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少林武术的禅武结合与异质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本土文化代表之一的武术,与禅宗这一外来教派在少林寺特殊历史环境中的有机融合产生了震撼世界的中华瑰宝-少林武术。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禅宗思想与少林武术的结合过程进行了理性分析,认为少林武术的形成与发展充分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作用。禅宗教义彻底而深远地影响了少林武术的技术风格及其理论发展,并深深地渗透于少林僧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而享有名门正派之称的少林武术也对禅宗在中国的推广与传播起到了助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温兵 《精武》2013,(24):155-155,157
少林寺是我固举世闻名的佛教圣地和禅宗圣地,自古就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称,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文化的精髓,也是所有武术文化形态中曩被人们熟知的武术体系,本文主要论述少林武术与禅宗文化的渊泺,阐述的是少林武术文化中所包孕的禅宗文化。  相似文献   

3.
潘双喜 《精武》2005,(10):44-45
在博大精深的少林文化中,少林医药文化与禅、武文化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历史记载,金朝末年,少林住持志隆禅师在少林寺创设“少林鹊局”,为武僧医治习武、实战所受之伤,同时还为俗家人看病,.本文介绍的点穴之法即是历代僧人修身慕矬的健身之术。  相似文献   

4.
李磊  赵文龙 《体育学刊》2012,(2):128-131
广东武术和少林武术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广东武术的诸多拳种,在吸收少林武术的某些特征以后,进而发展成南拳精品;广东诸多武林豪杰,大多和南北少林寺有不同程度的师承关系;广东诸多武术组织,大多以少林武术精神标榜。更由于少林寺禅宗和广东的南禅宗具有一脉传承关系,佛家拳在广东佛教发达地区也比较流行。总的来看,广东武术和少林武术具有诸多共同点,把广东武术称之为南少林武术也有一定道理。  相似文献   

5.
我国历史上的佛门寺院中曾出现了众多武功过人的武僧,特别是在隋唐时期的寺院僧人中习武活动更加突出,一直到明、清之际,而少林寺武僧的习武活动更有“诸艺宗于棍,棍宗于少林”(茅无仪《武备志》)之说。追溯少林寺武术的历史源头,探究我国历史上寺院僧人尚武活动,我们发现,少林寺武术虽然最早来自邺下寺院僧人的习武传统,其发展成熟则是在少林寺寺内寺外民间习武活动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社会历史背景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一、稠禅师离寺后的少林寺与隋唐少林武僧少林武术发端于北魏(太和19年)建寺17年之后的邺下著名武僧稠禅师。…  相似文献   

6.
据禅宗“以出世之心办入世之事、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禅旨,剖析少林禅武在少林文化中所处的地位和承担的作用.认为少林之禅与少林之武是禅即武、武是禅、禅武合一的关系.少林禅武在“出世与入世”践行过程中是禅宗宗旨的信奉者、执行者和传播者.具体表现为:少林禅武以普渡众生、兼济天下的救世情怀信仰、践行禅宗宗旨,以慈悲为怀的舍身精神阐释、执行禅宗宗旨,以与世无争的宽广胸怀继承、传播禅宗宗旨.  相似文献   

7.
在阅读相关文献及史料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分析了禅宗达摩与少林寺和少林武术起源之谜的形成过程及结果,揭开了达摩与少林武术起源“谜案”的神秘面纱,为进一步考查和评价少林武术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精武》2007,(1):66-66
白衣殿壁画在少林寺的白衣殿内。因其中两幅壁画精彩地再现了当年少林寺武僧演武场面而闻名于世。白衣殿壁画主要有六幅。神龛后面东壁北端两幅,描绘了唐初十三僧助秦王李世民的历史故事;南端两幅,描绘了元末少林神僧紧那罗御红巾军的传奇故事;北壁壁画,描绘的是少林寺武僧徒手演武场面;南壁壁画则描绘少林武僧持械演武场面。南、北壁两幅壁画,精确传神地表现了少林武术从拳到棍、刀、枪、剑、戟、链等丰富内容;由于南壁壁画中还展示了许多具体的手法、腿法和身法,白衣殿亦因此被称为“锤谱殿”(“锤谱”即拳谱之意)。  相似文献   

9.
少林寺白衣殿内的巨幅壁画——拳谱,彩绘于清代中期。画面总面积达100多平方米,是少林寺现存30多幅壁画中唯一反映少林武术的实物资料。壁画笔法工细,没有多余的艺术加工,极为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少林寺众僧练拳演武的各种姿态,尽现了少林拳118手基础套路。《少林寺建寺一千五百周年》邮票第三图“众僧徒习武”即取材于此壁画。 拳谱壁画的绘制,有着一段历史故事。相传,清朝初年,福建莆田南少林寺僧人参予了反清复明的政治  相似文献   

10.
少林拳虽然在国内外久负盛名,但它究竟源于何朝,产于何代,至今仍众说纷坛。一日:少林寺为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来我国传教的印度僧人达摩所创;二曰:少林拳为少林寺初期的慧光和僧稠所创;三曰:少林拳为宋太祖赵匡胤所创;四曰:少林拳为明代少林僧“紧那罗王”所创等等。笔者认为,以上种种观点,虽经先辈和行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苦心的研究,但由于忽视了社会背景,历史状况等网状结构的各种因素,因此,其结论都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为深入开展对少林武术的探讨与研  相似文献   

11.
在少林寺塔沟武校驻足,你便会领略一番丰富多采、趣味深沉、独具一格的校园文化。 荣耀满堂的校办公室 步入三层办公楼的校办公室大厅,首先耀入眼帘的是那块上写“武术世家”四个金光闪烁大字的古式匾额。走近细看,上题少林老拳师刘宝山德泽,下款少林祖庭知客僧释永国敬赠,岁次戊辰秋月谷旦。从有关资料中得知,刘家系七代武术世家,曾得到少林祖庭的盛情赞誉,其祖上曾出过一位少林寺方丈和四位少林寺武僧教头。这个兴旺发达的武校,正是当今刘门父子四杰开创的武业。笔者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铁军的家史”真不愧是少林武术文化的历史新篇章! 环顾四周,金灿的奖杯,精巧的奖瓶,闪光的奖牌,红色的锦旗,银色的镜匾,五光十色,交相辉映,琳琅满目。定神浏览,四大条梁和四壁上端全是玻璃匾;四壁中层挂满锦旗;东北、西北和东南角,摆放着五个均为四层的玻璃柜,里边摆满千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初期,以《少林寺》为始的一系列武侠电影,尤如一针催化剂,加深了少林寺及少林武术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在世人眼中,少林寺的僧人个个铜头铁臂,武功超凡,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近年来,少林武术已被传述的神乎其神,"少林"几乎成了"武术"、"功夫"的代名词。然而,树大招风,这股少林武术热给今日的少林寺也着实带来了不少烦恼,也引发了不少有关少林寺与少林武术的疑问。笔者今年5月专程赴河南嵩山去访问释永信住持,看一看今日的少林寺与少林武术。社会上;"少林"成了众多商人眼中的一棵"摇钱树",他们打着"少林"招牌做着各种各样…  相似文献   

13.
胡玉玺 《体育文化导刊》2012,(5):116-119,133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少林武术发展的历史归因进行探讨,从文化融合、战争频起、平倭戍边、秘密结社、交流吸纳、位置尊奉、生活习俗等方面阐释少林武术发展的历史归因。结论:佛教禅宗为少林武术的繁衍发展奠定思想基石;区域位置创造少林武术滋生的文化土壤;战争的频起促进少林武术技术的提高与发展;平倭戍边检验并促进少林武术的发展成名;秘密会社的组织形式拓展少林武术的传承渠道;博采众长丰富发展少林武术的内涵,广开授徒推动少林武术的传播,演武云游扩大少林武术的名扬;地位尊奉使少林寺积累丰厚的财产,确保寺院宗法制度的持续;生活习俗使僧人形成好武的习俗。  相似文献   

14.
一上少林是在1998年,那一年我大学毕业。我至今仍然记得六年前的那个夏天,当我一阶阶攀着寺门前高高的台阶,忍不住抬头仰望,“少林寺”,这康熙御笔的三个烫金大字就此烙印在我的胸口。 2003年,我们杂志的“武术之旅”使我有机缘二上少林。我开始全面地阅读和了解少林寺的历史。往事悠悠,无数传奇故事就是从这片寺院里飘散出来,带着历  相似文献   

15.
张东宝 《武当》2009,(4):46-47
一般来说,僧界均讲修性,但讲究性命双修者也不乏其人,况且汉地僧人不少具有厚实的儒道文化之底蕴。中国化的禅宗就融合了儒家之中和,道家之虚静,佛家之空灵,尤其是儒道两家所倡导的“天人合一”、“性命双修”(儒道的“坐忘”、“存思”,与禅宗的禅定有异曲同工之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禅宗文化。禅宗祖庭少林寺的历代高僧,在修禅的基础上,均大胆汲取了儒道两家之内修精华(禅宗二祖慧可的父母是虔诚的道教徒,慧可幼时即信道教,爱好“老庄”)。可以这么说,中国禅宗的创立,儒道两家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6.
中国武术     
G852 20033903邺下高僧对少林寺和少林武术的贡献与影响=Discuss contributions of monks from YexiaTemp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haolin temple andShaolin Wushu[刊,中,A]/马爱民//体育学刊.-2003.-10(3).-52-55参14(SJ)武术//少林派//发展 从对历史文献和实物资料分析北魏以来邺卞寺院与少林寺之间的交流以及对少林寺僧人形成尚武活动传统的影响,论证邺都地区历史上的佛教寺院武僧与少林寺的相互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7.
常常想起那些痴狂于武侠小说的日子,曾经如此沉迷在那个由文字搭建的武侠世界中。我们曾经随着江湖儿女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对书中描绘得出神入化的武功绝迹更是如痴如醉。 只要一提到“少林寺”,脑海中自然会驰骋联想无数。想到少林武功博大精深;想到达摩渡江首创禅宗;想到少林寺  相似文献   

18.
随着禅宗唐宋以降的变迁,世人对于少林寺的认知一般都是基于其武功盛名的影响,并凝结成为一种社会性集体记忆而积淀在意识深处的。按照历史材料,少林武功大致可分为“原生态文化”与“次生态文化”两大结构,两者在发展衍化过程中存在着相当复杂的关系,需要我们去审视廓清。今天,我们研究少林武功的终极目的(包括将少林武功申报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为了更好地继承与发展。如果说农耕社会中少林武功的发展主要靠一种原发型的实践积累,那么进入近代社会后,就要求衍变成在理论观照下的主动推进。  相似文献   

19.
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少林寺这种特定的宗教文化环境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文章从区域文化的视角就少林武术形成的文化成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认为:当地习武风俗与少林寺僧带艺入寺,为少林武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僧人修禅健身以及抵御恶劣自然环境,是少林武术形成的内部动力;寺院经济的产生和政治的需求,是少林武术形成的外部动力;佛教的世俗化是少林武术形成的理论基础,并为其长期存在提供了空间。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正形成一股“少林文化热”,少林寺传统的禅学、武学等文化艺术一直以其永恒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去探求其真谛。少林功夫也正在申请成为人类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前不久,记者采访了少林寺释德建禅师。 释德建,法名德建,法号合一,俗名丁宏本,1963年11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克山县农村。他是少林寺曹洞第三十一代弟子,少林寺永化堂第十九代禅武医传人。 清代末年,一个叫吴轱轮(法名寂勤)的僧人打出少林寺山门,成为少林寺近代史上最后一个“打出山门”的人。他把传统稀有的少林禅武医学术及部分秘不外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