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周钰 《传媒观察》2012,(10):49-50
记得新华社有位记者曾以"身后有座天安门"为题,介绍自己怎样广泛占有新闻资料,以熟悉了解面上情况,胸有全国大局抓问题报道的经验。近些年来,首都记者中,又有人不以此为满足,进一步扩大了视野,依据其占有的新闻资料,以世界经济的、历史的方位,来对所掌握的新闻素材进行更为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名记者,尤其作为一名专业记者,必须熟悉自己负责报道的那条战线、那个行业、那个区域的基本情况,了解它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心中有底,才能笔下有文。 我在报社做农业记者工作近十年。实践使我体会到,要当好农业记者,就要熟悉农业,了解农村,心贴农民。 一、当农业记者,不熟悉农业,就找不到报道的着笔点。  相似文献   

3.
朱邪 《新闻窗》2010,(4):93-94
地方党报报道范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方面面,为了更好地报道某个行业的工作,记者的分工相对稳定.俗称“跑口记者”。  相似文献   

4.
办报纸,导向是根本,真实是生命,特色是活力所在。记者要注重在大局中抓选题,在特色上找角度,以精品意识采写稿件。一个品牌栏目最显著的特征也在于它的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即用独家的特色、独家的角度、独家的风格和独家的思考,形成自身的优势和特性。  相似文献   

5.
李可 《记者摇篮》2012,(9):24-25
"重要却枯燥",是一些人对采访时政新闻的一种评价。但对于搞时政新闻的记者而言,这种看法可能有些表面化。几年从事这项工作的深层体验,使我感受到另外一种学习方式的厚重滋养。宏观视野的拓展全球、国家、地区等等,各有各的大局。一个省辖市,自然也有其大局。对这种大局的统揽,是市委、市政府等领导机关的职责。从事时政新闻报道的记者,经常参加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等各种重要的会议及活动,接触到大量丰富的信息。其中事关全市各个方面的全局信息,是一般人难以了解却十分新鲜、重要,甚至很有分量的。即使有些信息不能作为新闻素材加以采  相似文献   

6.
报社推荐我参加国家环保总局地球奖评选,翻着厚厚一大摞剪报册才发现,自己这五六年记者生涯,真正持之以恒关注思考的,还是我们的生存环境。是的,环境报道不是给个别领导贴金,也少有迎来送往,搞不好还会给自己惹上不小的麻烦。但这恰恰是这类报道的价值所在。不关注问题的记者不是称职的记者。不关注社会群体整体利益和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的记者不是完整的、有良知的经济记者。  相似文献   

7.
"活鱼"不常有,批评非常态,记者站天天面对的是最不易引发读者关注的地方成就性、工作性报道——硬新闻!如何把"硬新闻"做"软"做"活",是检验驻站记者能力的重要标准。实践证明,创新思维方式,努力锤炼采写"硬新闻"的能力,紧密配合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大局开展新闻报道工作,是提升记者站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省报驻市州记者站记者,应邀参加各种会议多,"泡"会议成为记者的一种负担。不参加不好,参加了又往往写不出好稿,甚是为难。在多年工作实践中体会到学会挖掘会议新闻,是驻站记者必须越过的一道"坎" 应该肯定,会议里头有新闻。会议往往汇合了某一方面的专家,集中了某一方面的专题,还有各类报告、材料和各方面人士的讨论、座谈、这些都为记者掌握、了解情况,提供了丰富的报道素材。许多经验丰富的记者,从会议素材中挖出了不少的好新闻。历年来全国好新闻评比,就有不少的新闻是记者从会议中挖  相似文献   

9.
最关注什么问题 "我最关心的是中国经济问题,要从经济危机中走出来,从我所在国家的角度来看,这并不容易,而且全球金融危机还远远没有结束."3月5日上午,驻华两年的法国<巴黎竞赛>周刊记者艾乐思在聆听政府工作报告后这样说到.  相似文献   

10.
刘扬 《新闻与写作》2000,(11):17-18
传统的经济报道,一般是按照上级有关经济报道的精神,从国家和本地经济建设的重点项目和经济工作的重大举措中确定选题;或是一个地区、一条战线。一个单位做出了成绩,有了经验,记者及时采写、报道。这种方式有其合理性,但是在新的形势下,仍然单纯地从经济工作角度去搞经济报道,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和读者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报道必须拓宽选题思路,扩大选题范围,创新思维模式。 记者拟结合见诸报端的一些文章及本人的采写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用政治的眼光透视经济现象,增强经济报道的深度。 经济活动关系到人…  相似文献   

11.
宋芹 《新闻世界》2014,(8):302-304
调查记者作为新闻记者行业的特殊工种,与其它类记者相比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在了解调查记者的职业特殊性的基础上,探讨这一特殊职业人群应具备的法律和伦理素养,并对此进行解读、归纳与阐发。  相似文献   

12.
南宋 《新闻记者》2006,(1):69-69
我所在报社的部门,是一个出深度报道和批评报道的地方。无论是挖了内幕,还是批评了对象,处理善后就成了我工作职责的一部分。而这部分工作,对于大多数记者来说,一般都认为是既浪费时间,耽误写稿,又消磨人,  相似文献   

13.
王甚恺 《新闻世界》2013,(10):78-79
让经济报道成为地方党报的主打产品,就要整合资源,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引导;要围绕中心大局,在经济新闻深度上下功夫;要关注百姓,贴近生活实际,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要直面经济热点,创新工作方法,提高经济新闻质量。  相似文献   

14.
许多从事经济报道的广播记者,常常为经济报道的可听性而苦恼,因为经济报道往往专业性强,技术术语多,数字堆砌、报道面窄,远不如其他新闻尤其是社会新闻来得丰富、生动。那么,经济新闻记者如何不辱使命,使经济报道既能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大局,又能把经济生活中重要的、与人关系密切的新闻以形象而生动的方式表现出来呢?  相似文献   

15.
地市报记者受传统思维、自身素质、知识水平及所接触的人和事物层面的制约,往往存在报道只涉及表面现象,不能探求其本质的问题,造成经济报道关注的多是单个企业、某个行业,诸如过去某厂、某地实现"首季开门红"等一类新闻.  相似文献   

16.
经济新闻与平民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新闻报道,记者经常面对的是一组组枯燥呆板的数字。数字本身并不是新闻,百姓关注的热点是和他们息息相关的数字背后的故事。如何把日常大量出现的经济类工作会议和经济政策、法规、措施,甚至行业简报,用新闻的视角展现在大众面前,克服经济报道内行看了不过瘾、外行看了不知所云的弊端,是每一位经济新闻报道记者必修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的新闻报道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新闻报道方式单一、不重视新闻价值缺乏创新性的问题;新闻报道中"报喜不报忧"的问题,以及对所报道的专业业内知识不了解或是了解不透彻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应把握几个大方向,首先,记者本身一定要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这里的专业不仅指作为媒体人的专业,还要掌握其他政治、生活、经济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其次,一些媒体人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做到将新闻真实全面的报道给受众,真正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最后要打破常规,追求创造性报道,吸引受众眼球。  相似文献   

18.
我1994年7月大学毕业后进入工人日报社。13年的新闻采编工作使我认识到,要做一个称职的编辑、记者,应该努力追求四种境界。那就是一思维创新我所跑的行业,相对静态,平时新闻少,一旦有新闻又是重大新闻,各家新闻媒体都争相报道,容易雷同。记者如果不寻求突破,不仅自己在行业里不受重视,还影响其所在媒体的形象。因此,搞好新闻报道,记者的思维创新很重要,是做"老"记者保持活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19.
面对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许多媒体将关注焦点放在发表更多的新闻资讯、提高知名度或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上,而对于最基本的记者素养则缺乏应有的重视。深度报道能够透过新闻事件表象,深入挖掘和反映事物背后本质性的问题,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别从提升理论功底、夯实采写技能以及完善知识结构等方面,就现代记者如何写出优秀的深度报道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经济报道是地市级党报的重头戏。搞好经济报道是党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全党工作大局服务的要求。但如何使经济报道从过去那种概念加数字的呆板乏味程式中解脱出来,使其活起来,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根据自己的实践,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