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长日记》是甘肃人民广播电台2005年1月1开办的一档话题类节目,每周一到周五19:30~20:30播出。《成长日记》以关注青少年成长,解读青少年成长为宗旨,深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我很欣赏湖南经视《成长辩护》节目推介书中的这样几句话:"挫折是成长的代价,也是少年的权利","没有问题少年,只有问题家庭"。在某些宣教式的法制节目中"问题少年"不是被人为地忽视了,就是被妖魔化了,其代表性的说辞是:"这些孩  相似文献   

3.
《成长辩护》做为湖南经济电视台直播都市频道的一档涉及青少年的法制类节目,较好地秉承直播都市频道民生新闻的宗旨,为探讨青少年保护和青少年教育等问题,做出了勇敢而有益的尝试。做为一档新生并充满了探索精神的栏目,其在发展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可贵的经验,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值得  相似文献   

4.
生活的成长     
《生活》栏目创办就要三周年了,只有对《生活》的成长做清醒的回顾和反思,才便于未来更好的成长.像许多电视栏目一样,在成长过程中,《生活》有成长的烦恼,也有成长的快乐。《生活》栏目在三年的时间里,将近800期节目呈现在观众面前,但隐藏在《生活》背后的故事却不为更多的人所知,把这些发生在背后的故事告诉人们是件有意义的事。《生活》是一个电视杂志性栏目,用三年的时间创造了一种电视节目的新样式——电视经济生活服务类节目形态,拓展了电视经济类节目的视野,提升了电视经济类节目的品格,丰富了电视经济类节目的形态,…  相似文献   

5.
2007年4月6日,一档有关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真人秀节目《成长辩护》在湖南经济电视台都市频道黄金时段开播。秀场的主角是一群人们眼中的"问题"少年,他们开始在周末的屏幕上展示心灵的蜕变和灵魂的洗礼。谁也没有想到——就连秀台的创造者在内——都没有想到,少年们有这样大的能量,他们牢牢占据了湖南电视  相似文献   

6.
我与《大学出版》一起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在我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工作的第十个年头,学校任命我为出版社常务副社长。同年,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的机关刊《大学出版》正式出版发行。白驹过隙,眨眼间整整十年过去了。十年来,我与《大学出版》一起成长。作为大学出版社的负责人,我十分关注《大学出版》上发表的领导讲话和重要会议的精神,十分关注同行们的理性思考和办社体会,  相似文献   

7.
业务研究     
2007年4月6日,一档有关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真人秀节目《成长辩护》在湖南经济电视台直播都市频道黄金时段鸣锣上演。秀场的主角是一群人们眼中的"问题"少年。节目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运用纪实的手法,深度关注问题少  相似文献   

8.
关注彭学军是从《北宋浮桥》开始的,读罢的感觉就像赣生小木屋前的那串风铃,清亮亮的声音回荡在江面,回响在我们的记忆与梦想中。作为20世纪90年代成长起来的"第五代儿童文学作家"之一,彭学军的作品曾荣获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等,受到文坛内外不少人的关注。今年4月草长莺飞的日子,她的小说集《油纸伞》、《告别小妖》、《歌声已离我远去》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较为全面地汇集了她本人这几年的精品佳作。  相似文献   

9.
今年5月,上海市档案局与上海市文明办、上海市教委共同主办了“感动我们的100个瞬间——未成年人感恩教育主题系列活动”。其中一项活动内容就是让学生制作自己的成长档案。在全市中小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下.上海市档案馆甄选出众多优秀作品.并挑选了部分档案册和实物,举办了《青春的印迹——上海学生成长档案展》。这些档案记录了青少年成长的一个个脚步,记录下了社会对青少年的一丝丝关心与爱护.  相似文献   

10.
小说《儿子与情人》是20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的成名之作,也是其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品。它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国内外研究者鲜少以"成长小说"为切入点对《儿子与情人》进行研究。"成长小说"是小说史上极为重要的文类,从"成长小说"角度品渎《儿子与情人》甚有必要。本文拟从"成长小说"的文学特征和主题出发分析小说文本,以期对小说作出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中国教育电视台以坚守教育公益媒体的社会责任为己任,推出《成长不烦恼》和《职来职往》两档节目,为父母和孩子搭建良性沟通的平台,为大学生开设生动活泼、富有教益的就业指导课,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李航 《大观周刊》2011,(30):204-204
成长小说是美国文学中一种重要的形式。本文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对马克·吐温的著名小说《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作了重新解读.通过分析哈克在冒险经历从无知到有知的成长过程,充分地表达了文化与人格、社会与个人、“自性”与“他性”的冲突,揭示了“冲突”这一贯穿人类成长始终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1959年特吕弗拍摄的《四百下》掀起了法国新浪潮的波澜,这种以表现少男少女青春成长期的影片成为世界电影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特吕弗之后又使用《四百下》中的同一个演员,随着他长大跟踪拍摄了主人公安托万从少年到青年成长的四部系列电影。成为电影史上唯一的自传体式的系列成长电影。成长电影始终以人的情感、心灵和思绪作为表现的主体。淡化情节和人为的性格塑造,重视人物性情的自然发展和意识的非理性流露,讲究心灵的节奏,追求画面与音乐的浑然天成,形成了与好莱坞商业电影的类型片完全不同的具有强烈个性色彩的电影形式。在亚洲,受法国新浪潮影响,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过台湾电影新浪潮,香港电影新浪潮、日本电影新浪潮,以及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掀起的电影语言革命性突破的浪潮。在这些波澜中,成长电影始终是最灿烂的浪花。  相似文献   

14.
阅读治疗(Bibliotherapy)被引入中国后,受到我国图书馆学、心理学、医学等社会群体的认可。加之我国在1982年把“计划生育”定为基本国策(200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后,家庭与社会中的“独生子女”在心理成长、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一些问题,使得针对儿童的“阅读治疗”研究问题,特别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中国2012:寻找真实的成长》是本值得一读的书。这本书,是继《变革世界的中国策》之后,财新传媒推出的第二本年度报告。与"财新丛书"中的其他书籍一样,《中国2012:寻找真实的成长》坚持了财新传媒"公信力"与"世界观"的追求。书中收录了若干篇讨论中国现状与未来的文章,涵盖宏观经济、社情民意和国际局势等多种题材。文章被划分为"反思中国模式"、"当前焦点问题"、"改革之道"和"2012最紧要的问题"等四个  相似文献   

16.
今年5月,上海市档案局与上海市文明办、上海市教委共同主办了"感动我们的100个瞬间——未成年人感恩教育主题系列活动",其中一项活动内容就是让学生制作自己的成长档案。在全市中小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下,上海市档案馆甄选出众多优秀作品,并挑选了部分档案册和实物,举办了《青春的印迹——上海学生成长档案展》。这些档案记录了青少年成长的一个个脚步,记录下了社会对青少年的一丝丝关心与爱护。本次展览共分三个部分,分别为:常怀感恩心、放飞青春梦、记录成长路,展出了来自14个区县79位学生的优秀作品。在本次展览中,从学生们的成长档案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制作这一册册成长档案的同时,也是寻找爱的点点滴滴过程。  相似文献   

17.
邸玲 《大观周刊》2012,(42):25-25
中篇小说《郎在对门唱山歌》是一部有关青少年成长的小说,以青年男女刘小样、冯冈、张学锋的爱情、事业取向为核心,展现了当代青年在人生转折时期、面对社会和事业、情感与婚姻的艰难选择,残酷而诗意的展现了青少年的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18.
2004年8月,省委副书记王万宾到辽宁日报报业集团来视察,对《辽宁日报》在新闻改革中的成果给予热情的支持和鼓励。万宾书记在讲话中指示我们,省级党报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辽报集团党委对记的这一指示非常重视,立即决定在《辽宁日报》上开辟一个《成长》专版,每周一期,从2004年9月9日起,就正式与读者见面了,到今天已办了8个多月,  相似文献   

19.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曾出版了“成长书系?新经典阅读”系列图书,围绕“成长”的主题,按照自我、人生、社会、自然、科学和文化艺术六大领域分为《纯真年代》、《人生漫步》、《社会风情》、《自然写意》、《科学世界》和《文化心灵》六册。该书的读者定位是中学生,编写的基本理念是:注重经典的启蒙教育,让经典伴随着孩子们成长。在选文方面力图选取最适于孩子阅读的、最贴近现实生活的、中外百年的现代文经典,重新构建中国孩子必读的新经典的框架。由于该这套书文质兼美,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爱和业界的好评,并入选“农家书屋”。但由于一些客观方面的原因,距离理想的销售业绩和影响力有很大差距。对此笔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重新策划,尤其是引入了先进的阅读理念,使这套书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20.
正这不仅是一本教男孩如何成长与成功的书,更教会孩子怎样成为一个身心健康、思想纯净、乐观高尚、勇于奉献、热爱生活和生命的人。这是美国著名教育家、作家、实验心理学和广告学的创始人之一——纳撒尼尔·C·小福勒的经典之作,他的成长书系早已是西方经典,全球译本多达35种,在全世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小福勒采访了319位当时公认的成功人士,总结他们的经验智慧结集成册,这就是《男孩成长书》。本书能全方位地帮助青少年成长和走向成熟。较之关于男孩教育的同类书系,本书的亮点在于小福勒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关注男孩身心成长的真知灼见,而不是把男孩教育简单地定义为当今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