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英美文学作为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基础课程之一,在学生语感培养及素养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重点课程。但是我国多数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现状并不理想,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时间有限等使得英美文学专业教学迟滞不前。因此本文主要就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改革进行探究,以期更好地促进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与实践。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都将英美文学纳入到英语专业教学中,而英美文学英语教学促进作用的发挥也验证了其教学重要性。但是基于某些客观原因,英美文学在目前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呈现出边缘化的发展趋向,教学实效性与教学质量得不到切实保障。因此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本文主要就其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展开研究,以期更好地指导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3.
针对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受外语语言的"工具性"的冲击及"有用乃大"的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而被"边缘化"的现象,从英美文学课程与学生的专业学养、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论述文学"之用",并在教学实践中提出相关的对策和方法,重点是以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凸显文学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高校英语专业的文学课程为研究对象,就如何促使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程理念动态转向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并据此论证了做好这一动态转向工作在推动整个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5.
英美文学课程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它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对我国的素质教育有良好的推动作用。文章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目前地方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多元智能指导下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旨在提高地方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现代教学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关文学课程是高校英语专业一门重要的传统课程。学习英美文学并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更重要的是理解其内容。本文简要分析了目前高校英语专业英关文学课程教学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了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改革模式,从人文素质教育、美育教育、多媒体辅助教学及互动教学模式四方面分析了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现代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力的不断强盛,英语在我国的外交上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它是国际上的通用语言。而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学习英美文学课程不仅仅只是对于英语言的学习,也是对于国家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本文就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课程教学分析、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现状,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现代教学思路以及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实施对策进行深度分析。  相似文献   

8.
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学亟需改革。"理念先导,任务驱动,重在体验,强化思辨,有效评价"这一模式以大篇章文本阅读体验和写作为核心,经教学实验证明有一定效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文学课程教学质量,改善学生的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质量现状为切入点,重点研究了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困境及提升教学质量的具体途径,以期打破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尴尬生存局面,充分发挥英美文学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0.
高校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在英语专业教育中举足轻重,是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其意义和作用在于整体上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在英语专业文学方向毕业论文撰写上,英美文学教学起着明显的导向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电大开放教育课程设置中的《文学文学阅读与欣赏》一书旨在培养英语专业学员用源语欣赏文学的能力,但很多英语专业学员学完课程之后,竟然不知所学。到底是注重史的部分,还是着重于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没有明确的目标,实际上这是在学习与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误区,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在本文中讨论一些来自于教学实践的心得,文学的欣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本课程的关键,本文针对如何达到培养目标提供些许见解。  相似文献   

12.
英美文学是大学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本文围绕文学教学的目的,在分析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并呈现了一个包含课前、课堂、与课后的完整的课堂教学流程,以此作为对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品是训练语言和思维技能的载体,阅读英语文学作品,有助于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哲学观念和艺术传统。在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中融入英语文学阅读与欣赏,可以改变非英语专业研究生拘泥于词汇和语法等语言形式的被动式学习,促使他们主动通过阅读英语文学作品来加深对语言文化的了解,并借助内隐认知的自发性成效更好地掌握语言的内在规则,增强语言学习的自信,体会语言世界的快乐。  相似文献   

14.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要求:英国文学课程应促进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并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在英国文学教学中适当嵌入中国文化内容,既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英国文学内涵,又可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还可培养出具有大我民族情感和世界意识的人才,达到双赢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全方位提高包括文学素质在内的人文素质是今后大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网络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高校英语文学课程教事,应深化改革,发挥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教学课堂、及时消化、巩固课内学习成果、积极进行课外自主学习,创立新型英语文学课程教学模式,为高等院校深化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高师儿童文学课程进行双语教学具有自身的优势。从教材方面而言,高师儿童文学课程有许多儿童文学素材,内容浅显,简单明了,这部分内容用英语教学,不影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教师教学方面,儿童文学教师职业的特点使他们具有活泼、生动的教学风格,与双语课堂对教师的要求合拍,教师可以进行合作教学;由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等原因,高师学生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及英语水平日益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为儿童文学课程的双语教学做好了第二语言的准备。基于以上优势,高师儿童文学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可以从教材改编、教师合作教学、学生参与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究。  相似文献   

17.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English teaching materials have changed, there are several units involved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drama, British and American poetry in junior school. From these teaching materials, we can see that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requir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he process of English learning. To meet the needs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introduction of literature become a necessity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meaning of literature infiltr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 It aims to explore how to permeate literature knowledge in English class.  相似文献   

18.
刘京霄  刘洋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23(B10):143-144,151
本文联系国外文献中最近几年对英语教师提出的要求,对新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发展方向做一综述,并对此进行分析和评论。本文试图使大学英语教师对于自身应该具备的知识有一个更加清晰、系统的了解,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9.
英美文学是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受中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学生英美文学基础知识匮乏,加上该门课程教学方法的滞后,严重地影响了实际的教学效果。西方影视具有直观和信息量大的优点,它对英美文学的教学能起到良好的辅助功能。文章以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实证为例,对如何将西方影视作品融入到文学史、名词解释以及文学理论介绍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举隅,以期对英美文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0.
英美文学课程是各大学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理论课,它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及文化、文学比较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很多高校英语专业对英美文学课程重视不够,普遍存在课时设置少、教学内容陈旧、教法落后、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差等问题。利用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构建的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新模式,已经为改变这种现状作出了一些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