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颖媛 《文教资料》2010,(14):96-98
色彩对于工笔人物画而言从来都是非常重要的表现语言之一,“写意性”一直是中国传统绘画审美的最高标准。工笔人物画是在中国文化艺术“尚意”的审美要求影响下逐步发展成熟的。而中国画自古以来“随类赋彩”、“运墨而五色俱”等赋色观也决定了工笔人物画的色彩是一种意象色、主观心象之色:画家在用色时受到了中国古典哲学色彩象征意义的影响.使其作品色彩带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因此,本文从“尚意”的审美观、“写意性”的赋色观和中国画色彩的象征意义三方面来探析工笔人物画“写意性”用色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2.
水墨画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绘画艺术之一,由此我们以“墨”出发,让幼儿大胆地玩墨。水墨具有用笔简练概括的特点,作画形象生动,使人喜爱,在世界美术史上都有着崇高的地位。让幼儿学习水墨画,能够训练他们简单基础的水墨画技能和作画素养,提高他们的艺术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审美、思维、创造各方面的能力。水墨画的教学开展,可以让幼儿 们从小接触和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深切地感受中国水墨画所彰显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传统色彩观中,“五色”观是极具特色的,并且与传统阴阳“五行”观念融为一体,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对于现代艺术设计而言,“五色”观不但是一种民族色彩应用的典范,对其传承、发展和融合更是现代艺术设计民族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李协 《华章》2011,(29)
中国画注重“笔墨”,它是中国画的精华所在.“笔墨”也就是指用笔与用墨.用笔可以说是中国画的“骨”;“用墨”是中国画的“肉”.用笔应该以书法中的骨法用笔为主,使之产生各种奇妙的变化,而用笔的具体表现则在皴法中实践.因此我们不能只把“墨”看成是单一的颜色,由此而来“墨分五色”就更具有了现实意义.皴法,作为中国山水画的特殊表现形式,与其它绘画表现有所不同.它是以干、湿、浓、淡的水墨,表现不同地域的山水的质地、纹理和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水墨画的墨色审美起源,根植于原始农耕采集文化和阴阳五行思想,老庄和禅宗则为其奠定了主要基调。中国水墨画对墨的艺术运用,完成了原始黑色向纯粹的审美境界升华的过程,最终形成了中国水墨画独特的墨色语言系统。在万千变幻的“墨色”中,构成了一个个别具一格的“心象”和“墨象”同构的“墨境”世界,别有一番“墨韵”,具有高度的艺术审美意义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6.
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生活融为一体,是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发展的必由之路。传统五色观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对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参考价值。文章通过解读中国传统五色观的文化内涵,对其在我国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路径进行了探析。利用传统五色观的审美与哲学内涵引领中国现代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和发展,对于促进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倩 《课外阅读》2011,(7):155-156
长期以来,水墨画教学内容或多或少地出现在小学低中高美术课本中,从最初的认识工具到最终的以“写意”的形式表情达意、表现事物,形成了水墨画教学“一体化”教学体系。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安排,不仅说明了水墨画教学在小学阶段的不可或缺,也反映出教材编著者对水墨画教学的重视程度,更反映出一种呼声:即通过水墨画教育这个载体,培养小学生继承祖国传统艺术,运用水墨画技能技巧,发现、感受和表现生活中的美,激发审美情趣,培养创美能力。目前,水墨画这一课题被冠之为“水墨游戏”,“游戏”二字已使我们欣喜地感受到“趣味性”、“儿童化”正一步步靠近水墨画教学。但是,传统的水墨画教学单调,大多沿袭传统中国画的临摹教学法,主依靠教师示范,少儿依样模仿,其鲜活的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也将丧失殆尽;另外,水墨画作画工具单一,传统表现方法近于程式,内容以静态物体为主,很难激起少儿兴趣。鉴于此,在水墨画教学中,笔者作了如下思考:结合新课改理念,重新思考水墨画教学目标,以培养少儿审美、创美能力为目的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在把握少儿的审美特点,激发少儿内在审美动机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在水墨画学习中既继承传统,又敢于创新,以培养审美情感,提高艺术素养,提升学习品质和创美能力为最终目的,使学习者的美术学习综合能力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8.
孙涛 《宁夏教育》2013,(12):60-60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会经常涉及到中国画、西方绘画的欣赏,将中西绘画进行比较欣赏,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笔者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1.审美观念的差异。中西方审美文化的差异性造就了审美观念的不同。西方审美重在写实,中国审美则重在写意。中国绘画以中国的水墨画为代表,水墨画以写意为主旨,作画者不以实物的形象为局限,用笔大胆,不拘形式,不苛求光感以及画面色彩搭配。  相似文献   

9.
浅析中国山水画"水墨为上"色彩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早期绘画重视色彩的运用,山水画出现初期也遵循“随类赋彩”的法则。中唐时期,王维始用“水墨渲淡”。自此,以五墨代替色彩的“水墨画”和兼用平涂和晕染的“着色画”共同发展。宋以后,水墨画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山水画形成“水墨为上”的色彩观。这种观念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古代玄学思想的影响、墨的发明以及水墨画的绘画形式与古代文人“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心境之间的契合,  相似文献   

10.
色彩是中国山水画绘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山水画整个发展历程来看,每一阶段都与中国传统的"五行"、"五色"、儒家色彩观、道家色彩观以及佛家色彩观有着紧密联系。而庄、玄、禅思想又影响文人画崇尚水墨画的创作心态和美学意境。宋以后,文人画占据画坛呈主流趋势,青绿山水画开始衰退,重水墨轻色彩,严重阻碍青绿山水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刘海燕 《文教资料》2009,(10):70-71
本文从"五色"、"五行"方面论述了中国传统色彩观的形成及发展.指出了传统色彩观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以及现代设计的色彩观.在色彩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公共的审美,更要与时代相结合,体现出新的时代精神和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的“五色观”理论饱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它一方面与现代色彩的运用都具有装饰性、简洁性以及象征性等相似性特征;另一方面它是现代设计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成为深化设计语言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掌握了传统色彩文化的内涵并加以运用,就可以使现代设计具有更强的审美性以及更高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3.
几年来,我一直坚持教幼儿画水墨画。水墨画作为祖国传统的绘画形式,是我国儿童极易接受的一种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选材要注意技法的单元性。教师在水墨画教学中除了注意选译那些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形象生动的以及有明显特征的物体作为幼儿画水墨画的对象外,还要注意技法的单元性。对幼儿来说,所谓技法一般是指用笔的方法。许多物体用水墨来表现时,用笔方法基本上是相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下国画创作中严重的西化及庸俗化倾向,文章从王国维先生对“古雅”审美在中西美学比较中的定位展开论述,并对“新文人画”“新水墨画”等新潮水墨画创作的分析与评论,力图表明在当代国画创作与学习中强调古典品味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对中国把墨画的特色进行了探讨,认为中国水墨画具备以下特色:以墨线为基础、重视写意、讲究笔墨运用和“以墨为主,以色为辅”.文章认为,水墨画极具特色,在当代仍有进行传承和创新的必要.文章在对中国当代水墨画创新发展的形式从前卫性、探索实验性和表现性等角度进行了分析后,对中国当代水墨画创新发展的途径进行了探讨:借鉴图像技术来增强水墨画的效果、注重图像偶然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色彩的美学探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色观”是我国古代在色彩科学史上的一大发明,它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为我国古典色彩美学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多次选送幼儿作的水墨画参加国际性的美术展览和比赛,并曾多次获奖,为国家争得荣誉。这些出自四、五岁幼儿手笔的国画,富有孩子的情趣和想象力。幼儿图画的特点是:只强调画物体的主要外部特征,忽略细节,不注意比例;具有生活气息和新鲜感。这与国画用笔简练、概括,讲究神似是一致的。水墨画用色、墨及其浓淡通过不同的笔法来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色彩观既是“颜色色彩观”,又是“广义色彩观”、“哲学色彩观”,并在文学、语词、文字、训诂、绘画、工艺美术及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流露出“尚青”的观念。作为“审美方法论”的“大色彩观”一直都“参与”着中国人的理性思维,共同“营造”着具有审美特质的中国古代文化。  相似文献   

19.
徐蕾 《考试周刊》2013,(68):191-191
中国水墨画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艺苑中的一颗明珠。它简练概括的造型,变化丰富的用笔,渗化淋漓的墨色,深受人们的喜爱。水墨画的特殊风格也吸引着孩子们的兴趣,用惯了彩笔的孩子们都愿意尝试一下用毛笔来画画的滋味。那幼儿能不能学习水墨画呢?答案是肯定的!水墨画的变化多端正是水墨画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体现。因此,本文以水墨画作为原本特色,展开幼儿水墨画教学的旅程。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的情趣”。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应当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中也认为,“审美需要”是人生的高层需求。 当前,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五育并重”的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