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题目如图1所示,将一个两端开口的玻璃管的下端挡住一个塑料片,竖直插入水中10 cm深处,往管中倒入酒精使酒精的液面与外面水面相平.  相似文献   

2.
题目 如图 1所示 ,将一个两端开口的玻璃管的下端挡住一个塑料片 ,竖直插入水中 1 0cm深处 ,往管中倒入酒精使酒精的液面与外面水面相平 .当玻璃管向上提高   cm时 ,塑料片恰好脱落 .( ρ酒 =0 8× 1 0 3kg/m3)该题一般的解法为 :当塑料片所受玻璃管内外液体压强相等时 ,塑料片开始下落 .针对本题已知条件 ,由p酒 =ρ酒 gh酒 ,其中h酒 为塑料片在酒精中深度 ,p水 =ρ水 gh水 ,其中h水 为塑料片在水中深度 ,有ρ酒 gh酒 =ρ水 gh水 ,即  0 8× 1 0 3× 9 8×0 1 =1 0× 1 0 3× 9 8×h水 .解得h水 =0 0 8(m) =8(cm) .所以 ,当玻璃…  相似文献   

3.
提出问题: 向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倒入半瓶水后振荡,发现塑料瓶变扁了,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那么二氧化碳在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  相似文献   

4.
[问题探究]   第___小组 组长___ 组员___   提出问题:   向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倒入半瓶水后振荡,发现塑料瓶变扁了,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那么二氧化碳在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   ……  相似文献   

5.
刘利  薛永红 《物理教师》2005,26(10):58-59
“分子间有间隙”演示实验中,中学教材中采用的是一支长试管倒入等量的酒精和水,然后观察其体积减小来演示说明分子间是有间隙的,这样做的效果较差,不易明显观察到液体总体积变小的现象,难以令学生信服,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利影响,也有一些中学采用1m多长的空心细玻璃管(一端封闭一端开口),通过用滴管往长玻璃管中滴满等量的水和酒精,之后用大拇指按紧开口端,  相似文献   

6.
学习分子动理论知识时,老师常常做这样一个演示实验: 在一根较长的玻璃管中注入一半水,再缓缓地倒满酒精,用塞子塞住开口端,上下颠倒几次再竖起来,可以看到玻璃管中的液面降下去了.这个实验直观地说明了分子间存在着空隙.一次,在演示这个实验时,一个同学忽然提了这么一个问题:刚才降下去的液面和塞子之间是真空吗?  相似文献   

7.
1 红蓝墨水溶液间的扩散实验取清水约40ml,加入2~3滴蓝墨水配成透明的蓝色溶液,倒入量筒中静置.取约30ml酒精,滴入1~2滴红墨水配成透明的深红色溶液.用漏斗沿量简壁缓慢地把红色酒精溶液加入量筒中,可看到红、蓝两种溶液有一明显的界面.再静置半小时左右,用白纸放在量筒后面让学生看,可看到两种溶液界面处颜色由深红变成暗红、紫红、最下面是蓝色.说明蓝墨水分子向上扩散到红墨水分子中,使红色加深成暗红色.而红墨水分子向下扩散到蓝墨水分子中,使蓝色变成紫红色.此法也可用蓝色透明的硫酸铜溶液替代蓝墨水溶液,效果一样.  相似文献   

8.
1 加强演示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应充分挖掘演示实验的趣味性 ,使学生充分领略到物理世界的奥妙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讲“分子间有空隙”时 ,教师可用一细长的玻璃管 ,下端用塞子塞紧 ,先倒入染成红色的水 ,再缓缓注入无色的工业酒精 ,然后把上端也塞紧 ,很明显看到酒精和水分成上下两层 ,这时老师可问学生玻璃管中的液体会不会变少呢 ,接着老师如同魔术师 ,在管外套一根橡皮筋标出酒精的上表面 ,将管子反复颠倒后 ,使学生惊奇地发现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明显减少了 ,在“魔术”中 ,学生就十分信服并牢牢记住了…  相似文献   

9.
在初三物理课本(华东版)的“分子和原子”一章中,有这样一个实验:在一根较长的玻璃管中注入一半水,再缓缓地倒满酒精;用塞子塞住开口端,上下颠倒几次再竖起来,可以看到玻璃管中的液面明显低下去了(如图1所示)。课本认为这是分子间存在空隙造成的。本人认为这个观  相似文献   

10.
1增大演示实验的可见度 分子间存在着空隙是分子运动的初步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能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课本上(华东版)采用的演示实验是:先在一根一端封闭的较长的玻璃管内注入一半水,再缓慢地倒入酒精.用塞子塞住开口端,上下颠倒几次再竖起来,让学生观察玻璃管中的液面低下去的办法.实验中,我们用 50 cm长的玻璃管演示,结果发现液面下降还不到 0. 5 cm,后排学生根本看不清.为此,我们在做到实验器材因陋就简,操作简便易行,又能增加可见度的前提下,采用了“放大”法,对实验进行了改进。 实验时,取小广口…  相似文献   

11.
仪器 :2 50mL广口瓶一只 ,外径约 3cm、一端拉细 ,总长约 9cm玻璃管一支 (可自制 ) ,双孔橡皮塞 ,导管。装置 :往广口瓶中加入 10 0mL左右吸收尾气的液体 ,塞好带长短玻管的双孔橡皮塞 ,调整长玻璃管高度 ,使下口插入液面以下、约溶液高度 12 即可。(如右图 )  原理 :与倒扣漏斗防倒吸原理一致。优点 :(1)该装置具有一定通用性 ,如Cl2 、H2 S、HCl、NH3等能溶于水或易溶于水的气体 ,其尾气均可用此装置吸收。   (2 )比用漏斗防倒吸的装置容易装配。注意 :(1)广口瓶中所装溶液要适量 ,玻璃管下口插入溶液不要超过溶液高…  相似文献   

12.
在初三物理课本(华东版)的"分子和原子"一章中,有这样一个实验:在一根较长的玻璃管中注入一半水,再缓缓地倒满酒精;用塞子塞住开口端,上下颠倒几次再竖起来,可以看到玻璃管中的液面明显低下去了(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3.
CO2和CO的组成元素相同,化学式有些相似,但分子构成不同:1个二氧化碳分子比1个一氧化碳分子多1个氧原子。分子构成的不同,使得CO2和CO的性质有很大差别。一、物理性质1.密度不同相同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而一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略小。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为1.977g/L,一氧化碳的密度为1.250g/L。2.溶解性不同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而一氧化碳难溶于水。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而1体积的水仅能溶解约0.02体积的一氧化碳。二、化学性质1.可燃性不同二氧化碳不能燃烧,而一氧化碳能燃烧。正因为二氧化…  相似文献   

14.
1 用酸式滴定管改进实验1 1 证明分子之间两间距 ,酒精与水的混合实验实验仪器和用品 :酸式滴定管、烧杯、橡皮塞、滴有红墨水的水。操作及现象 :关闭酸式滴定管的活塞 ,注入约 1 / 2管的红颜色的水 ,再注入酒精至满 ,用橡皮塞塞紧 ,使管中没有气体空间。这时可看到明显的水层和酒精层 ,然后倒置几次 ,随着互溶的不断进行 ,液体颜色逐渐达到一致 ,并有气泡产生 ,使滴定管中出现了明显的无色空间 ,从而说明在溶解时 ,彼此进入对方分子的间隔中 ,使得溶解后的体积小于混合前的体积之和 ,证明了 ,物质的分子之间有间隔。优点 :操作简单 ,溶…  相似文献   

15.
陆之和 《物理教师》2003,24(1):26-26
1 .材料 取长约 1 0 0cm ,厚 0 .2cm ,宽分别为 5cm和 8.4cm的透明有机玻璃板各两块、进出水阀门一只、90cm钢直尺一把、长 1 0 0cm内径 0 .4cm的玻璃管一根、5 0 2胶或玻璃胶适量 ,等等 .图 12 .制作  (1 )用酒精灯对玻璃管加热处理 ,制成三只相同的压强计 ,且左管上端约 1 / 6处向外弯折成与两管平面垂直 ,并套上橡皮塞 .(2 )将有机玻璃板用胶水粘接成一端开口 ,另一端封闭的长方体容器 ,在容器底部钻上孔并安上进出水阀门 ,在容器口下方约 1cm侧壁上划一刻度线 ,在距该刻度线下 2 7.2cm、5 4 .4cm和 81 .6cm处开上孔 ,插上套有橡皮塞的…  相似文献   

16.
"分子间有间隙"实验,有的采用一只大试管倒入等量的酒精和水,然后观察其体积减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隙,这样做的效果很差.有人曾用容量瓶代替大试管做此实验,实验效果虽有改善,但现象还是不明显.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曾对此实验进行过较大改进,实验效果非常明显,且取材容易,制作简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为了演示物质分子间存在的间隙,中学教材中均采用在一只大试管中倒入等量的酒精和水,然后让其混合,根据其体积减小,从而说明物质分子间存在间隙.但那样做,其效果井不太明显.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其体积减小,并不在于物质分子间存在的间隙,而是在混合过程中液体的流失.为了消除学生这一错觉,笔者做了这样的尝试,即将大试管改换成容量瓶,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表现出如下的优点:一、现象明显因酒精与水混合,其体积变化很小.如用上下粗细都一样的大试管,所观察出的液面下降不太明显.若改用肚大颈细而长的容量瓶做此实验,在容…  相似文献   

18.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45分)1.下列气体中,常可用于充入食品包装袋防止食品变质的是()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二氧化硫2.以下现象不能说明分子间有空隙的是()A.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B.海绵能吸水C.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D.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  相似文献   

19.
关于氯化铵的热分解实验,有一部分学生联想到升华现象,对氯化铵的热分解产生怀疑,错误地认为氯化铵也发生了升华现象。那么怎样才能排除异议,证明氯化铵确实发生了分解反应呢?这个问题可通过如下实验来说明:取一长25cm,直径2cm左右的玻璃管,于其中加入长4cm左右的一段氯化铵(用玻璃棒同时从玻璃管两头伸入挤压)加热。在玻璃管上口放一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在下口放一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附图)。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上口的红色湿润石蕊试纸变蓝,证明有氨气放出;下口中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证明有氯化氢气体放出。通过此实验不仅…  相似文献   

20.
喷泉实验乐趣无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素珍  李旭珍 《化学教学》2000,(4):46-46,44
喷泉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易溶于水的气体可以做喷泉 ,不易溶于水的气体是否可以做喷泉 ?喷泉的颜色由什么决定 ?圆底烧瓶不干燥行吗 ,圆底烧瓶不倒置行吗 ?我们做了全方位的探讨、分析 ,且做了实验 .烧瓶通过玻璃管与烧杯组成一个连通器 ,烧瓶原先装满气体 ,压强较大 ,大气压无法将烧杯里的溶液压入烧瓶 .挤压滴管的胶头 ,一部分气体溶于水中 ,气体分子减少 ,烧瓶内气压降低 ,大气压将烧杯中的石蕊溶液由玻璃管喷入烧瓶 ,氯化氢溶于水显酸性 ,于是形成了美丽的红色喷泉 ,真是令人心旷神怡 .由此我们知道 ,降低烧瓶内的气压 ,则是形成喷泉的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