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1.激趣式:激发兴趣与严格训练相结合。在训练中我们强调“苦练”二字,但只有家长的严格没有孩子的积极性往往产生“逆反情绪”,你越严我越不按你的要求做,孩子会在过度的限制中,厌恶习惯训练,逃避习惯培养。在这样的心态支配下,要培养良好习惯,难度就会大一些。所以训练中一定要注意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要根据孩子的天性、个性来培养习惯。应该把“苦练”与“趣练”结合起来。如一个孩子睡觉前总是把鞋甩得老远,第二天找不着,家长怎么说也不行。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家长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些脏话开始从孩子嘴巴里冒出来。不少家长往往会作出强烈的"禁止"反应:"你说什么?这么难听的话,怎么说得出口?""再说就不让你看动画片!""再说就打你!"……但结果往往并不见效,有时孩子还会越说越来劲,弄得家长更生气。为什么孩子会说脏话?家长在应对时,会存在误区吗?该如何引导孩子呢?  相似文献   

3.
有人这样比喻:"孩子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  相似文献   

4.
你是不是最怕和孩子一起逛商场,玩具店?他总是纠缠着你买个没完。也许你会想:要是孩子知道大人赚钱不容易,那该多好!更让你头疼的是,你给孩子买的越多,就越会勾起他的购买欲望。"物质小孩"的欲望似乎是个无底洞,怎么也填不满。你面对他的"贪得无厌"束手无策…… 其实,孩子的世界很简单,只要我们正确引导,他们很快就会改掉"贪婪"的习惯。  相似文献   

5.
"唠叨"型。某个道理,孩子明明已经晓得,可家长仍絮絮叨叨说个没完。从心理学上讲,这种絮叨是种重复刺激,会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保护性抑制。你越说,他越不听,甚至还会冲撞你。"迁移"型。把别人身上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坏事,不分青红皂白地"迁移"到自己孩子身上。这与青少年的上进心和好胜心相悖,从而把孩子的感情推向对立面。  相似文献   

6.
"唠叨"型.某个道理,孩子明明已经晓得,可家长仍絮絮叨叨说个没完.从心理学上讲,这种絮叨是种重复刺激,会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保护性抑制.你越说,他越不听,甚至还会冲撞你. "迁移"型.把别人身上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坏事,不分青红皂白地"迁移"到自己孩子身上.这与青少年的上进心和好胜心相悖,从而把孩子的感情推向对立面. "提审"型.刚发现一些苗头性的现象,便大惊小怪地把孩子喊到别处"单独审问",根据主观臆断,把可能性说成现实性.这样孩子会因你言过其实和妄加推测而大为恼火. 1 "揭丑"型.对于确有过错的孩子,有些家长喜欢在吃饭时"训话"或当着同学、亲友的面数落.这样做会挫伤孩子希望保密、谅解和宽恕的心情,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而走向反面.  相似文献   

7.
唠叨型。从心理学上讲,"唠叨"是种反复刺激,会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保护抑制,你越说,他越听不进。某个道理,孩子明明清楚,可父母却絮叨没完没了,无形之中把孩子看"低"了,促成了他们的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8.
邢淑芬  孙琳 《人民教育》2012,(Z2):68-69
"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这或许是日常生活中,当儿童取得成就时,教师和父母最常用的夸赞语了。他们认为这样的表扬会更好地激励孩子取得更大的成绩。但事实是这样吗?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常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越表扬孩子聪明、了不起,孩子越害怕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为什么他们面对挫折或失败时会更容易选择放弃,而不是像我们期望的那样,付出更大的努力以"水滴石穿"?  相似文献   

9.
<正>许多孩子都是因为有甜点的承诺,才会吃完青菜。其实,保证会得到甜点,可以让孩子养成吃青菜的习惯。奖赏是把惯性行为变成习惯的要素,因为你会渴望它们,而渴望就是使习惯变成"永动机"的必备要素。当然,幸福本身就已经是奖赏,那是我们所追求、向往和一切努力背后的奖赏,然而幸福是一个能带来其他礼物的礼物。一旦你变成更幸福的人,就会发现人生在各方面都有进步,而这个情况发生时,你的渴望也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先生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巴金也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由此可见,培养好习惯的重要性.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培养了孩子下面五种数学好习惯. 一、培养孩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课堂是孩子学习的主阵地,要让教学有效,就必须规范孩子的倾听习惯.首先要学会听老师讲,在低段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孩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我们常用这样一句话提醒孩子:"请听我说."孩子会回答:"我听你说."让孩子听了会复述,会把每天听到的内容讲给同学和家长听.另外,要学会听同学讲,当孩子回答问题时会用"请关注我的发言"这句话来提醒孩子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就会把目光投向发言者,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如果有孩子没听清楚,课后还可以当小记者去采访发言的同学.老师在教学中多关注多提醒多总结,并用评选"神耳朵"的方法,促使孩子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11.
拷问听话     
我们都习惯于生活在一种要求听话和赞赏听话的文化氛围之中。谁敢不听话,谁就会挨整,大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此。因此,听话也成了中国的一和种教育惯例。  上级领导要校长听话,校长要老师听话,老师要学生听话,家长要孩子听话。几乎每个学生都听他们的老师或家长说过类似"我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准没错","只要你乖乖照我的话做,就一定能如何如何"的话,"听话"似乎成了每个孩子、每一个学生的行为准则。  在这种要求听话的氛围中,我们训练出了大量的没有个性、没有节操、没有生命力的顺民!照此下去,我们培育出的一代人,将是最…  相似文献   

12.
太把自己当回事的家长,正襟危坐,神圣不可侵犯,越是这样,孩子越不买你的账. 我们班有位孩子家长是大学校长,他常常摆出一副校长的架势、一派校长的口吻,批评自己的孩子. 尽管家长的话很有水平,极富哲理,孩子还是打心眼里和他对立,父子关系非常紧张.有一次,爷俩又因为一点小事吵得天翻地覆.无奈之中,家长打电话向我诉苦:"我身为大学校长,对自己的孩子却无能为力,感觉很失败." 我说:"忘掉你的校长身份吧.为什么事事和孩子较真呢?你的成就、经验是明摆着的,你越是在孩子面前示弱、谦虚,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就会越高大,越容易赢得他的尊重." 家长有点醒悟:"是呀,有时我和孩子一起讨论学习问题,他明明听懂了,还要‘鸡蛋里挑骨头’,想方设法地驳倒我,一言不合就吵起来."  相似文献   

13.
正喂养习惯和牙齿健康,看似不搭界的两件事,其实密切相关。可能在不知不觉间,因为你的喂养习惯,导致孩子的牙齿出现龋齿或排列问题!喂养习惯不当,殃及牙齿让孩子躺着喝奶用奶瓶喂养时,不要让孩子躺着喝奶,而应该让孩子半躺着。因为躺着喝奶时,奶瓶会压着孩子的上唇,孩子要用力吸奶,就会用下颌使劲去够,长期用这个姿势喝奶,孩子的下牙就会因为过于用力而往前伸,会长成"地包天",影响面容美观。  相似文献   

14.
张媛 《今日教育》2006,(3):32-33
当你俯下身去面对孩子的时候,你会感到与孩子的距离近了。“倾听”,是孩子们一个重要的学习习惯,是取得外界讯息的关键,是学习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极有可能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早期教育家的实验证明,胎儿从成形起就有了听觉。这说明在孩子学说话之前对他进行听觉训练足十分有效的。那么,在这一时期,孩子学习就象吸水海绵,只要配合敏感期预备完善的环境,引导孩子去探索,启动孩子的感觉,学习也就一步步向前迈进了。  相似文献   

15.
没有强迫的训练,这是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浮现在脑海里的话。也许有些妈妈会问:“可能吗?”所谓没有强迫的训练。简单来说,就是让孩子没有被训练的感觉。自然而然地养成一种习惯。  相似文献   

16.
孩子总把习惯了的行为,看成是自然而然应该做的事情,把不习惯的行为,看做是违背生活愿望的事情而竭力拒绝,如果能让孩子养成好习惯,那该多好,不需再经常为孩子不听话而烦恼,不需再经常与孩子发生冲突,孩子会很快乐,更重要的是好习惯会让孩子终身受益。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人的一生所有的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是在6岁以前培养起来的。那么,在6岁之前应培养哪些好习惯呢?1.总是把东西放回原处想让孩子养成这个好习惯,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看到你一直把东西放回原处,让他总能在原处找到了他想找的东西。整洁有序的生活训练也是对孩子…  相似文献   

17.
苏联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先生说过:“孩子的阅读开始的越早,阅读时过程越复杂,阅读时对智力发展就越有益。”高尔基也曾说过:“要热爱书,它会使你的生活轻松、它会友爱地来帮助你了解纷繁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时间;它会教导你尊重别人和你自己;它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智慧和心灵。”所以,要趁早趁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并且养成他们的闯读习惯。  相似文献   

18.
在孩子小学六年学习中,中年级学习常被家长们忽略。大家都知道,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但需要时间,还要反复训练,有些枯燥。学生年龄越大,习惯的养成越困难。  相似文献   

19.
在孩子小学六年学习中,中年级学习常被家长们忽略。大家都知道,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但需要时间,还要反复训练,有些枯燥。学生年龄越大,习惯的养成越困难。  相似文献   

20.
正当孩子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思想后,常常会对父母的话充耳不闻,结果双方总是以"大呼小叫,暴风骤雨,两败俱伤"而告终。后来,在幼儿园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一些育儿书籍,对孩子的了解也更多了,这才渐渐意识到,其实,他们并不是故意想惹父母生气,只是不能和父母有一样的紧迫感而已。他们在按照小孩子自己的时间表生活,而父母则是按照成年人的时间表生活和做事。难怪经常会出现"你越责备,孩子对你的话越不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