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切探究源自问题,学生是否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科学探究的真正开展。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让学生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切探究源自问题,学生是否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科学探究的真正开展。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让学生“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3.
王廉 《宁夏教育》2008,(6):63-63
科学课是一门由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一门学科。探究活动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努力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亲近科学,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从而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在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克服实验设备缺陋、无实验室的特点,因地制宜,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相似文献   

4.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是发现问题和发明创造必备的手段.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说过:“科学不问现在和过去,是对一切可能存在事物的观察,预见虽然是渐进的,然而它是对即将发生事物的认识.”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也认为:“观察、试验、分析是科学工作常用的方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观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特别对于科学的学习尤其重要.而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观察是学好这门学科必不可少的能力.只有学生在生物实验课堂中细心观察,才能理解许多生物现象,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才能使实验教学顺利开展.因此,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会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观察方法,从而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5.
刘小亚 《科学课》2009,(4):42-43
一、发现问题 好奇心总使孩子们不停地提出问题。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探究;有探究,才有发现;有发现,才会有进步。人类认识科学和掌握科学的规律,决定了《科学》这门学科的教学必须从问题入手,这也是科学教学的一大特色。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让学生思考;也可以是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对某些现象产生的疑问。  相似文献   

6.
杨硕 《教师》2010,(25):97-98
学习每一门学科.更重要的是学习它的学科思想,通过学习,进行具有学科特点的思维方法的训练、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对那些典型的问题设置情景。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以化学实验为载体能有效地对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科学思维、严谨的态度进行培养和训练。  相似文献   

7.
从初二开始,学生要开始学习一门新学科——物理.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的目的不仅仅是带领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宝库,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他们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一切探究源自问题,学生是否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科学探究的真正开展。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让学生“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9.
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了解事物的首要条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是实施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观察,因为科学是一门实验探究性活动,在探究过程中首先要对周遭事物进行细致地观察,在观察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以此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0.
小学科学,是一门启蒙性的学科,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训练学生的思维。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烈,总是对身边的事物充满探索欲望,科学课可以满足学生这方面的需求,了解很多事物的本质。本文讨论一种关于小学科学的教学方式——问题探究,这种教学方法以问题为教学框架,围绕问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找出真相,掌握新知识。  相似文献   

11.
“探究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于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该是科学问题的开发者.有必要对一些探究的物理问题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萌发出科学问题;或者创设一些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运用科学思维,自己提炼出应探究的科学问题.启发学生提出科学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相似文献   

12.
张海燕 《成才之路》2020,(11):51-52
科学课程是挖掘学生潜能、拓展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的一门重要学科,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课程的内容具有抽象性、空间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教师需要将生活中的事物或事例引入课堂教学,以提高科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让学生喜欢科学,爱上科学。  相似文献   

13.
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些抽象知识的理解、定律性质的认识,都需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探索发现新知识.数学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的事物,或借助教师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或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感性知识,从而掌握理论知识(间接经验).形象直观的事物给学生感性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减少学生抽象概念的难度;可以展示事物内部的结构、相互关系和变化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概念,认识科学原理.  相似文献   

14.
在常识教学中应用假说演绎法的认识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学常识是一门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引导学生从周围常见的事物与现象出发,通过学生对事物和现象的探究过程,去发现科学的基本概念,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求新知的能力。现代科学教育观认为: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不断更新的,掌握探求获得结果的方法才是更重要的。常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方法上的训练,  相似文献   

15.
物理学是对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总结和提炼,是密切联系生活的一门学科.因此进行物理教学最好的办法是给学生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领悟物理,在活动中自我构建、自我发现、自我创造,从活动中体验物理学的科学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6.
科学课是深受农村广大师生十分喜爱的一门课程,它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之功效,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启蒙教育和帮助学生探究自然规律、构建人文和谐等综合素质的重任,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世界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钱东华 《天津教育》2022,(4):164-166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当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学生逐渐对周边事物有了意义认知,在此期间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科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门重要学科,它能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获取真知中优化思维品质,提升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8.
一、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历史学科是一门以史论结合为特点的思维学科。由于客观历史不能重现,因此我们研究历史。只能借助“中介物”,即各种历史材料。在教学中,教师也只有通过帮助学生熟悉和分析适当的史料,才能让学生对“过去的事”产生兴趣和热情,在观察历史事物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9.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学好其他学科,日后工作和继续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强调的是语文是学习各门学科必须掌握的工具:语文学得好,对学习其他学科会产生积极影响.这一句同时也说明.语文学科对学生来说也是培养和提高文化素质的基础学科.  相似文献   

20.
科学课是一门以探究为核心的学科,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讲究教学策略,提出切实可行的探究目标,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研究,形究探究的氛围。由于小学生具有探究和创造潜能,因而,教师要善于发现、激发和调动这些潜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思考、体验,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