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提出并论述了营造高等教育的绿色生态环境、实施和谐教育需重视和加强的几个方面:加强学术自律,营造高等教育的绿色生态环境;倡导民主、自由和宽容的学术氛围,重视学术的群体效应;改变教育不和谐的窘况,创建和谐型学校,实施和谐教育。  相似文献   

2.
陆晔 《现代教学》2010,(5):10-10
1.变被动为主动,实现教师工作的自律和自省。网络环境实现的是信息的公开。在校园网的支持下,教师们把各类计划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子目录挂于校园网上,学校教工能随时、随地浏览学校每位教师的各类计划,有效地实现了教师工作的自律和自省。  相似文献   

3.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方式和方法要灵活多样,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和主阵地;建立信用评价体系,试行信用档案;学校要加强管理,创造良好的校园信用环境;教师在诚信教育中要发挥楷模作用,培养大学生诚信自律能力。  相似文献   

4.
在国家有关民营学校发展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在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民营学校的办学人以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自律意识来办学,在恪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匕严格自律,在遵循教育市场发展规律匕严格自律,在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诚信负责上严格自律,并自觉把这种自律变为办学的理念,这是办好民营学校必不可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生活德育要从理论走向实践,必须着力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环境。生活德育环境构建的主体呈多元并存的趋势,学校和教育管理机构是众多主体中的核心部分和主导力量;其中心场域仍然在学校;生活德育环境构建既需要精神资源也需要物质资源;在构建途径上,重点应做好人本主义课堂的建设,校园环境中隐性课程的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相似文献   

6.
学校道德教育的成功之处,就是实现道德教育的内化,使学生养成严格的道德行为的自律能力。笔者从优化育人环境、实行民主管理、倡导多元评价、推进家校合作等四个方面谈寄宿制学校学生自律能力的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7.
实施环境教育的必要性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菁 《教育探索》2002,(5):101-103
环境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全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环境教育的主要阵地。我国环境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其主要表现是:环境教育观念薄弱,环境科学、环境保护知识匮乏,环境教育师资及资源缺乏,环境教育的途径狭窄。实施环境教育的基本策略是:更新观念,增强环境教育意识;确立法规,保护环境教育的实施;加强培训,提高师资水平;确立科目,开设环境教育课程;教学渗透,丰富学生环境教育的知识;拓宽途径,增强环境教育的实效性;注重宣传,发挥公众的参与作用。  相似文献   

8.
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应树立正确的网络主体道德意识,在网络生活和实践中注重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自觉抵御“网络陷阱”和“电子海洛因”的诱惑,遵守网络规则,成为文明网民,政府与学校也应为青少年的道德自律创建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9.
农村中学生环境知识教育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文章通过对湖南永兴第一中学、衡东欧阳遇中学的环境知识调查问卷统计结果的分析,初步了解当前农村中学生环境知识教育的现状:农村中学生环境知识欠缺;环境意识不强;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没到位;尤其是环境教育师资数量不足、结构不佳、质量不高是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只有结合实际,本着“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理念,才能探索切实有效的解决对策。而增加教育资金.营造良好的环境知识教育体系、加强师资培养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活动等,是其重要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现代学校教育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营造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学校教育环境是关键的一步。根据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更新现代学校教育环境既有其必要性,又是一种趋势;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校园网络、虚拟现实技术在营造现代学校教育活动环境、拓展学校教育活动空间中将发挥重要作用;运用现代教育新技术更新现代学校教育环境是对教师的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课堂教学都是班级授课制的产物,因此它也就成了每次教育改革的重要对象之一。日本的教育改革也不例外。日本二战后几次教育改革,都是考虑到当时社会对学校的期望和学校教育教学现状而进行的,如60年代,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70年代,强调以培养学生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性、创造性的才能,培养学生具有坚韧的意志力和自律精神、丰富情操、正确的劳动观等品质为目标;到了80年代和90年代,日本的教学改革逐步深化,培养目标也日趋综合化,即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1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包括高校内部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和高校外部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其中,高校内部思想政治工作环境主要由高校内部有形环境(或物质环境)和无形环境(或精神文化环境)构成。校园有形环境包括校容校貌,教学楼、图书馆等各种建筑设施的布局,学校的绿化环境,以及教学科研设备水平和体育文化设施等,它是校园环境显性的物质形态,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硬环境”。校园无形环境包括以校风、学风、班风和师风为主的内部组织环境;师生在各种校园活动中形成的人际环境;校园精神、文化氛围;信息环境以及集体和个人的心理环境等。它是校园环境中的隐性的非物质形态,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软环境”。  相似文献   

13.
日本人民高度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素养与其长期以来在学校教育中所接受的环境教育密不可分。日本环境教育的有效实施,一方面是政府高度重视并在政策上支持,使环境教育被有效顺利地纳入到学校教育之中;另一方面则是学校在实践中注重让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活动,从而使环境意识、环境道德等有效地得以内化,形成综合的环境素质。本文拟分析日本学校环境教育的具体实施与教学实践活动,从而为我国环境教育的推行和绿色学校的创建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绿色学校:21世纪教育的必然走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所谓绿色学校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具有环境意识的学校。从学校自身的发展来看,实施包括环境道德教育在内的环境教育,建设绿色学校,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必要的和可能的。说其必然,是因为环境保护已经不是部门性或专门性问题,而是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牵涉各行各业的综合性问题,或者说,环境保护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教育具有面向社会性、世界性问题的使命;说其必要,是因为从教育思想到教学管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改革是今后学校的重心和要求,而包括环境道德教育在内的环境教育的介入是推动这种改革趋势的动力和方式;说其可能,是因为学校教育本身具有开放、接合、转换的能力,而绿色学校所主要体现的环境教育及其环境道德教育虽然具有颠覆性质,但它对教育体系的触动仍然意在整合、促进和革新的作用上。  相似文献   

15.
育人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好的环境能使人向上,刻苦读书,立志成才;坏的环境则使人意志消沉,不学无术,玩物丧志。因此,净化优化育人环境是社会、学校、家庭共同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洪磊 《教育与职业》2006,(23):86-87
相当一部分大学新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适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缺乏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自律能力;缺乏抗挫折能力;缺乏正确分析评价自己的能力。要解决大学新生的不良心理状态,需要学校加强硬件条件建设,创造良好的学习软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意志品格,营造良好融洽的班级氛围。  相似文献   

17.
以企业及其利益相关人为对象,以保护生态环境节约物质资源为目标的企业环境教育是环境教育系统中的关键。企业环境行为的他律机制是我国企业环境教育切实有效的重要保证,而促进企业环境行为自觉自律则是企业环境教育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18.
张楚廷先生根据教学环境诸要素的主要特点将教学环境划分为四类:教学自然环境、教学物质环境、教学人际环境和教学观念环境。教学自然环境包括诸如学校地理位置、温度、光线等物理要素;教学物质环境是指各种教学建筑、教学设备如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及各种绿化设施乃至班级规模、座位编排等;教学人际环境指教学活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指班级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学观念环境包括班级风尚、班级规范、班级舆论及其形成的心理氛围。教学自然环境和教学物质环境属于有形的实体存在,我们称之为教学硬环境;教学人际环境和教学观念环境均属无形的客观存在,我们称之为教学软环境。本文试从教学软环境的特点与作用出发,阐述其对教学深刻的显性作用。以期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教学环境中的软环境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9.
育人环境一般是指学校的物态环境和精神环境。随着学校系统的日趋开放,学校的围墙不可能隔离社会生话对青少年学生的诸多影响,学校环境常常与家教环境、社会环境发生着广泛的联系,其结果直接影响育人成效。因此,全方位优化育人环境已成为教育管理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教师道德教育的构建应该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是教师接受外部影响并将道德规范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道德需要的过程。影响教师职业道德的外部因素很多,例如教师生活的社会环境,各种思想、化环境、生活环境、学校环境等。作为学校管理,应采取有效措施,为教师良好道德的形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加强道德修养,把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观点、信念,成为支配、控制自己思想、情感、行为的内在力量。因此,新世纪有必要加强对教师道德教育的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