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编中师化学教材第一册(人教社1993 年11月第l版)实验1—7是将碘晶体密封在 玻璃管内,然后用酒精灯微热玻璃管的一端来 演示碘的升华实验的。但笔者在多次实验中 发现,将盛有碘晶体的密封玻璃管倾斜着微热 片刻时,产生的紫色碘蒸气不是直接凝结成固 体碘,而是凝结成紫黑色的液体碘,在密封玻 璃管内壁1/2处从上而下流动。然而碘的升华 实验应该自始至终在常压下进行,并且要清楚 地观察到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再由气态直 接变成固态的过程,但绝不允许有液体碘出 现。否则,学生不能准确地形成升华的概念, 给教学带来极大的不便。按照新材料的实验  相似文献   

2.
现行高中化学课本第一册中演示碘升华的实验方法 ,不足之处是 :烧杯内形成的碘蒸气从烧杯与烧瓶的缝隙中大量外逸 ,污染室内空气 ,影响师生健康。现行中师教材中的实验方法是将碘晶体密封在玻璃管内 ,然后用酒精灯加热 ,但将盛有碘的密封玻璃管倾斜着微热时 ,产生的紫色碘蒸气会凝结成紫黑色的液态碘 ,在密封玻璃管内壁 1 / 2处自上而下流动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整个实验过程不是在常压下进行的。当管内温度上升为 3 88K(1 1 5℃ ) ,碘的饱和蒸气压增大为 1 2kPa时就达到碘的三相点 ,从而使密封管内的碘出现气、液、固三态同时共…  相似文献   

3.
一、对化学教科书上碘升华实验演示的讨论现行高中教科书 (试验修订本·必修 )《化学》第一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0 0 0年 3月第 2版 )中碘的升华实验装置如图 1所示 ,实验方法是将碘晶体装在密封好的玻璃管内 ,然后用酒精灯加热来演示碘的升华实验。而原高中教科书高级中学课本《化学》(必修 )第一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1 995年 1 0月第 2版 )中碘的升华实验装置图如图 2所示 ,实验方法是将碘晶体装在上口用盛有水的圆底烧瓶密封的烧杯中 ,然后用酒精灯加热来演示碘的升华实验。按原教科…  相似文献   

4.
初中物理教科书要求教师演示碘升华的实验.笔者认为教科书上的实验方法有以下几点不足:(1)实验方法要求学生观察碘是否熔化,但是,离讲台稍远的学生是看不清楚的;(2)实验方法要求用酒精灯对烧瓶中的碘进行微微加热,由于酒精灯火焰的温度达到600℃左右,而碘的熔点只有113℃,难免造成碘的熔化,“微微加热”的尺度较难把握好. 针对上述实验方法的不足,笔者对这个实验的方法做了一点改进,将装有少量感的烧瓶放在沸水或较烫的热水中加热.由于沸水及热水温度不会超过100℃(一个标准大气压),这样就能保证碘的温度不…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初二物理第四章第五节《实验 :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按一般的方法存在着加热时间长、水不易烧开、现象不十分明显 ,直观教学效果差等缺陷。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对此实验作了改进。1 常规做法的缺陷若用初温为 2 0℃左右的冷水做此实验 ,由于酒精灯加热速度慢 ,往往  相似文献   

6.
最新版初中物理第一册P166关于“沸点随气压改变”的演示 ,若能测定某些特定气压下的沸点值 ,定量研究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因此 ,本人在教学中对这个演示实验作了如下改进 :图 11 所需器材烧瓶 ,双孔橡皮塞 ,一孔插入温度计(最大量程在 1 1 0℃左右 ) ,一孔插带有支管的玻璃管 ,酒精灯、火柴、铁架台、石棉网、热水、乳胶管、无液气压计、两用打气筒。仪器装置如图 1所示。2 实验步骤2 1 在烧瓶中注入半瓶 80℃左右的热水 ,用酒精灯给烧瓶加热。2 2 在玻璃管中接入打气筒和气压计 ,当水温达到 90℃时…  相似文献   

7.
初二物理升华与凝华一节,要求教师演示碘升华的实验,教科书上的实验方法是在烧瓶里放少量的碘,并且对烧瓶微微加热,注意观察碘的状态有什么变化。对于此实验,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①实验时要求学生观察碘是否熔化,而离讲台稍远的学生是看不清楚的;②实验时用酒精灯对烧瓶中的碘进行微微加热,“微微加热”实验难以把握,因为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可达到600℃左右,而碘的熔点只有113℃,难免造成碘的熔化,而影响实验效果。针对上述实验不足,经过多年对此实验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两种方案,实验效果明显,教学效果好,现供…  相似文献   

8.
用密封管做碘的升华演示实验甘肃庄浪县朱店中学(744607)吴旭彬取一根约20cm长玻管,一端熔封,从另一端加入一角勺碘片到底部后,再把它熔封,即制成密封碘管。实验时,用试管夹夹住玻管中未盛碘片一端,用酒精灯焰稍稍加热另一端,可看到管内有紫红色碘蒸气...  相似文献   

9.
室温下淀粉遇碘会变蓝 ,这个现象常常用来鉴别碘或淀粉的存在 ,对此我们已经非常熟悉。如果向刚煮沸还未冷却的淀粉溶液中滴加数滴稀的I2 KI溶液 ,却会发现溶液没有变蓝 ,逐渐冷却后蓝色才渐渐出现。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淀粉遇碘会变蓝”与溶液温度有关。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个快速、易做、有趣的小实验。一、仪器及药品5 0mL容量瓶 2个 ,2 5 0mL烧杯 2只 ,带塞子的小试管 2支 ,1 0 0℃温度计 1支 ,酒精灯 ,多用滴管 ;碘、碘化钾、可溶性淀粉。配制溶液A :在 5 0mL容量瓶中配制 2 .5× 1 0 - 4 mol/L的I2 KI溶液。配制…  相似文献   

10.
一、硝化纤维的爆炸实验有不少参考书介绍此实验时,建议采用把硝化棉装于试管中,塞上木塞,然后加热。但是操作时曾有人因木塞塞得过紧而导致试管爆裂,此操作不够安全,所以需要改进。今改用一根长约40厘米、内径约0.5厘米的玻璃管作“炮膛”,用绿豆作“炮弹”,一端用姆指堵住,一端敞口,在装入的一小团硝化棉处用酒精灯加热,由于炮膛深,一端又是敞口,所以“炮弹”可射得很远,而又没有危险。  相似文献   

11.
刘利  薛永红 《物理教师》2005,26(10):58-59
“分子间有间隙”演示实验中,中学教材中采用的是一支长试管倒入等量的酒精和水,然后观察其体积减小来演示说明分子间是有间隙的,这样做的效果较差,不易明显观察到液体总体积变小的现象,难以令学生信服,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利影响,也有一些中学采用1m多长的空心细玻璃管(一端封闭一端开口),通过用滴管往长玻璃管中滴满等量的水和酒精,之后用大拇指按紧开口端,  相似文献   

12.
在自然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实验效果还不够理想,学生理解起来仍然感到不容易懂。针对这些问题,发动自然教师进行研究,改进观察实验设计。以下是我们研究改进的几个例子。 1.第八册《毛细现象》一课,实验二:找一些粗细不同的吸管,将它们的一端浸入水中,看一看有什么现象发生?由于吸管缝隙过大实验效果不明显,做此实验需用毛细管,但许多学校又没有。我们将此实验改为用三根粗细、长短相同的玻璃管,在玻璃管底端放入一小团棉花以防止装入管内的砂子漏出。将砂子分成粗、中、细三种,分别装入三个玻璃管内。把三个玻璃管同时放入水中观察,由于细砂颗粒小,它们之间的缝隙小,水上升得较快,中  相似文献   

13.
陆之和 《物理教师》2003,24(1):26-26
1 .材料 取长约 1 0 0cm ,厚 0 .2cm ,宽分别为 5cm和 8.4cm的透明有机玻璃板各两块、进出水阀门一只、90cm钢直尺一把、长 1 0 0cm内径 0 .4cm的玻璃管一根、5 0 2胶或玻璃胶适量 ,等等 .图 12 .制作  (1 )用酒精灯对玻璃管加热处理 ,制成三只相同的压强计 ,且左管上端约 1 / 6处向外弯折成与两管平面垂直 ,并套上橡皮塞 .(2 )将有机玻璃板用胶水粘接成一端开口 ,另一端封闭的长方体容器 ,在容器底部钻上孔并安上进出水阀门 ,在容器口下方约 1cm侧壁上划一刻度线 ,在距该刻度线下 2 7.2cm、5 4 .4cm和 81 .6cm处开上孔 ,插上套有橡皮塞的…  相似文献   

14.
初二物理教学中,在讲大气压强一节内容时,为了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这一事实,可以通过往钢笔中吸墨水和扣在水中的脸盆从水中难以提起来等一些常见的现象来说明。但是,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做好课本第123页图5—39的实验,让学生相信大气压存在的事实。可是,由于这一实验的成功率较低。为此,我们用下面的实验代替。材料:长约20厘米,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一支,广口瓶和水杯各一个,橡皮塞一个,酒精灯,铁架台和带红颜色的水。操作过程:先将玻璃管插入橡皮塞中,再用橡皮塞塞往盛有约10毫升水的广口瓶并予以密封。然后点燃酒精灯将广口瓶加热至瓶中的水沸腾为止。此时要尽快用食指堵住玻璃管的上端开口,迅速将其倒置于盛红色的水杯中,就可以明显看出红色的水沿着玻璃管上升,状如喷泉。分析其原因是由于广口瓶被加热后,瓶中压强变小,因而红色水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就顺着玻璃管上升。经过做了这个实验,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理解加深,记忆牢固。这样,也使学生对后面讲到的“马德堡半球”的实验,虽然没有亲眼看到,也会确信不疑。 总之,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实验,创造条件完成实验,使学生直观地从实验中学习,理解物理规律。  相似文献   

15.
将一端带有尖嘴,另一端带有弯头的玻璃管,插入一个单孔塞中间,在弯管头上放上少量红磷,在酒精灯上点燃,这样再放入集气瓶中可代替燃烧匙做此实验,能缩短演示时间,并且更加安全。装置如下图安装和使用。  相似文献   

16.
1 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人教版)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一课时[实验1-5]是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演永实验,教材上是取一块绿豆大的金属钠(切去氰化层),用滤纸吸净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微热,待钠熔成球状时,将盛有氯气的集气瓶迅速倒扣在钠的上方,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17.
1 实验目的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 ,分析、比较、综合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 (本实验涉及到了干馏、炭化及木炭、氢气、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知识 ,学生须具有较强的学科内综合能力 ,才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2 实验用品试管 (1 5mm×1 5 0mm)、铁架台 (附铁夹 )、单孔塞(孔内须有一段玻璃管 )、乳胶管、止水夹、酒精灯、火柴、棉花淀粉、氧化铜3 实验方法(1 )在单孔塞的外端玻璃管上套一段乳胶管。(2 )取半药匙干燥的氧化铜粉末和三药匙干燥的淀粉粉末混合均匀 ,小心地放入试管内 ,用手指轻弹试管 ,使药品均匀地平摊在试管底部。(3 )…  相似文献   

18.
一、改进的原因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63页"活动与探究"的实验内容是用水与酒精混合来证明微粒间有空隙,该实验设计是取一端封闭的细玻璃管,用胶头滴管往玻璃管内分别滴加水和酒精并注满,然后用拇指堵住管口来回颠倒数次,观察液面的变化。实际教学中发现该实验存  相似文献   

19.
1 实验现象1 .1 铵盐与红热的铜丝反应分别各取两药匙的粉末状的氯化铵、碳酸铵、碳酸氢铵、硝酸铵固体 ,分别盛放在 1 0 0mL的小烧杯中。取光亮的稍粗的铜丝 2 0cm ,一端绕成螺旋状 ,将螺旋状的铜丝在酒精灯上灼烧 ,待铜丝烧成红热状态 ,离开酒精灯 ,红热的铜丝变为黑色 ,立即将铜丝的螺旋状部分伸入疏松的铵盐粉末中。可见有白烟产生。 2 -3分钟后 ,取出铜丝 ,伸入铵盐粉末中的螺旋状铜丝部分变为光亮的紫红色 ,其它部分为黑色。取两药匙的粉末状的硫酸铵固体 ,盛放在1 0 0mL的小烧杯中。将螺旋状的铜丝在酒精灯上灼烧 ,待铜丝烧…  相似文献   

20.
1 《观察磺升华》实验 ,教材是这样进行的 :如图 1 ,在烧瓶里放少量碘 ,并对烧瓶微微加热 ,注意观察碘状态有什么变化 ,停止加热继续观察烧瓶中碘的状态变化。  图 1       图 2    该实验缺点在于实验结束后 ,烧瓶清洗不方便。现改为如图 2进行实验。器材 :铁架台、酒精灯、小烧杯、石棉网、圆底烧瓶各一个。步骤 :安装好仪器后 ,按课本P 59步骤进行。这样改进后实验现象直观 ,器材容易清洗。2 《动能和弹性势能转化》实验 ,如图 3,让木球从斜槽滚入水平槽 ,在水平槽里竖立一个弹簧片 ,它的下端固定 ,观察木球与弹簧片碰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