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鲁迅不仅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者,也是中国现代童话艺术的开拓者。鲁迅译介的大量外国童话,也已经成为研究鲁迅思想的重要文本。在鲁迅的精神世界里,童话译介是作为一种"立人"之道出现的,其中的核心就在于早期形成的启蒙思想。而童话译介的过程中,鲁迅经历了从"直译"到"意译"的话语转换,这是其寻求启蒙方式的自觉表现。同时,童话译介还对鲁迅的文学创作和国民性批判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从启蒙的角度理解鲁迅的童话译介及其意义,对更深入地了解鲁迅的思想及其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鲁迅作品一直被作为典范选人中学语文教材,入选最多时达三四十篇。鲁迅作品蕴含的宝贵的思想财富和高度的艺术价值不仅会给人前进的力量和文化的修养,更会对人产生长久的影响力。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对鲁迅作品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意义重大。抓住关键词,品读文章意蕴,是笔者在教学鲁迅作...  相似文献   

3.
本着“拿来主义”的精神,鲁迅大胆地借鉴西洋文学的艺术表现手法。鲁迅曾接受外国作家的影响,颇值一提的是法国著名象征主义诗人波特莱尔。鲁迅在写作《野草》期间,曾通过著译介绍过他。①波特莱尔的作品反映了法国新旧社会的交替的动乱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实质,在艺术上也很有成就。其代表作诗集《恶之花》就是他思想和艺术  相似文献   

4.
鲁迅丰富的译文序跋中,蕴涵着丰富的理论资源。这些观点虑远思精,鞭辟入里,启人疑窦。当我们将这些译文序跋中的观点和思想与鲁迅的翻译专论结合起来加以研究时,就更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鲁迅科学而完整的翻译思想体系,因为这些译文序跋是鲁迅在非论战状态下写就的文字,既是冷静的纯学术思考,同时又是紧贴于翻译实践的理性升华。从散见于序跋中的译论出发,可以使我们接近鲁迅更为真实的翻译观,同时也是我们今天研究鲁迅翻译思想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鲁迅小说创作大抵取法于外国作家,其中,波兰大作家显克微支是他最喜爱、取法也较多的弱小民族作家之一。大致表现在:创作技巧:讽刺方法(反语),寄悲愤于滑稽;文本结构:小标题的运用;文本表述,从具体语言借鉴到“随感录”式的议论,到简练警拔的结尾艺术,无不体现了鲁迅对显克微支的继承、借鉴与超越。  相似文献   

6.
木刻艺术对鲁迅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对木刻艺术的热爱,不仅影响了他独特的审美倾向,而且也潜在地影响了他作品的审美效果,从而使鲁迅的艺术世界更突出,更独特。  相似文献   

7.
《古籍序跋集》的内容可以大致分成七类,对这些内容的研究既有利于深入了解鲁迅的序跋写作和古籍整理两方面的成就,也方便我们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领略他的现代文学创作。其中,小说和史学两方面的内容,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8.
鲁迅曾说,他的小说创作“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我所取法的,大抵是外国的作家”。据统计,在鲁迅的著作、书简、日记中涉及到的就有25个国家或民族的共计250多名外国作家。其中有不少是他所喜爱的,并作过深入研究的。可以说,鲁迅小说创作的杰出成就和他对近代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是同他长期接受外国文学的影响分不开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鲁迅是我国文化的象征之一。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是"走进鲁迅"单元,这是教材唯一的以人物为主题组织的单元。教学这一单元,教师要读懂编者意图,理解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的编排逻辑,把握单元整体的内在联系;同时,要做文本和学生知音,从普通读者的视角、教师的语文视角和学生的学情视角解读文本,建构适合学生阅读学习的单元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合单元特点、符合学生心理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鲁迅的世界,感受、理解鲁迅的思想精神,初步学习体会鲁迅文章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以当代著名的德国批评家沃尔夫冈·凯泽尔关于怪诞的理论为参照,考察鲁迅对外国作家、画家的评他翻译与介绍,以及他自己的文学创作,不难看出鲁迅是很喜欢怪诞艺术的,而且可以肯定其作品也是具有怪诞性的:许多作品既引人发笑,又使人感到恐怖和痛苦;形象构造并不遵照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子来描写的原则,而是将现代和古代,梦幻和现实结合为一个异化的艺术世界,既充分展现所处世界的险恶,又对其进行戏谑变形,表现了他勇于面对险恶且敢于嘲弄险恶的摩罗诗人性格。  相似文献   

11.
鲁迅思想、鲁迅精神,当然包括鲁迅作品,早已越出了地域界限、民族界限,传到四面八方、深入到各族人民心里;鲁迅已成为世界人民的鲁迅.因此本文将从"鲁迅与蒙古族当代文学"这一角度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2.
鲁迅活在时间之中,又活在时间之外.鲁迅在对具体的历史事件的审视中,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主体性时间意识.在鲁迅的眼中,外在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显然突破了自然时间律的限制.这种时间意识赋于鲁迅敏锐的历史洞察力,也造成了鲁迅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形成这种主体性时间意识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它至少与鲁迅的心理体验、思维特征以及中外哲学观念的影响诸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王《伯远帖》是乾隆存放在"三希堂"里作品之一,它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自不待说,其后的题跋不但为我们研究《伯远帖》原迹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其题跋自身也同样具有相当的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前后为《伯远帖》题跋的有乾隆、董其昌、王肯堂等五人,对五人题跋进行整理和研究,能够阐述跋文所反映的王系书法和魏晋书风对历代的影响,王的家学渊源,并获得王书信以外的信息,同时也能进一步彰显题跋自身的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鲁迅以浙东地区为背景而创作的小说,成为20世纪20年代,以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企及的典范之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吴越民俗文化为鲁迅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无数具体生动的素材和大量的人物、事件原型。鲁迅在吴越民俗文化中心生活了二十余年,吸吮了吴越民俗的养料。在他的小说中展现了一幅幅生动逼真的吴越风俗民情画,表现出对浙东故土深深的眷恋及对故土人民深深的爱。可以说没有吴越民俗文化这股清泉,就浇灌不出鲁迅这棵文坛的参天大树。  相似文献   

15.
怨恨:鲁迅研究的新判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鲁迅研究一直囿于“传统”与“反传统”的论争与停滞和重复阶段。实际上,“怨恨”是21世纪鲁迅研究的新判断,因为怨恨来自于传统力量的强大,怨恨来自于现代文化价值与传统文化价值之间的矛盾,怨恨来自于现代性本身的内部矛盾,怨恨是鲁迅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  相似文献   

16.
由于个人对鲁迅的崇敬和战时中国的需要,国统区作家对鲁迅展开了大规模的纪念活动和研究工作,增强了国统区人民的抗日信心,同时也促进了现实主义文艺的发展。通过这些活动和工作,加深了国统区作家对鲁迅精神的认识,并继承了鲁迅坚持真理、善恶分明、敢于抗争、与黑暗社会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人格、“立人”思想和国民性批判传统。在作品写作手法上,国统区作家受到了鲁迅的现实主义写作传统和讽刺艺术手法的影响,创作了大量揭露日寇野蛮侵略和国民党黑暗统治的作品,为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鲁迅创作是大学中文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怎样有效进行鲁迅作品教学?答案是多样的,从根本上来说应当根据时代特征和学生特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当前首先要注意消除学生与鲁迅之间的精神隔膜,把鲁迅作品的人文内涵作为教学重心,同时要激发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新生代作家的“鲁迅小说绝对比不上郁达夫,他的杂文谁都可以写”、“鲁迅是快老石头”、鲁迅等“老一辈的作品,他们到我们这里已经死亡”等观点,提出郁达夫对鲁迅的评价。郁达夫认为鲁迅“是中国作家中的第一人”;他的人格精神令人崇拜;鲁迅是我们“民族光辉的人物”.如果愚蠢地打倒鲁迅,我们就可能重回到做奴隶的时代。  相似文献   

19.
鲁迅作为过渡时代的作家 ,同时受到民族、西方、现实等文化的影响 ,因而 ,我们不能仅仅看到西方文化给鲁迅的文化心理所带来的变化 ,也应看到民族传统文化在鲁迅心理上的积淀。鲁迅在面对自己、时代和文艺时所采取的务实态度 ,就体现着儒家传统中的尚用思想。鲁迅在五四时期对待儒家传统问题上的激进表现 ,实际上只是为了实现某种并不激进的历史目的的务实选择 ;鲁迅在许多问题上都不肯调和 ,与儒家的“好善而恶恶 ,是是而非非”的“中道”思想关系极大 ;鲁迅在文艺上强调社会功能与审美价值的统一 ,但这种统一又是认为文艺的历史功能应该在审美的构架中来实现。在文艺自身的这两种因素中 ,历史功能是重心 ,审美价值是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