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地方政府执行国家义务教育择校生收费政策为例,可以发现地方利益团体之间的利益博弈而导致该政策失真的机制与特点。地方利益是地方政府执行中央政策的制约因素,地方利益团体间的利益博弈可能造成国家政策失真。为此,中央政府应该具有与地方利益团体博弈的意识,防止教育政策失真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以地方政府执行国家义务教育择校生收费政策为例,可以发现地方利益团体之间的利益博弈而导致该政策失真的机制与特点。地方利益是地方政府执行中央政策的制约因素,地方利益团侉间的利益博弈可能造成国家政策失真。为此,中央政府应该具有与地方利益团体博弈的意识,防止教育政策失真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族群共同生存与发展的多元文化区域,历代中央政权一直努力建构一种中央与地方、主体族群与边疆各族群能够和谐发展的结构体系,这种关系结构正是现代国家认同意识的建构过程。这种国家认同意识的形成,是中国历代中央政权边疆政策带来的结果,其成果和模式就是中国的土司制度。土司制度不仅仅是一种边疆行政政策,它所呈现出的中国政治的智慧,中国的文化兼容以及边疆族群对中央政府的政策回应和文化回应,即大一统之下的国家认同与地方族群认同有机结合的二元模式,它保障了一个相对和谐的中央与边疆地方的关系和情感连接。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军事、政治和文化的多重攻击下依然保持一个完整的国家形态,土司制度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4.
中国在10世纪之后形成一个统一的帝国,在中国国家内部出现两大层次分明、又相互包容的势力系统,一是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国家政权势力,一是具有实际操控力的地方管辖势力。无论是以联盟为基础的夏商周时代,还是秦汉之后的中央集权时代,地方上的权威势力一直并未真正被中央政权统摄。在具体事务方面,中央和地方两大系统各司其职,除非常时期外,互不侵犯。夏商周时代地方上的宗族血亲势力一直延续到秦汉及以后的朝代,代表普遍性利益和普遍性原则的中央政权非但没能消灭地方势力,为了减少统治成本还积极利用地方血缘宗亲势力这一"政治资源"。而地方权威或势力集团为了争取到国家政权的更多支持,或者是为了谋求更多的"合法"地位,也需要"联合"中央政权,在意识形态上与中央权威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5.
奥尔森的贡献在于发现了日常经济生活中大型的无组织的集团行动的困难性,他的“搭便车”假设也能够解释一次性利益博弈。但是,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存在重大误区:以分析无组织的大型集团的“集体行动的逻辑”来分析小型集团的行动;以一次性博弈结局而解释作为多次博弈均衡的国家兴衰;奥尔森对传统的集团理论、多元论和国家理论的否定违反了制度变迁的基本史实;作为霍布斯主义者的奥尔森完全无视制度和道德的约束;被奥尔森当作决定性的利益集团只不过是政治体系中的次体系。在学术流派上,奥尔森最终从理性选择主义走向制度经济学。  相似文献   

6.
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诉求与现代化探索从一开始就同向共进、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身份、价值和利益指向,以“民族-文化”认同、“政治-国家”认同、“政党-道路”认同为路径,以增强各族人民的“共建”“共担”“共享”意识为目的,是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基础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地方独立化倾向是唐代中期以后出现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究其原委实因地方军队的私人化。安史之乱后,国家的军事权力开始由中央向地方藩帅转移,具体表现为:藩帅既是其统率下军队的将佐、健儿生活物资的提供者,也是他们“遭遇不测”时的物质保障者;“地方独立化”的社会基础——健儿阶层及将、佐系统,由于他们对藩帅存在物质上的依赖性,从而导致某种程度上人身依附关系的存在,加之对外关系上很大程度的一致性,由此形成以藩帅为核心的地方性军人集团,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地方独立化倾向。  相似文献   

8.
在低碳营销中,利益相关人比如国家、企业、消费者等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并会采取不同的策略。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以及消费者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存在着一定的博弈。为了避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实现共赢和“帕累托最优”,国家要进行制度创新,提供低碳营销法制保障;企业要改进低碳技术,提高低碳竞争力;消费者要树立低碳生活理念,培养低碳消费习惯。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环境意识何以在行为表现上与意识理念本身存在较大差异,从公私角度探讨我国公民的个人基本特征、社会政治态度对环境意识的影响,同时考察个人月收入水平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公民关于自我生活状态评价和关于政府治理状况评价趋向相同时的两种状态,对环境意识的影响作用相反;在不同收入水平下,自我生活状态对环境意识的影响程度不同;公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其环境意识的影响是微弱的,在不触及“私人领域”的环境问题上,公民难以形成较高的环境意识。因此,未来政府可通过政策规范来培养积极公民的公共品格,使公民减少对公权力的依赖,以塑造其稳定的环境意识,并提高其参与环境治理的意愿。  相似文献   

10.
近代学者有人把“竹林七贤”视为一个政治集团。我们认为,作为一个政治集团,应该是代表某个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某个阶层、派系权益的政治实体。揆之史乘记载,“七贤”的政治态度——集中表现在对代表豪门大族利益的司马氏集团的态度,却因人而异,不可能成为一个继何宴、夏侯玄之后而与司马氏集团对抗的政治集团。嵇、阮等人生活在魏晋之际。魏自曹操卒后,曹丕便着手进行禅代,为了夺权并巩固其帝位,他采纳陈群的建议,施行九品中正制,保证了豪门大族的政治特权,以换取他们的支持。从曹操的“唯才是举”到曹丕的“九品中正”是曹氏政权从量变到质变的开端。从此,曹  相似文献   

11.
发现漏罪的并罚问题,我国刑法第70条以及相关司法解释作了具体规定,但也存在着大量的漏洞,给刑事司法实践带来了困惑,影响法院判决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这些问题总体说来还是属于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运用问题。对它进行深入的探讨,对司法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企业形象发展的新趋势--企业绿色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形象在企业的竞争中日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21世纪的企业究竞应该塑造什么样的形象?毫无疑问,“企业绿色形象”必将成为未来企业形象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13.
认为古方言“伯都”中的“都”当通“虎”;《韩非子·五蠹》“耿介之士”中的“耿”当通“战”;提出对于上古牙音①与舌音之间的关系,应从语音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将有助于对上古音的正确认识,进而有效地指导音训实践。  相似文献   

14.
作为詹姆斯?库珀所著《皮裹腿故事集》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描绘了18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为了侵占美洲领土而展开的残酷掠夺.在小说中,主人公“鹰眼”和他的莫西干朋友钦加哥之间的友谊是作者描述的重点,而在1992年的电影版本中,导演描述的重点则转到了“鹰眼”与科拉的爱情上.《最后的莫西干人》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之后,基础教育改革中出现了"选科"和"走班"两类新的问题,"选科"的结果是"定向"(或分流),"走班"是"选课"的结果。科学的"选科"是基于能力倾向测验的分类决策,"选课走班"是基于学业评价的安置决策。这两种测验的目的不同,优秀的标准不同,施测的时间不同,效度要求不同,参照的选择不同,编制的依据不同,计分和结果呈现的方式不同,结果的解释不同。  相似文献   

16.
没收财产作为附加刑的一种应当具有惩罚的性质。没收财产分为没收全部财产和没收部分财产。犯罪分子在没收财产以前所负的正当债务,需要以没收的财产偿还的,经债权人请求并经法院决定,应当予以偿还。偿还债务虽然具有正当性,有利于维护债权人的利益,但没收财产毕竟是刑罚的一种,理应具有一定的惩戒作用,因此应当合理界定以没收的财产偿还债务的范围以及偿还的方式。在没收部分财产的情况下,以没收的部分财产与犯罪分子剩余财产的比例确定偿还债务的范围,可以同时考虑到刑罚的惩戒功能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的发展来看,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而特殊的意义。农村建设既关系中国的自强、复兴与社会的稳定,也关系人们的生存与生活的诸多问题。因此,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党的四代领导人对农村建设的问题都是高度重视。党的指导思想从起始于马克思主义以来,有着一显著特点,即一脉相承性,同样,农村建设也不例外。为此,从哲学理论依据、理论品质、发展目标几个方面论述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思想的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8.
宪法实施是宪法作为根本法的内在要求,也是各宪法主体的交互行为。知晓并理解宪法则是各宪法主体交互行为有效发生的逻辑前提,由此要求宪法必须以"公开的大众知识"和"被广泛知晓的法律常识"品格出现,才能使知晓和理解宪法成为可能。两种品格的形成过程本质上就是宪法社会化的过程,其有助于宪法实施文化基础的形成、实施实效的巩固以及实施主体能动性的提高。不同的宪法主体,宪法社会化的媒介与方式也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娱乐节目如今在国内各电视台已成为与新闻、电视剧比肩而立的主打节目。本文从审美的角度对我国电视娱乐节目在新旧交替以及同世界接轨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进行梳理,正是娱乐节目中的诸多娱乐元素与受众审美需求的奇妙契合,成为娱乐节目火爆荧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共党史渐成人文社科学界颇为关注的研究热点。就中共党史的学科建设而言,当前在若干研究领域内专门知识的生成与知识体系的系统化专门化均已取得了不小进步。不过,在知识体系的充实完善与研究对象的细化和基层化等方面,该学科尚有待加强与突破。迄今为止,党史上的一些重大课题已经得到了较充分的研究,并逐步呈现饱和化趋势。但基于翔实生动的地域性史料基础而展开的中共地方史研究,仍尚有许多值得开拓的空间,该领域的进一步深化拓展,可以对中共党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充实完善作出重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