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变“演示实验”的表演式为探究式,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传统的“演示实验”是以教师演示和讲解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即表演式。它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开拓向上的创新精神。因此,笔者抓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特点,将表演式实验变为探究式实验。根据实验内容提出能激发创新兴趣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分组进行探究性实验,再把各组不同实验归类比较,筛选出科学结论,让学生在探究中激发创新兴趣。   在做铁丝燃烧的演示实验时,把全班分成8个实验组,并提出两个问题:“①纸在空气、氧气中均能燃烧,铁丝能吗?②燃烧一定能产生火焰吗?”这一问,如同“一石激起千重浪”,各组纷纷探究:有的实验前在集气瓶中铺了砂和水,有的始终没有放砂和水;有的把铁丝绕成螺旋状,有的把铁丝弄成直线;有的在空气中加热铁丝,(只见铁丝发红,不见铁丝燃烧)有的在氧气中用火柴引燃铁丝……。场面十分火爆,操作不尽相同,答案也多种多样:有的认为铁丝在空气、氧气中不能燃烧;有的认为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能燃烧;有的认为铁丝燃烧能产生红色的火焰;有的认为铁丝燃烧不能产生火焰。然后,笔者把各组的实验情况与答案分类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比较。分析各组实验操作方法的优劣,答案的正误,终于得出最佳操作过程和正确答案。  相似文献   

2.
铁丝燃烧实验首次向刚跨入化学殿堂的学生证明 ,化学世界是多么奇妙 !铁也能燃烧 !这个简单的实验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做好这个实验是必要的。为此 ,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氧气要“新”而“纯”  有些老师喜欢早早地把氧气制好 ,是不可取的。笔者经实验发现 ,氧气在集气瓶中的存放时间达 2小时后 ,氧气的浓度就会明显降低 ,导致实验失败。2 铁丝应“细”而“净”  不要用太粗或锈蚀严重的铁丝。笔者建议 ,可选用石棉网上的铁丝。实验前 ,用砂纸把铁丝打磨干净 ,效果很好。3 点燃时间应“准”  一般需在铁丝前端缠绕一木条…  相似文献   

3.
几年前的一次化学分组实验教学中,有一起“事故”至今使我记忆犹新,难以忘怀。实验的课题: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兼做实验:碳、硫、磷、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实验,但对刚学化学的初中生来说感到极为新奇———铁丝也能燃烧?实验开始前,我也将实验步骤、注意事项交待得一清二楚,并加重语气强调:将铁丝捆一根火柴点燃在氧气中燃烧时,烧杯中一定要加少量水或细沙,以防止生成的四氧化三铁使杯底破裂。氧气的制取及碳、硫、磷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非常顺利,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就出“事故”了。实验共分12组…  相似文献   

4.
生锈的铁丝     
辛甲明 《现代教学》2011,(12):41-41
这是一堂九年级的化学课,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在讲解的时候,在氧气中燃烧铁丝是必做的实验。但这个实验要想成功,必须符合很多条件:铁丝的粗细、铁丝是否生锈、氧气的纯度等。由于上一节课做这个演示实验非常成功,所以本节课再次做这个实验时,我有些放松警惕,没有仔细检查实验器材,直接开始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然而,意外出现了,实验过程中并没有出现火星四射的场面,看着学生们迷茫的眼神,我也感到十分沮丧。  相似文献   

5.
自然课的内容包罗万象,实验材料也五花八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情况不尽相同,如何因地制宜,灵活处理呢?我有这样一些体会: 1、并非所有的材料都由学生独立探究。有危险的实验,如涉及到酸、碱、燃烧等。难度大的实验,必须有教师帮助,有的只需演示,不必每个人做。《燃烧是怎么一回事》这一课,制取氧气,观察硫粉、铁丝在纯氧里燃烧这几个实验由教师演示,碳在纯氧里燃烧的  相似文献   

6.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自然第八册教材《氧气》一课 ,指导学生认识氧气支持燃烧的性质 ,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而学生能否在教师指导下顺利做好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进而归纳总结出结论 (氧气有支持燃烧的性质 ) ,则是本课的教学关键。教材中对验证氧气支持燃烧这一性质的两个实验都有不尽人意之处。实验 1,教师需准备大量的实验材料 (酒精灯、燃烧匙、木炭 ) ,此外 ,学生做起来非常繁琐 ,容易分散学生观察的注意力 ;实验 2 ,按照教材的实验方法 ,我曾尝试多次 ,但烧红的铁丝放在氧气中很难燃烧起来 ,导致学生实验失败。经过几年的实践 ,我作了以下…  相似文献   

7.
现行初中化学教材已经几次改编,但第一章第二节书中编排的4个演示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内容基本没有变。学生分组实验器《氧气的制取和性质》中,试验氧气的性质,学生也要做这个实验。这个实验做成功了,对刚开始学习化学的初三学生,很能激发学习兴趣。但学生实验不易百分之百的成功,有些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做演示实验时也没有把握。本人根据多年从教实践所得,谈以下几点操作。  相似文献   

8.
一次初三化学实验竞赛中有如下三道题。1.用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装置,可以用来做(?)(?)和胆矾受热分解的实验。2.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用粗铁丝很不容易点燃,铁丝太细效果不好,如果改用(?)效果很好。3.胆矾受热分解时,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这三道题的答案为:“1.实验室制氧气,用氢气  相似文献   

9.
小学自然课堂上的小插曲似乎比其它学科更让教师“防不胜防”。尤其是在公开课的课堂上,缺乏应变经验的老师常陷入一些“尴尬”之中。a.实验操作时,学生观察“偏轨”。我第一次上公开课《氧气》时,指导学生操作“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后,引导学生观察。大部分学生都看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更剧烈”。我正要引导学生顺势得出结论,完成本环节教学时,一个平常寡言的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看到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有黑色的东西掉下来。”我当时就面红耳赤,不知所措。时至今日,此事仍令我反思:多么细心的观察,多么可贵的探索!这种科学的…  相似文献   

10.
小学自然“木炭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中,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制取较多的纯净氧气。《自然》课本(第四册第13页)介绍的制氧气的方法不仅制气少,而且操作复杂,花费时间多。较难满足实验要求。鉴于此,设计了本实验,一是向学生介绍一种简易的制取氧  相似文献   

11.
第四册《燃烧是怎么回事》的实验,本来是做“木条、木炭、煤炭、铁丝、铝箔”氧气中燃烧,我增加了香烟在氧气中燃烧。香烟在空气中燃烧很慢,可说是星星之火,但在氧气中燃烧既快又大,同学们拍手称好。下课后,同学们竞相传播该实验的精彩,饶有兴趣。在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我把铁丝的两头各缠上一根木制火柴,这样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而在空气中不燃烧的情形比较,就  相似文献   

12.
高二化学课本(人教版)第十一章第一节演示实验(3—1]铝箔在氧气中燃烧、镁在氧气中燃烧,按课本内容进行操作有以下缺点:一是每次进行此实验时,均需提前制取氧气、二氧化碳,若学校缺少实验员,很不方便。二是制得的气体如果放置时间较长或密封不好,会造成瓶内气体浓度减小,降低实验成功率。笔者经过多次实验,对课本演示实验做了如下改进,成功率高,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3.
高二化学课本(人教版)第十一章第一节演示实验[3-1]铝箔在氧气中燃烧、镁在氧气中燃烧,按课本内容进行操作有以下缺点:一是每次进行此实验时,均需提前制取氧气、二氧化碳,若学校缺少实验员,很不方便.二是制得的气体如果放置时间较长或密封不好,会造成瓶内气体浓度减小,降低实验成功率.笔者经过多次实验,对课本演示实验做了如下改进,成功率高,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4.
通常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是用细木条作引火物。这样操作往往由于木条燃烧时的耗氧量等因素不易把握 ,会使铁丝在氧气中难以引燃。如果用酒精引燃铁丝 ,不仅易燃 ,而且操作简便。具体操作是 ,先将一根纱窗细铁丝的一端绕成螺旋状 (见右图 ) ,将“螺旋”的前端用酒精浸润后 ,再将细铁丝上的酒精点燃 ,然后再将此细铁丝伸入到一端绕成螺旋状的细铁丝氧气中。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观察到铁丝在氧气中的剧烈燃烧。用酒精作引火物 ,铁丝升温快 ,又因为铁丝上只沾有少量酒精 ,酒精燃烧时耗氧量少。这是本实验容易成功的主要原因。用酒精引燃铁丝…  相似文献   

15.
在《氧气的制取和性质》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巡视学生实验时,发现实验发生了小小的意外,一半学生将铁丝放在自制氧气中燃烧,并没有看到火星四射的现象,少数有探究精神的小组坚持不懈地再重复做了一遍,极少数学生暗自讨论,怎么会和书本上的现象不相符?教师默默地在旁边关注着,没有发表看法。第二天的实验报告显示:全班30名学生均看到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这引发了我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围绕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影响因素设计探究实验,重点探究氧气浓度、接触面积对铁燃烧的影响,同时探究铁丝燃烧过程中产生火星四射现象与铁丝中含碳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物质燃烧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实验。为了增强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和学习化学的热情,创新设计了多功能燃烧瓶实验装置。利用多功能燃烧瓶,进行铁丝燃烧实验,可以持续铁丝燃烧现象;进行白磷“水下燃烧”实验,可以简化操作,控制污染;进行硫粉燃烧实验,可以避免产物对环境的污染,并能对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现象作对比,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现行初中化学教材第18页(实验1—3)关于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一课堂演示实验,如果按教材中的步骤、方法往往很难达到预计效果。不是燃烧不成就是集气瓶底炸裂。实验证明集气瓶里所盛冷水的高度达2cm左右时铁丝燃烧所生成的高温熔化物溅落下来仍然会使瓶底炸裂。因为反应中生成的热量太大,熔化物在溅落到瓶底时虽然经过水的冷却,但温度仍然很高致使瓶底炸裂。倘若为了避免上述  相似文献   

19.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是初中化学及小学自然课中的一个难点实验。为此,我组织了化学课外小组的学生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我归纳了作好这个实验的关键,供参考。 1.集气瓶。集气瓶的大小,应根据细铁丝  相似文献   

20.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是提高学生素质、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1 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化学实验中物质颜色、状态的变化、新物质的生成等 ,象魔术一样吸引着学生。成功的实验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时 ,往往只注意了明显和突出的实验现象 ,而忽视了不够显眼的本质现象。如教师在演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后 ,要学生描述实验现象时 ,多数学生只回答了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而忽视了生成黑色熔融物和放出大量的热。这时 ,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认真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