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注家多引《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以释之,意真有其硕大无朋之长蛇矣,盖误。象,古书言为舜第。《孟子·万章》:“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朱熹《集注》:“庳,音鼻。”鼻正为动物象的特征,故《路史·发挥五·辨帝舜冢·往》引《幽明录》云:“始兴有鼻天子冢、鼻天子城,……乃象冢也。”舜,即帝俊,即帝喾,原意为太阳。而太阳内之“踆乌”(三足乌)即其化身。舜、象皆为氏族图腾。即鸟图腾族  相似文献   

2.
"五帝"不是指五个具体的人,而是不同时代的代名词,其中每一古帝都经历了若干世;"五帝"不是传说时代,而应该是一个历史时代。根据《春秋命历序》及其它古代文献研究,排出五帝时代框架为:黄帝代公元前4420~公元前2900年;颛顼代公元前2900~公元前2550年;帝喾(包括尧)代公元前2550~公元前2150年;帝舜代公元前2150~公元前2100年。少昊的年代重合于黄帝、颛顼的年代之中。同时可以将中国新石器时代众多的考古学文化分别归入前五帝时代(下限公元前4420年)和五帝时代两大段,后者又可分出黄帝时代(下限公元前2900年)与颛顼、帝喾、尧、舜时代(下限公元前2100年)。五帝时代与考古学文化年代对应,多是大体相当,无法严格要求;五帝文化与考古学文化的对应,也应该允许学者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3.
上古时期,中华大地上生活着多个不同的部族,也存在着无数传说中的始祖和部族英雄。夏商周三代的"天帝观"揭开了传说向历史转化的序幕,也为后代五帝系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之际的五行文化与五方观念催生了以太暤、炎帝、黄帝、少暤和颛顼为核心的"人神合一"的五帝系统。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选择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等作为五帝,明确其"血缘关系",将他们从传说时代的部族始祖和英雄完全转变成人间圣王,最终完成了五帝系统的定型。  相似文献   

4.
嫘祖     
《初中生》2012,(34):11
正嫘祖相传为西陵氏之女,是传说中的北方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的正妃。她生了玄嚣、昌意二子。玄嚣之孙为五帝之一的帝喾。昌意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继承天下,这就是五帝之一的"颛顼帝"。《史记》  相似文献   

5.
郑人有相与争年者,一人曰:吾与尧同年。其一人曰:我与黄帝之兄同年。讼此而不决,以后息者为胜耳。(战国·韩非子《韩非子·外储说》)【解说】两个郑国人争论谁年长,一个说:我和尧帝同一年生。另一个则说:我和黄帝的哥哥,一样大。传说中的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黄帝和尧  相似文献   

6.
《史记》的黄帝谱系主要有颛顼和帝喾两大系,且以黄帝为共祖。疑古派却说它是后人"编造的谎话"。这与古籍记载不符。近年学者从《山海经》整理的诸神谱系也与此大体一致。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如"八角星纹")均证实:远古华夏不但早已实现了"大统一",而且有其物质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7.
《史记》的黄帝谱系主要有颛顼和帝喾两大系,并以黄帝为共祖。疑古派却说它是后人“编造的谎话”。这与古籍记载不符。近年学者从《山海经》整理的诸神谱系亦与此大体一致。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如“八角星纹”)均证实:华夏远古不但早已实现了“大统一”,而且存在“大统一”的物质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8.
根据古籍记载研究,三皇及其顺序应该是伏羲、燧人、神农。伏羲是渔猎时代的代名词,燧人主要是由于钻木取火、击燧取火而得名。神农是早期农业的代名词。五帝当以《史记》所载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较为合理,它们都不是原名,而是代表部族、邦国的名称,把邦国名称人格化,成为世袭领袖的名称。五帝之名是人名、是世袭首领名、是部族、邦国名。也是一个时代之名。《纬书集成》中的《易纬稽览图》和《春秋命历序》把五帝视为若干世的时代名称.或者说是一个族团、一个邦国的名称,是比较合理的。五帝分别与中原新石器时代文化对应,可考虑:黄帝时代文化为庙底沟类型文化、大河村类型文化;颛顼时代文化为中原龙山文化早期、庙底沟二期文化;帝喾、尧舜时代文化为中原龙山文化中晚期。黄帝的年代当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年代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9.
竹爱     
田平 《教育文汇》2009,(2):63-63,4
对竹的喜爱,源于一个凄美的传说。 舜帝时期,南方“三苗”部族骚扰边境。舜帝亲率大军南征,二妃娥皇、女英随军同行,留住湘水之滨。征讨大军南进苍梧时,舜不幸身亡,葬九嶷山。湘妃接到噩耗,悲恸欲绝,放声痛哭,竟哭到双目沁出鲜血。血泪洒到竹子上,染得竹身斑斑点点。之后,姐妹二人投水殉情。  相似文献   

10.
在五帝时代,天下有许许多多的“邦”,统称为“万邦”或“万国”。这个“国”并非今天意义上的国家,而是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或部落联盟性质的族群。在这个“族邦”天下五帝时代的黄帝时期有122个族群,颛顼时新增加27个族群,帝喾新增加了42个族群,尧舜时期新增加了61个族群,合计252个族群,加上《山海经》等书记载100个族群,总共为352个族群。这种族群态势不仅说明五帝时代并不是空穴来风,还是汉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起点。  相似文献   

11.
许勰 《历史学习》2009,(12):23-24
高一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材料一(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史记·周本纪》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通过对殷墟甲骨文已形成"六书"规律、文字起源的文献记载传说以及相关考古举证等三方面的分析论证,基本确认:甲骨象形文所象形的,至迟大概也应为大汶口或传说中黄帝时期的原始社会生活,因而,它所象形之刑罚也大致应为这一时期的。其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作为夏商"五刑"渊源的原始"五虐之刑"以及其他相关原始刑罚等。  相似文献   

13.
《史记》中的"黄帝史观",在血缘、文化、"治统"和"关中文明一元论"四层含义上,把黄帝视为中华民族的唯一共同祖先,对维护中国统一和民族凝聚力曾具积极意义,但在科学上也有偏误。它关于"黄帝铸铜鼎于荆山"的记载,虽被镶嵌在黄帝史观背景上未可全信,但荆山作为黄帝"铸铜地",却被考古所证实。《史记》在汉武帝"为鼎而狂"时,根据民间传说写下的这一笔,也是记录黄帝在西安荆山铸铜事件的信史。从《史记》其它记载看,作为黄帝"铸铜地"的西安,其实就是黄帝"都邑",西安的古都城史应被提前至黄帝时期,当在5000年以上。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研读有关楚辞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天问"乃屈子借天之名义发问,旧说不得其旨;"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乃屈子假众人之言以发问;"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是屈子问鲧的尸体被禁遏于羽山,为何三年而不腐败,非谓鲧被刑杀也;"鲧何所营,禹何所成"中"营"字乃惑义,非"经营"、"营造"义;"简狄在台,帝何宜?玄鸟致贻,女何喜"盖问帝喾与简狄行性事于九成之台。  相似文献   

15.
人们历来把传说或神话中炎帝、黄帝当作正统尊奉为祖先,而把全尤作为犯上作乱的叛逆加以贬抑。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不应对炎、黄、全尤分褒贬《列子·黄帝篇》载:“黄帝与炎帝战于版泉之野。”《淮南子·兵略篇》云:“炎帝为火灾,故黄帝推擒之。”《史记·五帝本纪》曰:“量尤作乱一不用帝(黄帝)命。于是黄帝征师诸侯,与量尤战于琢鹿之野。”《孔子三朝记》云:“黄帝杀之(量尤)于中冀。量尤肢体身首异处,而血化为卤,则解之盐池也。因其尸解,故名其地为解。”北来沈括《梦溪笔谈》谓“解州盐泽,卤色正赤,俚俗谓之‘量尤…  相似文献   

16.
湖南是中华文明的最早发祥地,是中华龙凤文化的最早家园,根据丰富的历史典籍、出土文物和方志家谱等民间民俗文化资料研究证实: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太皞伏羲氏公元前5800年左右诞生于湖南怀化的洪江高庙;炎帝神农公元前5080年辛巳诞生于湖南怀化的会同连山乡;黄帝轩辕氏公元前4660年左右诞生于湖南的长沙寿丘(即今岳阳君山的轩辕之丘);帝少皞青阳氏公元前4600年前诞生于湖南怀化芷江县;颛顼公元前4491年诞生于湖南怀化会同县的若水镇(或洪江的高庙);尧帝放勋公元前2317年甲申诞生于湖南株洲市攸县皇图岭镇;舜帝重华公元前2277年甲子,诞生于湖南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此外,战神蚩尤和"霸九州""平九土""步十日四时"的江淮"水正"共工等人亦于公元前4300年以前分别诞生于湖南娄底市的新化大熊山麓和怀化洪江的高庙。  相似文献   

17.
文献记载上古乐舞,自帝舜以下其名称与作者比较统一。舜乐为《韶》,禹乐为《夏》,商汤乐为《濩》,周武乐为《武》,但黄帝、颛顼、帝喾、帝尧之乐记载混乱,这是由于华夏上古乐舞存在代际流传,一部乐舞既有其始作者,也有其重修者所造成的。比较而言,《吕氏春秋》记述古帝、王之乐,侧重于各乐舞的创作及流传过程,而《周礼》《礼记》等文献则侧重于记录古帝、王之乐的代表作品,因此所述也往往不同,这是导致古乐舞名称和作者出现混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乐记》所载孔子与宾牟贾讨论《大武》乐,充分展示了上古乐舞所具有的记事功能,为理解“王者功成作乐”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历史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8.
“解手”来源纠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排便义"解手",既不是"解溲"音近而讹,也不是缘于排便义"解"的双音化,跟明清时期的移民传说也无关,而是由唐宋时期解决义"解手"引申发展而来,是一个婉辞用法。  相似文献   

19.
巫山是楚国的宗教神山,其地望与宋玉《高唐赋》中所记载的巫山神女传说密切相关。关于巫山神女之中楚巫山地望,有多种不同说法。考索巫山神女传说的神话原型,可追溯到《山海经》中帝之女、涂山氏的传说以及屈原《楚辞·九歌》"山鬼"形象。《山鬼》之山,即今三峡之巫山,故宋玉赋中巫山神女之巫山,当仍以三峡之巫山为是。传世文献中,巫山地名多见,楚地范围内的巫山亦有多处,楚巫山得名则与古代群巫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20.
奇特、古朴的水文是水族先民距今六千余年前的伟大创造。它是一种与殷商甲骨、金文同根同源,却远远早于甲骨、金文的古老文字。水书初创于帝喾高辛时代,发展、流播于唐虞夏商之初,在中国文字的发展史上曾经起到过上承"三坟",中通"五典",下启殷商甲骨、金文的伟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