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如何面对新世纪受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我们思考新世纪新闻工作的时候,不能不认真思考如何面对新世纪的受众。对受众的科学认识和把握,不仅是使媒体更多地占有媒介市场的份额,更重要的是媒体实现传播目的的前提与基础。如何认识和把握新世纪受众,这一问题已现实地提到新闻工作者面前。 嬗变中的受众 1、新闻、信息欲求增强。 进入新世纪,受众的新闻信息欲求增强,一方面是受我国对外开放、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信息传播“地球村化”的  相似文献   

2.
刘云 《新闻三昧》2008,(3):40-41
人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里,媒介成为人们的“导航圈”,它迫使人们超越自身狭隘的经验,学会更多地凭借大众媒介提哄的间接信息和话题去认识世界,勾勒,修改头脑里的关于现实世界的图像。特别是20世纪电子媒介的出现和普及,使得舆论的不断形成、发展、消失变得司空见惯。“说服”作为一种艺术,  相似文献   

3.
王念 《新闻世界》2013,(7):346-347
【摘要】新闻事件报道中,媒介起着再现事实本真和重塑现实,引导舆论的功能,并影响着受众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本文运用媒介框架理论,探究分析兰考县“袁厉害事件”始末背后所隐藏的社会问题,从而探讨媒介的框架建构在社会事件报道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勇 《新闻记者》2004,(11):39-39
“互动”是时下出现频率极高的“传媒语汇”。在媒介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业已成为“注意力经济”的新闻传媒,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获得广告商的“青睐”,势必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受众的反馈。因此,新闻有奖问答,迅速成为一种风靡全国的“互动”形式——越来越多的媒体选择根据节目内容为受众出题的方式增加节目的“看点”,刺激受众接触媒介的欲望。  相似文献   

5.
e时代的儿童网络媒介接触行为探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鉴 《新闻界》2006,(6):101-101,100
根据传播学媒介系统依赖论,儿童与媒介的依赖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理解、行动定向和娱乐。如果儿童的媒介使用影响了儿童在现实世界的生活,如对媒介过度依赖,使之终日沉浸在媒介所提供的幻想世界中,并对现实生活越来越不认同,越来越依靠媒介来排除生活中的烦恼,那么就形成“媒介瘾”,或称之为“媒介综合症”。在e时代,这种“媒介瘾”突出地表现在网络媒介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网瘾”。“网瘾”能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直接原因就是接触网络媒体的儿童数量在不断扩大。据2006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的《第十八…  相似文献   

6.
媒介形象的"三重资本"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栾轶玫 《今传媒》2006,(12):18-19
媒介形象是指媒介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能够吸引注意力的品相,是受众对媒介组织的印象集合,具有“有价性”、“被评价性”、“技术表征”及“唤起联想”等特点,是媒介符号化的社会体征。形象的价值在于形象对于个体与社会的有用性、有价性。媒介形象是媒介组织获取社会行动者注意  相似文献   

7.
关于传播媒介,早期作为文学批评家的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Mc Luhan)创造性地将其划分为“热”媒介(hot medium)和“凉”媒介(coolmedium)。 所谓“热”媒介是指照片、报纸、电影、广播等可提供足够的信息,从而把受众某一感觉加以延伸和扩展,很少需要受众的想象填充就可以达到现实图景。所谓“凉”媒介是指电视、象形文字等所含信息较少,需要受众加以填充和想象才能实现向现实图景的飞跃。  相似文献   

8.
与媒介技术飞速发展相伴的是人类对媒介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除麦克卢汉持有著名的“媒介是人的延伸”论断外,媒介环境学家苏珊·朗格、刘易斯·芒福德、保罗·莱文森、德里克·德克霍夫等均有媒介延伸思想.他(她)们的思想中包含有“媒介是生命的延伸”、“媒介是媒介的延伸”、“媒介是世界的延伸”三个论断,这三个论断指出了未来媒介对人类三个方面的延伸趋势.未来大数据的意义在于分析、转化数据为这三个方面的延伸服务.媒介技术的历史和现实证明了媒介延伸理论所具有的指引未来意义.  相似文献   

9.
千河 《今传媒》2009,(12):127-127
现代人其实是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绚丽多彩的现实世界;一个是虚拟神奇的网络世界。“网帖记者”就是由虚拟神奇的网络世界派生出的“新新人群”。  相似文献   

10.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即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电视发展到今天,手握遥控器的人们对于电视产品的选择更加随意,兴之所至,偶尔停留。因此,一个电视谈话体评论性节目要使受众的眼光在这里驻足,就要使自己所表现、所提供的内容有看点,以此改变人们这种漫无目的的状态,从而形成对这一节目的清醒认识和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11.
受众对于媒介角色的认知及其评介是科学建构媒介化社会的重要参照.调查显示,受众对于媒介促进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作用趋于赞同,而不同层次的受众对于媒介的可信度和媒介能否解决现实问题的认知情况并不明朗.对于媒介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角色承担,受众对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评价,也为信息传播与媒介发展提供了需要解决的一些领域.  相似文献   

12.
新拟态环境下受众角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艳萍 《青年记者》2012,(20):20-21
李普曼指出,在人和环境之间存在着一个虚拟环境,由于直接面对的现实环境太庞大太复杂太短暂了,我们并没有做好准备去应付如此奥妙如此变化有着如此频繁变化与组合的环境.①我们很大程度上生活在媒介为我们构造的环境中.在这个新旧媒体竞相"开放"的全媒体时代,世界变得越来越"小",麦克卢汉"地球村"的预言也正在变成现实,但是我们仍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与大范围的真实世界直接联系,媒介依然是我们认识外部世界非常重要的途径,媒介环境也几乎成为我们认识无法接触的外部世界的唯一图像.  相似文献   

13.
“个性化服务”的理念应当成为办报人的核心理念。差异化处理是媒介影响受众的重要手段。报纸要从“报道的媒介”走向“认识的媒介”。  相似文献   

14.
肖萌 《视听》2023,(5):25-28
从媒介环境三层现实的角度出发,对“后真相时代”形成的原因进行探析可以发现,客观现实与网民之间客观存在着区隔,导致网民通过学习和媒介两种渠道认知客观现实,缺乏亲身体验,真实性难以得到保证;媒介现实受到算法、从业者、事件相关者现身说法的影响,导致偏离客观现实;受众选择与传播信息时具有主动性,包括对多元信息的选择、情感的驱动、对现实世界的态度。因此,对从业者的再教育和对网民媒介素养的培养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5.
和曼 《青年记者》2006,(4):51-52
媒介监督是通过媒介传播的形式,以公众知情为前提,以曝光为关键手段,进而形成一种客观效果——对监督对象造成精神上的道德压力。正因为如此,在一般人看来,媒介监督能够对人们的认知及社会行为产生影响,能够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打上属于自己的“渠道烙印”①。但是多数人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假如媒介监督在传播过程中没有得到受众的认可,没有被受众所接受,其结果又是怎样?就像2004年春节晚会中的相声《让一让,生活真美好》所表现的:在发生交通拥堵的时候,大家都用尽办法想要先通过,朱军对李志强说:“让我先过,难道你不认识我吗?我是电视主持人!”…  相似文献   

16.
说说"效果"     
最 近接触了两个数据 ,对“传播效果”的问题又有一些新的思考。一是FM365.COM对受众做的关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的一个网上调查 ,其中在回答“你认为《焦点访谈》对准的焦点是真正大众关注的焦点吗”问题时 ,选择“是”的为38.54 % ,选择“否”的为51.5 %。虽然这样的调查未必全面和准确 ,但至少说明 ,即使广泛受到欢迎和好评的《焦点访谈》 ,也还有不少受众是不满意的 ,觉得她并没有真正关注大众所关注的焦点。另一个就是我们在本期发表的“新闻调查档案”中披露的数字 ,反映了受众认知与媒介建构之间的存在着…  相似文献   

17.
刘勇 《青年记者》2004,(11):45-45
互动是时下出现频率极高的“传媒语汇”。在媒介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业已成为“注意力经济”的新闻传媒,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获得广告商的“青睐”,势必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受众的反馈,基于此,新闻有奖问答,迅速成为一种风靡全国的“互动”形式——越来越多的媒体选择根据节目内容为受众出题的方式增加节目的“看点”,刺激受众接触媒介的欲望。然而,选择什么样的传播内容进行互动,却被许多媒体所忽略,事实上,这些“细节”往往彰显了传媒的品格。前些日子,央视四套在报道俄罗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9,(5):35-41
本论文从互文性视角重新阐释了跨媒介叙事的生产-传播-消费链,创新性地提出互文性是贯穿于跨媒介叙事全过程的内在运行机理,并围绕内容生产、媒介使用和受众参与三大要素,构建了一个由故事世界、叙事网络和集体智慧链接而成的跨媒介互文叙事框架。  相似文献   

19.
媒介话语中商人形象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握瑜 《青年记者》2007,(14):49-50
媒介话语是媒介传递信息的载体,媒介运用话语向受众展现世界和生活,承担“构图”的功能,并借此表达自己,反映现实。而对话语的选择和运用并非是随意而为的,它要受到意识形态的作用和影响,意识形态是决定媒介话语选择和运用的决定因素。本文以媒介对商人的称呼话语作为研究的对象,试图通过不同时期媒介话语的变迁,探究媒介意识形态的建构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宝增 《青年记者》2003,(5):50-50,55
施拉姆受众选择概率公式如下:可能得到的报偿÷需要付出的努力=选择的概率,是美国传播学大师威尔伯·施拉姆以经济学“最省力的原理”为基础提出的估计受众选择传播媒介的概率公式。它表述的含意为,受众为什么选择某种媒介为信息来源,以及某种媒介被受众选择的可能性的大小。经济学中“最省力的原则”,揭示了人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