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蔡松年是金代著名词人,其词开一代之风气。在他仕金期间平步青云,一路升至宰府,但蔡松年自幼性情疏懒,不耐世俗,加之后来家国之变和人生际遇,让他在精神上始终追求自由独立。他把自己的追求附在词作之中,不管是追忆往昔盛游,还是吟咏山水美景,或是追慕陶公魏晋名士等的描写都是为了表达求田问舍、隐逸山林的愿望。  相似文献   

2.
沈约(441-513),字休文,仕历宋、齐、梁三朝,是南朝颇有影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被称为“一代辞宗”。沈约的一生都贯彻着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同时,家世传统、时代风气以及个人的人生经历又使得他兼怀道家、道教、佛教思想,儒、道、佛兼容并蓄,构成了沈约独特而复杂的心灵世界。儒学经由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大盛之后,到了魏晋逐渐走向衰微,降及南朝,  相似文献   

3.
木斋 《天中学刊》2004,19(1):67-74
陶渊明及其作品是其生活时代的“自然本体”。即渊明以他的人生思想、行为、作品呈现了作为生命的本真的状态,呈现了晋宋之际陶渊明的自然状态,其仕隐情结、雅俗统一等对立同一体构成了他与前代隐士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4.
木斋 《天中学刊》2004,19(3):69-77
陶渊明及其作品是其生活时代的“自然本体”,即渊明以他的人生思想、行为、作品呈现了作为生命的本真的状态,呈现了晋宋之际陶渊明的自然状态,其仕隐情结、雅俗统一等对立同一体构成了他与前代隐士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5.
抗战为郭沫若提供了一个弄潮的机遇。时代与个人的双向选择,使他成为抗战文化统一战线上的领军人物,他得以叱咤风云,尽展才华。抗战改变了郭沫若的文化身份,转换了他人生行旅的轨迹。由士而仕,郭沫若走上亦文亦政的道路,并且终其一生。这也是许多他那一代知识分子做出的文化选择,其中的是非曲折,应该包涵在时代的悲剧性因素中。  相似文献   

6.
处于魏晋动荡时代的阮籍在政治、思想和生活上都是矛盾的,内心很痛苦,他以仕为隐,儒内玄外,弯而不屈,放诞全真,其人格具有悲剧性。他追求宁静却浑身焦灼,力图圆通却处处分裂,而焦灼、分裂的挣扎,开拓了中国知识分子自在而又自为的一方心灵秘土,标志着一种自觉的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7.
处于魏晋动荡时代的阮籍在政治、思想和生活上都是矛盾的,内心很痛苦,他以仕为隐,儒内玄外,弯而不屈,放诞全真,其人格具有悲剧性.他追求宁静却浑身焦灼,力图圆通却处处分裂,而焦灼、分裂的挣扎,开拓了中国知识分子自在而又自为的一方心灵秘土,标志着一种自觉的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8.
李贽的思想中存在着极浓的魏晋情结。他的多种著作对魏晋人物故事多加记载品评,魏晋名士饮酒放诞,风流自赏、任性畅情、狂傲不羁的种种行为,深得李贽赞赏,并引为同调。晚明“狂士”李贽与魏晋狂人的心灵默契,千古为友,实乃基于他们共同的反叛封建礼教,追求人性自由的社会人生理想;这也是李贽魏晋情结的内涵及其意义之所在。当然,相比魏晋名士,李贽的社会人生追求更加高远明确,对专制社会的抗争和人生理想的追求也更加自觉和勇敢,因此他伟大。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酒不仅是魏晋酒士的精神“麻醉剂”,更是寄寓士人历史悲剧的现实载体,酒与他们的结合是悲剧的、矛盾人生的表现;魏晋酒士由此开辟另一种生命道路“中间路线”:徘徊在现实和虚幻之间,而这正揭示了魏晋酒士积极病态的人生画卷。  相似文献   

10.
北宋著名词人晏几道出生世家,生平坎坷。老庄思想和魏晋风骨成为他文化心理的主要因素,佛禅思想亦有体现。同时,他认为词源于乐府,应该遣情抒怀,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词的创作上,他追求雅致,并表现出一种平等、真诚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1.
论孟浩然隐逸思想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浩然隐逸思想的成因极为复杂,主要是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宗教的影响,包括儒教的"无道则隐"、佛教的超脱尘世苦、道教的逍遥人生的影响;二是历史上消极遁世者的影响;三是地理环境的影响。此外,孟浩然游访寺庙、道观的活动对他隐逸思想的形成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儒、道思想对中国思想化的渗透既深刻又悠远,因此历代士无不受其影响。孟浩然受儒、道思想影响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原因。孟浩然所受儒、道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诗歌作品中所用的儒、道典故,所表现出来的儒、道思想观念以及他的人生追求和心性情趣上。就儒道两家思想对孟浩然思想的影响力而言,儒家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道家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东晋名士王羲之既有“逸民之怀”,又有经世情结。其仕隐生活及心态表明:其时仕隐都是个人自愿的选择,都考虑到家族命运;仕隐生活的实际区别表现为有无政务需处理;寄意山林与身处庙堂可以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14.
潘岳是西晋时期极有争议的文人,他所著《闲居赋》,元好问评其"千古高情",可"拜路尘"积极入仕的潘岳和赋中的隐者形象大相径庭。仕宦、归隐始终困惑着中国古代文人,将潘岳与成功的仕人、著名的隐者相比较,不难发现潘岳将人生的天平倾向仕宦之路,《闲居赋》并非高情之作。  相似文献   

15.
东晋孙绰批评西晋山涛“吏非吏,隐非隐”。究其因:山涛两度隐居,一为养名,一为避祸,总在伺机出仕;晚年屡求引退也只为“功成身退”;出仕期间,既有吏能又为官清廉,但每每中立于朝,与时俯仰,为人处世过于圆滑,且“身入局中,未尝心存事外”。山涛可谓深受老子思想影响,在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上始终未臻至超尘脱俗、应物无累的境界,表现得颇有机心。而孙绰深受庄学影响,追求“萧条高寄,不与时务经怀”,他对山涛的批评实际上反映了玄风盛行时庄学影响下的士人与玄风初起时老学影响下士人仕隐观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东晋宰辅谢安以其卓越超群的政治才能和独特多姿的性格魅力,成为中国历代文士津津乐道的人物。唐代士人肯定谢安的隐逸,赞赏其弃隐入仕的行为,钦慕其东山携妓的风采。唐代士人对谢安的推崇,既受传统隐逸文化诸因素的影响,亦与唐代的社会生活、时代精神有关。了解唐代士人推崇谢安的原因,有助于我们认识唐代士人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和苏轼,一个是东晋的隐逸诗人,一个是宋朝文官政权下士大夫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归隐情结,而在面对仕与隐的人生命题时,他们做出了不同选择。陶渊明历尽仕途坎坷,经过一番心灵挣扎,最终隐居田园,"归隐"之于他,是回归自然,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是一经决定绝不动摇的人生信念。苏轼始终徘徊在仕与隐之间,内心矛盾,最终没有迈出归隐的那一步,"归隐"之于他,是无奈,是向往,是对现实的逃避,却不是生命价值的终极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盛唐诗人大多具有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开阔明朗的胸襟气魄,还有雄视古今的高度自信。孟浩然作为盛唐诗坛的重要成员,其诗歌自然会表现出这一共性,但其个性似乎更为鲜明。盛唐气象的光辉在孟浩然诗中以独特的方式获得表现,在错综复杂的成因中,其作为一名隐士的特殊生活方式对这一独特"气象"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孟浩然集中所涉及交游人物约200人左右。对其中部分以行第,职官代人名的交游人物进行了重点考察,弄清楚了他们的大致生平概况,以及其与孟浩然的交往史等,有助于对孟浩然其人其作的研究与认识。  相似文献   

20.
孟浩然是李白最尊崇的盛唐诗人之一。孟浩然与李白二人一生交往四次,其地分别为维扬、长安、襄阳、江夏。李白集中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写于开元二十五年,二人最后的一次交往期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