,话中的“出拳”指的就是出拳类拳操,可见出拳类训练在布衣拳中具有重要地位。更多出拳类招法也在摆掌类、运肘类、抖身类和抬腿类拳操中不断被组合运用。出拳类拳操动作名称有:抱拳起势、跪步勾拳、坐步立拳、扑步撩拳、侧步掼拳、上步勾立、退步掼拳、回拳收势。  相似文献   

15.
蒋玉彬 《精武》2009,(10):51-52
做到“放松”、打出“内劲”,既是正确掌握太极拳动作规格,提高太极拳演练水平的必备条件,也是太极拳家展示拳艺修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6.
陈福军 《武当》2009,(2):19-21
太极拳与太极图同为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但在两者之问的关系上,一般都认为太极图是太极拳的拳理基础,有“中正安舒”、“不偏不倚”和“全身无处不太极”等“阴阳平衡”的说法。但在具体的太极拳锻炼动作中,如何利用太极图理论做到“阴阳平衡”?如何来检验是否做到了“阴阳平衡”?则语焉不详,缺少论述。本人在学习了《中国循经太极拳24式》之后,几经揣摩,发现太极图理论对太极拳动作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故冒昧在此抛砖引玉,以期得到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是古代导引发展而来,它是拳术与导引、吐纳有机结合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拳势动作是“一动无有不动”的螺旋缠丝式圆运动;使“劲贯四梢”,运气是“气宜鼓荡”“气遍身躯”的“一气贯串”。说明太极拳核心是“恒动论”。  相似文献   

18.
对第11届全运会武术套路比赛预赛中,女子南拳、太极拳、长拳的运动员难度动作完成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三项女子拳术类难度动作失误率分别是南拳15%、长拳12%、太极拳17%.研究表明,三项女子拳术类难度动作有差别,难度动作已成为高水平运动员的技术关键;高旋转难度动作的完成具有不稳定性;动+动+静的难度动作前后动作的顺势衔接与利用惯性是动作完成的重要环节;难度动作的支撑,下肢以复合杠杆的工作形式完成动作,对腿部肌肉力量的要求更高.  相似文献   

19.
凡传统太极拳,均源于道家,故与道家导引养生、内丹养生紧密联系,强调养生与技击并重,且视技击为不急之末学。王新午先生传《太极拳散手秘诀》,不仅进一步证实了她的源头,也进一步证实了她的内涵与特征。现行流行的太极拳,包括一些所谓的传统太极拳,不是泛于毫无“拳”艺,徒有其形的太极操、舞,便是偏向于背离养生的技击术,终离太极拳之传统本意远矣!今太极拳界有识之士正在不断呼吁,恢复太极拳的本来面目,特发此文,以彰同心。[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李秒丰 《精武》2008,(3):23-25
引言:遵化位于河北境内,京东150公里,燕山脚下,属唐山辖。遵化旧辖三县称洲,后复县制,今为遵化乃县级市。遵化乃武术之乡,太极拳在遵化有长短拳之分,十三式(太极拳)分为三节,共90式(也有称88式的),称为短拳;太极长拳共四节108式,重复动作较多,所以在遵化有“长拳不长,短拳不短”之说。遵化的太极拳及太极长拳,皆由本乡人士姚馥春先生所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