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殷 《青年记者》2012,(2):41-42
广电总局颁布的《广电总局将加强电视上星综合节目管理的意见》(下俗称“限娱令”),引发了公众和媒体热议.其实,“限娱令”并非消极“限娱”,它是对部分电视节目进行调控,旨在提高新闻类节目播出量,防止过度娱乐化低俗化倾向.目前各大上星卫视都进行了积极调整,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见仁见智的声音.在改革发展中出现争议很正常,当务之急就是要通过改革调整,使电视节目办得更健康,“娱”得更适度,“乐”得更多彩.  相似文献   

2.
陈江 《编辑之友》1990,(5):65-67
在近代史上的维新运动以前,外国传教士和商人在我国陆续创办了一些现代涵义的报纸和杂志。到了维新运动开始时,维新人士为了宣传变法,纷纷组织学会,创办报纸和期刊,翻译出版图书。维新运动时期是我国期刊出版工作最初的一个勃兴时期,也是我国近代期刊史的正式开端。在此以前,外国传教士和商人在我国办的一些刊物,只能算作我国近代期刊史的序幕而已。期刊,在早期只称做杂志,期刊的名称是后来才出现的。期刊,现在简称为“刊”。当前常见的“报刊”这个词,我们对它的含义是一目了然的,它是报纸与期刊两种出版物的合称,概念很清楚,然而在维新运动时期,情况并非如此。一、在近代期刊史早期,报纸与刊物不分在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用过“刊报”一词。  相似文献   

3.
王彦博 《大观周刊》2011,(46):19-19
罗伯特·皮尔提出的“九条警务原则”是现代警察成立之初对警察行为起规范和约束作用的基本准则。它虽然简单,但其中却包含诸多有价值的思想和观念,乃至于至今仍影响着当代警察的行为规范。本文中,笔者根据“九条警务原则”的内容总结出四点核心思想,并结合当前我国警务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九条警务原则”对当前我国警察行为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上海档案》2006,(3):F0003-F0003
上海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沪上拥有众多知名的学府.在近代中国教育界的影响可谓举足轻重,并在教育领域创造了众多的“第一”.说起沪上新式学校之盛.从办学者的五花八门中可见一斑:既有外侨办的.也有华人办的:既有教会办的.也有租界当局办的;既有公办的、也有私立的……  相似文献   

5.
近代我国警察教育在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得到较大发展,形成了初、中、高三级警察教育模式和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尽管教育模式比较成熟,但它始终不能脱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体系,因而对我国警察教育发展的贡献也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6.
支宝芬 《大观周刊》2012,(31):237-237
体验教育是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目标,科学、有效地创设一种达到“身临其境”或“心临其境”的体验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在这种环境氛围的影响下,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景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的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认识,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升华自我心灵的目的。近代以来.世界教育史上曾经有几次规模宏大的倡导人的内在体验.反抗目的论和机械论的运动。  相似文献   

7.
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批评性报道具有两重性:一是积极的一面,二是消极的一面.我们采写的批评性报道必须考虑它对整个社会是起积极作用,还是起消极作用,这是检验批评性报道社会效果好坏的试金石.笔者以为,批评性报道要想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握好“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近代中国早期国际传播活动得以展开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国人开始具备“万国并峙”的国际意识.走出中国中心观念,主动地开眼看世界,参与并介入到这种国际传播活动中去。近代国人的“开眼看世界”,既是其作为传者的一方主动参与国际传播活动的一种具体行为,也是其作为受者的一方开放地接收世界新知的一种思想意识。本文试从国际传播的角度考察和分析近代中国出现的“开眼看世界”这一具体行为,并回答近代中国的国际传播活动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开展起来,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这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9.
陈竹君 《兰台世界》2012,(22):19-20
袁世凯是清末创办地方警政的代表人物。清末新政时期,袁世凯被清政府委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之重任,在直隶创办警政,内容包括设立警察机构、制定警察规章、举办警察教育等各个方面。在此期间由袁世凯创办和提倡的各种形式的警察教育成效显著,对我国近代警察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一、袁世凯在直隶创办警察教育的背景清末直隶省警察教育,是在新政初期清  相似文献   

10.
试论早期中国报刊评论的成因和走向曾建雄中国虽然是世界上最早有报刊的国家,但是报刊评论却始终没有在中国古代报纸上出现。中国报刊评论最早是伴随着一批外国人办的近代中文报刊(以下简称“外报”),首先由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的。从19世纪初叶第一份近代中文报...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政法委综治办副主任黄仕明58岁的妻子陈玉莲被6名警察殴打16分钟,武昌公安分局道歉称“误会”。 “大水冲了龙王庙,公安便衣把省政法委领导家属当做上访对象给暴打了!而且这事,就发生在光天化日下的省委大门口。”网上热传“打错门”,网友纷纷以“太搞”“很魔幻”“生活比小说更有想象力”“令人发指”发表评论.也有很多网友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相似文献   

12.
张利荣 《档案》2008,(1):45-46
近代中国警察制度是近代中国社会漫长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产物之一。它既是中国封建法制传统的延续,又是西方近代警政体系的移植,是近代中国社会艰难转型中所引进的西方法制系统中颇显成效的一部分。社会转型时期,治安往往会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甚至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正常发展。古今中外,莫非如是。因此,研究近代中国的警政建设,包括研究相对落后区域的警政建设历程,探究其得失利弊,不仅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还对正处于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现今社会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丁元 《今传媒》2013,(4):60-61
近几年,许多低俗、庸俗、媚俗的节目出现在我们的电视媒体当中,对大众起到了消极的引导作用.“三俗”现象的产生有它的社会根源,媒体所承担的责任也很艰巨,本文从整治三俗和强化媒体社会责任出发,对相关文章进行整理分析,为进一步明晰“三俗”问题,为我国电视媒体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提出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14.
清末10年阅报讲报活动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10年,是我国历史上从近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期。在清政府“改革旧制”的推动下,举凡教育、兵制、司法、财政、币制、工商、邮政,乃至思想文化和政权组织形式等等,都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剧烈变化。这种变动不居的潮流也刺激了报业的发展,1890年至1901年的12年间,问世的报刊约180余家,但1902年至1911年的10年间,新创办的报刊则有970余家,其中大部生息于清王朝势力范围之内。由于报业发展自身的规律,它所引发的某些客观作用,远远逸出了统治阶级的初衷。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借助种种形式,包括作为本文论题的阅报讲报活动,报刊不再仅以冠带绅佩者流为对象,而是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成为社  相似文献   

15.
广播要自己走路,成为“舆论中心”之一,就不能象十年动乱期间那样“只吃报纸”,当“传声筒”。它必须依据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扬长避短,努力发展自编自采节目,办出特色、办出风格、办出水平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四化建设服务。在这中间,充分发挥编辑工作的能动作用,积极提高编辑工作的水平,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6.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档案服务陈永生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必然会对档案工作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市场经济对于档案工作来说并不是一把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尚方宝剑”,而是像一把“双刃剑”,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17.
李玉宝 《图书馆》2012,(3):46-48
万国公报是西方近代来华传教士在中国创建的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维新变法前后它刊登了很多近代西方图书馆的文章,将西方先进的图书馆办馆模式、管理经验、服务理念介绍到中国,对我国近代图书馆的制度体系的构建很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初期,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我国旧式的藏书楼开始向新式的近代公共图书馆转型。很多学者认为中国近代藏书楼孕育出近代图书馆,但他们中的大部分并不认为皖省藏书楼是中国第一个公共藏书楼。文章以皖省藏书楼成立之初颁布的《皖省藏书楼开办大略章程十二条》为据,从办馆宗旨、藏书建设、经费及人员等方面来验证皖省藏书楼的公有性质,并得出皖省藏书楼是我国较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公共藏书楼之结论。  相似文献   

19.
唱片作为我国近代史上最早的“音像出版物”,甫一出现,便通过“听觉书写”改变了中国人对声音的“知”与“听”,推动了“声音”作为一种知识性、娱乐性、消费性题材的大众化与日常化.民国较早出现的法商东方百代唱片公司,前后共出版唱片三千余种,对我国近代唱片出版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与推动作用.以其为个案,从它影响下的“听觉书写”“听觉下的生活”“听觉与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梳理,有助于探索技术发展与出版企业、出版物及社会文化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认知当下音像出版物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读报、看电视、听广播,常常在新闻报道中出现“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的说法。有人问道:“‘贡献’还有消极的吗?”问得有理。既然叫“贡献”,肯定是积极的嘛。换言之,凡“贡献”都不会是消极的。新闻报道的用词遣字中,这类画蛇添足的现象可说司空见惯。 “一起合影留念”,合影就是一群人在一起照相,何必再用“一起”二字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