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做为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力求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教育培养目标,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体现时代性、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音乐课程,为每个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终身发展奠定竖实的基础。本文根据对新旧音乐课改进行比较,针对初中开放艺术教育以及初中教学的改革的必要性,总结提出了实施音乐课程改革对初中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忆婷  郭长江 《物理教师》2010,31(10):44-47
初中科学与初中物理同属“自然科学学习领域”,初中科学综合学科与初中物理分科课程的衔接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值得研究.本文对《上海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和《上海市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学习要求和教学内容从衔接的程度上进行分析,两者均有衔接较好之处,但也有衔接不够,存在后续的物理相比前面的科学难度下降、要求降低或内容简单重复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有效发挥初中科学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何科学衔接初中科学与初中物理课程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3.
孙广震 《教育》2024,(1):66-68
<正>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阶段课程安排中的主要课程,为提升现有教学质量,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需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相比于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学评一体化”不仅更加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要求,而且更能体现当代教育的核心价值,即以学生为主体,  相似文献   

4.
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其中对物理教学方案和教学目标作出了详尽的规划,课程目标强调要将学生作为受教育核心,从学生个体出发培养对应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物理课程教学开始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树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在核心素养要求下,初中物理课程一共分为科学内容和科学探究两大部分,浮力是“运动和相互作用”大标题下“机械运动和力”这一章节的对应内容,课程要求要对“浮力”知识和“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两个具体知识点进行认识.本文选取《浮力》这一章节的内容教学,希望能够对核心素养下初中物理课程教学对应策略的发展提供一些灵感.  相似文献   

5.
新加坡的教育自成一体。本文试从课程背景、课程标准的体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出发来比较初中阶段新加坡生物课程大纲与我国的生物课程标准,旨在给我国的初中生物学课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制定的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与现行初中地理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教学大纲)相比,在理念、内容和要求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变化和调整。一、课程标准的内容更加全面而详尽课程标准阐述了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和课程性质,提出了地理课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教材为例,对新课程体系下初中物理教材的特色做简单的分析。一、教材的内容和编排形式完全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宏观目标,而《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则提出了物理课程的具体改革理念。“北师大版”初中物理教材以《纲要》和《标准》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  相似文献   

8.
王锐 《青年教师》2004,(11):27-27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可见回归生活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基本理念,这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对新旧版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教学建议”进行要点对比,分析新版课标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的细节变化,归纳初中生物学教学的变化趋势:初中生物学课程正式进入核心素养时代,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健康及认知发展特点,提高对实践能力的重视度,强调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间的融合度。  相似文献   

10.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课程改革特别重视这一教育思想 ,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切实贯彻落实这一思想观点。发展是指个体生理和心理在时间上的变化过程 ,学生的发展是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 ,学生是加速发展的人。一、教材中的“名言”、“插图”和“小栏目”三大内容 ,集中体现了当前课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为使学生按照教育目的要求得到健康发展 ,当前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活动的实践都努力在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特别是 ,在当前的新课程教材改革中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 ,对初中思想政治教材进行的修改 ,使修订后…  相似文献   

11.
初中地理课程思政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版)》在内容上密切相关,二者具有传承性、丰富性和融合性三个特性,突显了初中地理课程思政的特色优势,值得地理教学研究者关注。地理教师应当回归地理课程本真,充分了解“地理学科性质——地理课程性质——地理课程思政性质”一脉相承的特色,避免地理课程思政的泛化和窄化,担当起初中地理课程的思政教育重任。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是我国学校社会课程设置的起步阶段。以民国政府历次颁布的小学社会课程标准为核心,分析其基本内容和要求,折射民国时期社会科教育的嬗变历程。社会课程理念与实践效果的反差、在“移植的”基础上带有“本土化”倾向、最初是社会变革的成果而最终归宿于政府的政治理念,为当今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综合分析课标中“情境素材”的特点,提出从文化、社会、学科本位3个维度对课标中的“情境素材”进行分类,对新旧版课标中“情境素材”的类型进行甄别和数量统计.通过对比分析新旧版课标中“情境素材”类型数量的变化和内容的变化,总结探讨初中物理新课标在“情境素材”内容选择与组织方式上的突破与创新,揭示初中物理课程改革的新趋势和新导向,为“情境素材”的有效运用和新课标的全面落实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已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与之相适应的新课程评价体系也逐渐完善。教育部在组织专家对中考进行了专项研究的基础上,颁发了2004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命题指导》(以下简称“中考命题指导”).其中在考查内容与要求中嘴确指出:“命题必须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关注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因此,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简称“三个维度”)的全面落实来开展。课堂教学是课改的主阵地就更不能例外。  相似文献   

16.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作了重大调整,新教材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初中《历史与社会》新教材坚持以社会生活为主轴、以时空观念为基础、以历史线索为主导的编写理念,采取“从今到古”与“从古到今”两种叙述相结合的方式,弥补了原先教材中存在的如学科知识不够系统、交叉知识比较多等不足,使历史进程的脉络更为清晰——学科味更浓、学科要求更高。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因此,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简称“三个维度”)的全面落实来开展。课堂教学是课改的主阵地就更不能例外。  相似文献   

18.
《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较之《初中地理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在形式、内容和体现地理课程教育理念上都有了深层次改革和创新,较好地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基本精神。把握“内容标准”改革创新的突出特点,也是我们当前学习、理解地理课标的重要任务之一。 1.“内容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地理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地理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19.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是,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描述。这是因为,行为动词表示的是具体的动作或行为,具有具体、明确、可观察、便于测量等优点。在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中,呈现方式是:在左栏中,用行为目标陈述方式表达课程内容目标,既提出对特定知识的要求,又提出对特定过程的要求,更注重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具有指令性、规则性。而在右栏中,从内容要点的把握和教学活动的开展两个方面,对相应内容目标的实施作出了“提示与建议”,具有指导性、开放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20.
郑青岳 《物理教师》2008,29(4):19-20
在《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中,把初中阶段的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分为“科学探究”与“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与空间科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五大领域,其中科学探究居于第一领域,由此看来,科学探究不仅是科学课程的教与学的方式,也是科学课程的内容,这一提法是全新的,它反映了我国科学教育工作者对科学、科学课程认识上的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