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毛晓倩 《教师》2014,(5):126-127
生态文学是文学领域中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是生态思想在文学上的体现,其探讨和揭示的是自然与人的关系。随着生态思潮的日益蓬勃发展,生态文学的研究已经显现出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趋势。本论文主要从文化地位、发展轨迹、表现形式等三方面对中西方生态文学进行浅要简略的比较。从而在接受西方生态思潮影响之时,也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文学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的文化生态研究,表达了文学研究者企图在宏大的文化视野下解释文学生成、发展和演变过程的需求。种族、时代、制度等因素都是研究文化生态与文学要特别关注的几个重要视角。文化生态中的时代和制度程的两因素在傅璇琮学术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文学文本的艺术分析、文学活动“回到历史现场”以及在思考中国文学如何有效走向世界时,都需要关注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3.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和日益低靡的文学环境,生态文学已成为必然。而中西方文学共同的启蒙载体——神话无疑成为这一思潮的原动力。本文从中西神话、生态危机及生态文学的源起和现状等方面对这一思潮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受西方生态文化思潮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末,生态文学研究在我国兴起,并在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现实语境下逐渐形成研究热潮。我国生态文学研究在生态文学概念的界定、生态批评理论的建设与生态文学评论的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正实现研究层面由“浅绿”到“深绿”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要从根本上缓解生态危机,必须变革人类的思想和文化。生态文学,简单说就是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生态危机真相、传达生态意识、促进人类生态思想文化变革。系统梳理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生态思想和现实生态意义,以期反思环境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唤醒公众的生态意识,构建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6.
余娟  陈杰 《文教资料》2012,(7):29-30
美国生态文学在20世纪60年代走向繁荣,这一时期恰逢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西方社会盛行。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美国生态文学的核心思想与后现代主义的基本主张相一致,主要表现在对现代理性主义神话的颠覆,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批判与消解,以及对后现代的"有机主义"的推崇上。  相似文献   

7.
纵观蒙古游牧文化及其环境影响,可以发现其在干旱区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本基础的保护方面具有优越性。汲取并继承游牧文化的精髓,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对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恢复与建设,探索为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护和优化留有余地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生态社会主义作为当代西方新社会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结合的产物,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反映了当代生态危机的解决与社会主义的必然联系,也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主义者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它提出了一整套以建立维护生态平衡为基础,以满足新型需要为目标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未来社会理论。生态社会主义的理念和策略对于我们开阔视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生态批评有着丰富的历史、时代与文化的生成语境及条件,作为文学现象,既能合理调控人的生命活动的有机—过程,又需探寻人类共同共通,且具普遍性存在的价值合理条件,以跨地域、跨文化境域铺设中西互通的优质路线。中国文化及文学丰富的生态智慧内涵,其特有的感悟自然及生命体验的方式为生态批评输入不可枯竭的文化能量,也是中西文学乃至跨文化互通的必要路线。用生态批评的体验及评价特点来审视和阐释中国文学,不仅活化,且会拓展生态批评视野,也是文化交往及人类与未来交通的互通之策。中国文学要体现现代转换,要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就需与多样文化进行"间性"交往,既突出自身特点,又以文化支持观照人类发展,共同呵护地球生态之家。  相似文献   

10.
西方生态批评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批评是一个非常庞杂、开放的批评体系,兼有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的性质,它以当代生态整体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从跨学科、跨文化的视角探讨文学、文化、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试图考察西方生态批评的缘起与发展情况,对其思想内涵及主要特征作一系统的梳理,并简要介绍中国生态批评的兴起及其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的幽灵》和《天地之间说聊斋》是代表鲁枢元生态批评实践的两部著作,它们共同展现了自然生态、人类精神生态和文学艺术生态的完美统一。在这两部著作中,鲁枢元让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自然浪漫主义”情怀与西方现代生态理论互相阐释,将个人独特的学术追求、诗性体验与当代的生态文明诉求融为一体,不仅形成一种独具个性的绿色学术话语,而且彰显了中国学者的文化主体性。  相似文献   

12.
袁美玲 《文教资料》2013,(32):68-70
20世界80年代以来,生态文学写作兴起,生态文学热潮在东北地区的发展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姿态,主要表现在东北作家自觉将地域文化萨满教中的万物有灵、自然崇拜观等观念与生态文学写作结合起来,在忧患、批判与拯救中探究萨满文化与生态文学写作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在中华文明的展现和西方文明的确立,都反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态环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纵观生态文学的发展流变,中西方文化互动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思想.这种生态文明的思考方式为生态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运用近代生态文明的概念重新审视生态文明的发展,为整合中西方生态理念、传承和创建现代性的生态文明迎来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的新曙光.  相似文献   

14.
论生态文学的内涵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生态思潮的日益高涨,生态文学渐渐兴起,并逐渐引起研究者的注意。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审视和表现人与自然之关系的文学。其主要特征是:1.揭示生态危机及其社会根源,张扬忧患意识;2.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否定人类中心主义,弘扬生态责任;3.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批判纯经济主义,抨击人类对自然行径的征服、掠夺,推崇整体生态观;4.倡导人和自然和谐共生,表达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理想,描述回归自然的浪漫。  相似文献   

15.
生态女性主义应站在生态文化高度,发挥女性在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中的作用和价值,强调社会生态中的男女平等和协同合作。从女性创作主体、女性生存状态的反思、生态女性主义文化建设三个方面来看,女性创作主体从女性自然天性出发,对自然万物体现出了浓厚的生命关怀意识;当代女性文学对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悲凉命运和心灵苦痛有充分自觉;生态文化建设为女性文学与女性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化是针对困扰当代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生态危机提出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文化,体现了以人类长远利益为崇高目标的价值观,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第三种社会文明形态,是生态文化价值和目标的体现,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新阶段。生态文化教育是树立全民生态意识,转化为全民的自觉行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高校是直接或间接地推进全社会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建设生态化社会合格人才的重任;高校应以生态文化的理念构建大学校园文化,着力建设生态校园;高校应把传统生态文化作为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高校德育教育的新课题,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心性修养,以增强学生抵御不良思潮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对于中国当代生态小说中狼叙事的叙述母题和小说结构,研究者一般将其归因于作家经历、传统文化的影响。如果把比较视野纳入到中国生态小说中的狼叙事研究中来,将苏联文学经典《断头台》与之进行对照阐释,可以发现中国生态小说狼叙事中的叙述母题、小说结构与《断头台》存在着相互呼应的关系。比较视野的运用,将突破以往中国生态文学研究中的某种思维定势,为生态文学研究开拓新的空间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化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态危机而出现的高品位高境界的新型社会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内涵与育人价值,对指导大学生道德教育生态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生态文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当代价值的阐述,分析了生态文化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辩证关系,并结合当前我国生态文化与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新时期构建生态文化推进大学生道德教育新的途径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学与生态教育可以联系在一起,源于二者都是生态危机下的产物,以及具有相同的使命。高校生态教育对整个国民生态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效果不理想的现状迫使必须探索有效的生态教育实现方法。生态文学作为一种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可以被引入高校生态教育提升其教育效果,源于高校生态教育的现状和生态文学的独特性。目前高校生态教育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特征:生态教育体系不健全、生态知识缺乏和生态自律意识淡薄。生态文学是最具有生态内涵的载体,而且它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更能引起大学生的心理共鸣,教学效果有时强于理论灌输的数倍。  相似文献   

20.
文章简要论述了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女权主义思潮和精神分析学说等西方现代文化思潮对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创作的影响,指出:托妮.莫里森在小说创作中把西方现代主流文化思潮与黑人民族文化传统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将黑人文学推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为当代美国文学增添了新鲜的血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