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广西南丹白裤瑶族群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通过对目前学术界研究白裤瑶文化所存在不足进行反思,对其审美文化研究的成果进行整体梳理和评析,从而进一步推进对白裤瑶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白裤瑶服饰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主要聚居在广西南丹县八圩、里湖瑶族乡一带。与瑶族众多支系往往以服饰特点命名一样,白裤瑶也是因该支系男人身穿白色裤而得名、清代李琰《庆远府志》说,南丹"瑶人居于瑶山,男女皆蓄发。男青短衣,白裤草履;女花衣花裙,短齐膝"。白裤瑶服饰,分男装和女装,还分节日盛装和便装。服饰图案主要以鸡仔花为纹饰,体现出白裤瑶人对鸡的崇拜有学者研究指出,白裤瑶男子盛装时,  相似文献   

3.
广西南丹白裤瑶铜鼓舞是瑶族为中华民族留下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上所造就的经济、政治、文化及人的因素的作用,使得铜鼓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完好的传承了下来。  相似文献   

4.
白裤瑶是一个以服饰而得名的瑶族支系,其服饰简朴明快而洋溢着古典格调,是记录白裤瑶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要解读白裤瑶服饰古韵美的艺术特征与审美价值,可分别从多样化的款式、五彩斑斓的色彩和韵味浓厚的图案三个方面.挖掘其文化来源、发展与潜在的价值。这不仅能够增强白裤瑶人民对本民族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而且对传承白裤瑶民族文化.对其他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具有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徐金文 《河池学院学报》2007,27(4):77-79,84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的"瑶族服饰"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与别的瑶族服饰不同,南丹县的"瑶族服饰"自有特点,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本文根据长期的调查研究,对白裤瑶人的服装进行解读,以证明白裤瑶人在服饰上表现的图腾是白腹锦鸡。  相似文献   

6.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人口仅2万余人,聚居在黔桂边境的广西南丹县里湖一带。其服饰工艺精湛,样式简朴古老,是白裤瑶民族历史和文化研究极重要的证据。本文从白裤瑶的宗教信仰和崇拜、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原始文化特征等方面研究白裤瑶服饰的人类学意义,论述白裤瑶服饰所阐释的古老的民族文明形式。  相似文献   

7.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瑶族共有28种不同的自称、他称多达456种。贵州的瑶族主要聚居在荔波、从江、榕江、黎平、都匀、麻江、三都和望漠等县市,与服饰(头饰)有关的称谓就有"青裤瑶"、"白裤瑶"、"长衫瑶"、  相似文献   

8.
瑶山白裤瑶作为偏远贫困和民族文化心理场弱势少数民族的代表,其辍学问题是学校教育中存在问题的集中反映。文章基于对白裤瑶的田野考察,从学生的目标动机和成就动机低下、家长的"读书无用论"、学校的同质化教育三个方面分析了白裤瑶学生辍学现象在教育投入增加的情况下依然存在的原因,其根本原因是学校未能因材施教。为此,在学校方面,应当开发校本教材,使民族文化进校园从形式走向实质;增加适量的实用性或技能性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构建多元评价机制;等等,都是进一步降低白裤瑶族学生辍学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铜鼓之乡,在世界上最早使用铜鼓,也是现今世界上出土和保存铜鼓最多的国家。而在贵州荔波瑶山白裤瑶族的两千多人口中就保存有三百多面铜鼓,在白裤瑶的民族文化里,铜鼓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工具,  相似文献   

10.
瑶族     
瑶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的山区,是我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瑶族人自称"勉""金门""布努""拉珈""炳多优"等,因所住地区、风俗习惯和衣着服饰的不同,又有"盘瑶""过山瑶""顶板瑶""白裤瑶"等三十多种称谓。新中国  相似文献   

11.
丁玲早期小说有着自觉的性别觉醒意识。传统的文学研究领域长期以来滞留在民族的、阶级的、文化的、宗教的等研究视角上,性别视角作为一种可能的审美维度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被长期延误和搁置了。以“性别”作为文学研究的关键词切入文本分析,种种人性的、政治的、心理的、审美的意义将会得到综合性的彰显与澄明。  相似文献   

12.
川端康成以"表现日本民族的精华"而获诺贝尔文学奖,并成为日本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其作品中除了表现出古典美和自然美之外,也显示出大和民族的另一种民族意识——"粹"。本文以《雪国》、《千只鹤》、《古都》为例,从"粹"的构造样态、柔美姿态以及外延表现等方面分析川端作品中"粹"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3.
乡土文化及其传播对保持民族及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具有决定意义,它对我国提升国家“软实力”、捍卫“文化安全”、强化民族身份认同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中国乡村的“类城市化”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具有了一定的“工具理性”色彩,而要对抗“工具理性”的不良影响,乡土文化也不可或缺;现代媒介技术笼罩着乡土文化的审美空间,营造出乡土文化传播的“媒介景观”。要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有效地保护乡土文化,传播这一维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在研究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学特性时,应以世界文学为基础,以该国家或民族的文学为对象,通过对该国家或民族文化的深入探讨并将其多种思想元素和民族观念渗透在研究中。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对日本文学所具备的民族性研究可从文学的思想结构、"物哀"为美的日本文学独特审美观、宇宙万物生命论在日本文学中的延伸三方面入手,以日本文化为基底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小说的自我认同的建构与中国现代性内部的注重悖论和冲突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从"新时期"初期小说将人道主义话语、个人主义话语与人民话语的纠缠,到中期以民族、文化为中心的群体性寻根话语,都是中国现代性及其困境意识在人学和文学两方面的具体表征。作为审美现代性的集中体现,"先锋小说"既是"新启蒙"思潮的深化,又是对它的彻底反叛。"新写实"等"新"字号小说同样显示着中国现代性文化逻辑对主体认同建构的深刻规约。  相似文献   

16.
以另类日本人——战争遗孤返回日本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告别丰岛园》通过在日华侨女性的另类眼光与真实叙述,对国家的"他者"、文化的"他者"、他者(男人)的"他者"进行探讨,将一个社会学命题转换成具有审美意义的文学文本,从而获得历史纵深与现实意义。文化的"他者"创造出"他者"的文化,这是一种多元的新型文化,为中华文化及现代文学提供了新的视界与空间。  相似文献   

17.
二战催生了好莱坞西部片、歌舞片之后的第三大类型片——战争片。其间,珍珠港无比重要,它将经典的“复仇”叙事推送到国家级别,由此确立了好莱坞战争片的核心价值。战后好莱坞二战影像以“历史叙事”和“个体叙事”的不同方式先后展开,“美国大兵”形象分别承担了“王朝喜剧”和“个体悲剧”的审美功能。由于强大的影像冲击力,“美国大兵”逐渐成为“泛影像”娱乐产业重要的“资源库”之一,获得了影像中的神话地位。  相似文献   

18.
以广西某瑶族乡的白裤瑶文化为研究背景,对白裤瑶文化生态状况、学校教育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实践、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等进行实地调研,并针对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认为开发基于民族文化的校本课程,不但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而且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9.
集体无意识理论认为,神话是民族精神内涵的显性展示和核心表达,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原型载体,是社会精神气质的活化石。女娲神话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神话之一,以故事的形式传输了中国传统政治伦理、宗法伦理、族群意识,展示了初民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与思考,是解读中国传统社会秩序的原初密码。女娲的丰业伟绩,指导着华夏族的精神理念从差异走向趋同,是展现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崇尚英雄、敢于殉道济世等民族品格的精神化石。女娲神话作为一种具有虚构性质的文学形态,又具有一种超脱性的价值追求,它推崇天人合一、阴阳相谐、和悦共生,是中华民族审美取向的重要文化图腾。女娲神话所表现出来的集体无意识既是折射中华民族历史的镜子,也是照亮中华民族未来走向的灯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