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师德建设     
一  对师德的信仰自古有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很多思想家、教育家十分注重教师道德的作用 ,十分重视“信仰”的权威。王安石说过 :“教人治人 ,宜皆以正直为先”(王安石《洪范传》) ,这是把崇高的道德标准放在第一位去追求。柳宗元则认为 :“失其师表而莫有所矜式”(柳宗元《与太学诸生喜诣阙留阳城司业书》) ,说的是没有老师的表率 ,就没有了榜样。古代先哲们非常看重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师说》中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并认为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教师的 ,正所谓 :“经师易求 ,人师难得”(《北周书·卢诞…  相似文献   

2.
学校德育主要依靠教师来进行,毫无疑问,教师道德表现对学生具有重大影响。所以,长期以来,教师角色总是定位在为学生“铺路”、为学生“燃烧”、为学生“抽丝”的圣人状态。一言以蔽之,教师道德是越高越好。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第3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重要讲话,结合中华文明5000年发展史,阐述教师职业的崇高与神圣;从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人生幸福等多维度,强调师资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提出"广大教师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的科学论断;详细阐述"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的特质,为教师专业发展指明了"四有"方向,也为找准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指明了目标、路径与任务。  相似文献   

4.
义利对立的道德观造成了教师在"道德崇高"和"现实需要"之间难以取舍。布迪厄的行为理论认为,功利与道德不是对立的两极,它们都属于"实践经济"的范畴。借助布迪厄行为理论进行反思,当前教师功利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象征性行为"得不到认可,二是"象征利益"的潜在价值得不到保障。  相似文献   

5.
正杜老师:您好!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小松鼠找花生》一文中"小松鼠自言自语地说",我认为"自言自语"就是自己跟自己说话,里面已有"说"的意思在里面,"自言自语"一词后面不应该带"说"。不知道这样的想法对不对?贵州省贵定县音寨小学陈宏燕  相似文献   

6.
近日读《湖南教育·语文教师》2007年第10期段志东老师《质疑"最××的之一"》一文,段老师怀疑和求证的精神让我敬佩,但我有不同看法,说出来与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7.
课改之前,不少教师认为讲授的知识越多,教学质量也就越高,"多"讲一点比"少"讲一点强。课改之后,不少教师又认为教师讲得越少越好,学生活动得越多,教学质量就越高。究竟是教师讲得多点好,还是学生活动得多点好呢?"多"与"少"并不能从表面上去看,而应辩证地区别对待,教师讲得少、讲得精固然不错,但学生的活动如何开展才是根本。  相似文献   

8.
“读书”行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时间都从哪里来》一文中,讲述了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的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这位老师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者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课后,听课的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了自己  相似文献   

9.
王晓春 《班主任》2011,(6):64-65
《教师报》上有一篇文章说有人调查了学生对什么样的老师不满意,什么样的老师不受欢迎,学生提出的前五种是:照本宣科满堂灌的老师,拖堂抢课抢时间的老师,以分数论学生的老师,不尊重学生的老师,缺乏微笑的老师。一位教师网友据此写了篇文章《都是老师的错吗?》,这位老师指出:《教师报》上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乔亚平是临汾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河中学的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从教20余年,她始终用爱心,用平凡而崇高的师德之光,温暖着学生的心灵。几年前,有位已经毕业的学生给她写信,寄来一张从报纸上剪下来的文章,题目是《我们都坐着,唯独你站着》。学生在信中说:“乔老师,我这是在写您。”那时,  相似文献   

11.
《中国教育报》2015年4月15日9版刊登了一篇题为《经典的缺陷可化为教学资源》的文章,说的是南开大学文学院徐江老师在教学经典文本《拿来主义》时,能针对文中"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之病,引领学生进行质疑探讨。课后作者问:"你为何这么大胆地解读?"徐老师答曰:"我在用逻辑思维进行文本讨论。我认为,语文教师既不要热衷于以批判  相似文献   

12.
历史责任担当,是每个道德主体应当具备之品质,是检验中学政治教师是否合格的试金石。本文认为,中学政治教师特别需要有历史责任担当的原因有三:一是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二是教师实现"正义价值和崇高价值"的内在要求;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社会,"教师"身份被塑以"道德家"的形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道德赋值的历史过程。在现代社会,教师道德身份与教育身份的关系发生反转,教师职业"去道德化"趋势明显,这不仅削弱了教师职业的师道尊严,消解社会对教师身份的"崇高想象",也造成了教师职业伦理困境乃至职业危机。消解这一困境与危机,一方面需要教师在不逾越道德底线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自身的德性修养,努力做到"为人师表";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尊重教师道德发展的自由意志,鼓励但不强制教师追求高尚完美的德性,还教师身份的职业化样态。  相似文献   

14.
豆争 《语文天地》2012,(20):50-51
有位教师执教《桃花源记》时,有一个环节是总结课文中心思想。这位教师说,作者陶渊明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强烈不满,对农民的苦难生活深表同情,因而幻想能有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出现。话音刚落,有位学生站了起来,不客气地说:"我认为,陶渊明写《桃花源记》,主要是为了讽刺和鞭挞言而无信的小人。"观点与老师  相似文献   

15.
2007年12月我校刘爽、韩梅、李晶、张洁四名教师代表宣武区参加了北京市初中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其中。说课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刘爽老师的《山水画的意境》、李晶老师的《巴西》、张洁老师的《二力平衡》、韩梅老师的《让世界充满爱》的说课均受到区教研员的肯定。  相似文献   

16.
新旧《唐书》中有同人而异名的现象,如对于武则天时期的同一位宰相,《旧唐书》记作"杜景俭",《新唐书》则记作"杜景"。在《资治通鉴》卷204天授元年《考异》中,北宋司马光认为应作"杜景俭",并分析出是由于草书而致误。此后千余年间,学者们都认同这一说法。清人岑建功《旧唐书校勘记》卷39"杜景俭"条说:"《通典》二十五、  相似文献   

17.
平凡的追求     
品读《人民教育》2008年19期发表的《知识分子要"追慕崇高"》一文,久久不愿释卷,仿佛在跟苏叔阳这位睿智的老者谈话。多读一遍就能多聊一会儿吧。苏老说:"教师应该先教学生做人,其次是做学问。"古人  相似文献   

18.
教师高尚道德人格的教育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的道德人格,是教师在教书育人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综合品质。教师的职业是高尚的,因此教师的道德人格也应是良好的、高尚的。教师高尚道德人格有着极强的教育作用,是任何其他教育要素所不能取代的。任何其他教育要素所不能取代的。一、教师高尚的道德人格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有强烈暗示性和持久性教师高尚的道德人格会对学生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有着极强的暗示性。鲁迅在回忆性的文章《藤野先生》中说:“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  相似文献   

19.
正杜老师: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天地《记住》诗歌:它们的树荫下,曾有小鹿悠闲地散步。这里把"树阴"写成"树荫"。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词条中,说:"树阴"同"树荫";"树荫"也作"树阴"。《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吕叔湘等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词条中,明确地注明:"树阴"不要写成"树荫"。请教杜老师,到底哪个说法是正确的?安徽省安庆市经济开发区老峰镇第二小学何希六  相似文献   

20.
杨卉 《教育教学论坛》2013,(51):112-113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起着桥梁作用,翻开中国数千年历史,你会发现善良的人们,历来把"教师"与"天地君亲"供奉在一起,视为崇高而神圣的。文章通过教育是与人类社会共存亡的事业和如何做好一名职业教育的老师为中心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