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教学目的;学会运用折、剪、组装的方法制作立体玩具,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灵巧的双手.课文分析:风车是立体纸工,是学生熟悉和喜爱的纸玩具,但大部分学生玩的风车多是现成的.在教师辅导下,自己制作风车,既学到了知识技能,又能玩自己亲手做成的风车,这一课对学生无疑是很有吸引力的.风车是靠风力来转动的.古代的人们利用这种原理,制造出很大的木质风车,它可以帮助人们车水,磨面粉,碾谷子,发电等等.教.师可先简要介绍一下风车的用途和历史,然后再指导学生制作纸风车.课文中具体介绍了纸风车的制作步骤,并印有彩纸,学生按要求剪下,再准备好小竹棍、细铁丝、胶水(或浆糊)便可进行制作  相似文献   

2.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儿童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他们的创造能力才能得以发挥。教师要想方设法点燃儿童心中探求新知的思想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如教“纸风车”一课,纸风车,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利用风力转动的简单玩具。大多数学生玩过纸风车,但是自己动手制作纸风车,想出各种方法使纸风车转动起来,部分儿童却没有认真思考过。在教这课时,我引导学生将纸风车做好,学生看到自己动手制作的作品,非常高兴、自豪,兴趣浓厚,我因势利导,把更多的实践机会让给学生,…  相似文献   

3.
《燕子》是一篇难得的给学生以大自然美的陶冶的好教材。我是这样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认识大自然的美的。一、观赏画面,感知美。《燕子》的彩色插图,美得醉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引导学生仔细观赏,能唤起他们感情的记忆,从而感知美。一开讲我就揭示放大的彩色挂图,让学生仔细观赏,画中有哪些景物?它们的色  相似文献   

4.
物理通报杂志社主编的九年级物理教材(2002年6月第4版)《轮机和喷气发动机》一节中有一个“小制作”:把易拉罐剪开,做成一个热风车,上边用铁丝悬挂起来,下边放一只点燃的蜡烛,风车就会转动起来,请你用能的转化来解释这个实验,这和热机有类似之处吗?人民教育出版社主编的九年级物理教材(2006年lO月第3版)《密度与社会生活》一节的“想想做做”中有一个题目:做一个纸风车,如果把风车放在点燃的酒精灯附近,风车能转动起来.  相似文献   

5.
低年级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单一的、片面的,有些是零零碎碎的。因此,在授课时,对学生充分展示认识过程的完整性,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是非常必要的。 如在新教材第四册《纸风车》一课,要通过风车使学生认识:“风有力量”的结论。教师从问题“怎样使纸风车转起来”入手,学生会想出“用嘴吹”等一系列办法来,通过实验这些方法的确能使纸风车转起来。若仅从这些实验的现象就直接得出“风有力量”的  相似文献   

6.
小学二年级自然教材中有关用第二种方法制作纸风车的介绍(教材P16下图),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掌握制作要领,做的风车不是转得太慢,就是不转,笔者经过多次计算和实验,得到了一些使纸风车易转的制作要领。1.选纸要厚,最好用纸板,这样做的纸风车转起来不容易变形。2.选择的  相似文献   

7.
小语教学中的美育是针对儿童思维特点及语文学科特点在教学中进行的审美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蕴含在教材之中。作者寓课文中客观事物的美,能唤起学生美的情趣,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那么,如何在挖掘教材中美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呢?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感知美、创造美。一、创设图画情境,引导学生感知课文的意境美图画的直观、形象的鲜明,能给人以美感和愉悦,尤其能再现作品的深邃意境,使学生感知课文的意境美。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相似文献   

8.
“纸风车”是一节民间工艺制作课,根据劳动课教学大 纲精神,通过这课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民间折叠工艺的简单知识,学到折叠的劳动技能,还要激发学生对工艺劳动的兴趣和创造思维,培养以心灵手巧为荣的劳动观念。怎样教好这节课,达到大纲所提出的要求呢?我认为劳动课教学必须抓住“综合教育”的特点,突出“五性”。 一、从大纲的要求入手,有机渗透思想教育,突出“教育性”。 劳动课最大的特点,具有综合教育性,除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发展学生的劳动技能外,还具有向学生进行  相似文献   

9.
上好劳动课,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课程计划的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在劳动课中实施素质教育呢?几年来,我做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直接引导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所以我在劳动课教学中,努力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例如,我在教第三册教材《剪贴小动物》一课时,出示了一幅大竹林画面,并放出了可爱的大熊猫的投影,把学生的兴趣引向大自然,让学生欣赏竹林景色,说出大熊猫生活的环境是什么,接着我对学生…  相似文献   

10.
一、命题要有助于积累知识的运用。中、高年级小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和生活知识,我在命题时尽量引导他们加以调用。 如为了训练学生言之有序,我要求学生按先总述后分述的方法写《课间十分钟》、《美丽的校园》,按方位顺序写《我们的教室》,经过多次训练,学生逐渐养成自觉运用所学知识的良好习惯,并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再如劳动课上学了洗衣服、做米饭、缝制小手帕等,学生们在家中勇于实践,我就请他们把这方面的情况写一写,题目是《我学会了……》。学  相似文献   

11.
劳动课教学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实践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因此 ,在教学中应做到思想教育、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兴趣教育、创新教育并举。1 劳动课教学 ,前提在于思想教育现在的小学生在家是“小皇帝” ,劳动观念很差。我在劳动课教学中非常注重这个问题 ,做到紧扣大纲要求 ,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 ,有机地以救灾生进行思想品德、意志品质、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麦秸图案”是一种手工艺品 ,在我国民间有悠久的制作传统。教学前 ,我结合教学内容围绕劳动创造美这个主题介绍了十几种麦秸制品及其特色 ,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 ,劳动…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标准》提出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浙江版教材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三篇课文 (《这是我小学的老师》、《我要一本书》、《燕子过海》)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 ,文章中生动隽永的语言、令人遐想的画面意境、丰满高大的艺术形象给学生一次次心灵的撞击。因此 ,我觉得以此为切入口 ,引导学生在欣赏、推敲、美读中去感知美、理解美、体验美 ,不失为教学本单元三篇课文的好方法。  一、欣赏画面 感知形象美本单元三篇课文图文…  相似文献   

13.
诗是美的载体。读诗、写诗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美、享受美、创造美的言语生成和心灵成长过程。在童诗欣赏课中,要引导学生赏读,让他们感知童诗的音乐美;要引导学生揣摩,让他们品味童诗的内容美;要引导学生体悟,让他们领悟童诗的心灵美。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而且能放飞他们的童心,理解感悟丰富多彩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一、向生活实践开放。 源于生活的实际问题,学生会倍感亲切,学起来也特别来劲。劳动课教学更需要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导他们去思考,去发现,让学生感受到劳动课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劳动。这样,授课时,同学们就不会感到陌生。如《叠被子》一课,它属于自我服务劳动,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事,若是照本宣科的讲,学生定会感到屡见不鲜、索然无味。于是我在课堂上进行了这样的处理:事先让学生  相似文献   

15.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是一篇传统的经典名篇。文章辞藻华丽、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显现着小兴安岭的魅力和流露出对祖国的热爱。在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在读中感知美,在读中感悟美,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起他们对小兴安岭美的向往。  相似文献   

16.
一、在剖析外貌描写中感知美语文课本中写人文章大都以颂扬人物为目的,因而,其外貌描写均是为表现他们的美服务的。在这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抓住外貌描写进行细致的分析,深入理解人物外貌的特征,感知人物的美。如阅读《我的心事》时,可通过对“小弟弟”外貌剖析,认识其外貌的“朴实美”;阅读《杏儿熟了》时,可启发学生通过对“奶奶”外貌的描述,体会她的“慈祥美”。这样,久而久之,就会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二、在探究行为描写中理解美人物的行为美是其内在美的表现,因此写人的文章,大都通过具体事例中人物的动作反映人物。在…  相似文献   

17.
《小风车》选自浙江省教材,其教学内容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图示小风车的制作方法:二是通过图示引导学生研究风车转动与哪些因素有关。最近,听两位教师同上这一课,他们教法各异,效果也大不一样。 教法一:  相似文献   

18.
小学劳动课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的重要课程,也是落实教育方针由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不可缺少的基本途径。笔者在劳动课的教学过程中,把德育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运用“读、做、议”的方法,优化了教学环节,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读,感知教材在劳动课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认真地阅读教材,从明理到学知。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体会出劳功是人类创造生活、美化生活的必要条件,从而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劳动课的兴趣。在教四年级《饮料罐花篮》一课时,我采用让学生先读课文的方法,让学生对花篮的形状、结构特点,所需材料和工具,以及制  相似文献   

19.
我曾围绕“玩风车”的游戏分三个步骤进行综合性的教学活动。风车取材方便,制作简易,组织幼儿自己来制作风车不仅可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也能启发他们玩风车的兴趣。我首先让大组幼儿人人动手自制一个风车,小组幼儿年龄小,制作有困难,他们可以看哥哥姐姐做,在一旁递递拿拿材料,帮个忙,然后由老师把制作的风车送给小组的小朋友,也是每人一个,这样幼儿玩起来兴趣就高了。  相似文献   

20.
黄延琴 《儿童音乐》2011,(12):58-59
正《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对所学音乐有所感知、有所领悟,使其真正理解音乐的内涵与情感,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促其主动体验、表现音乐作品的丰富情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设计《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时,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反复推敲、研究,力求使每一教学环节都富有新意、具有美感,我的教学设计受到了学生的喜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