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音乐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些音乐技能,学会演唱几首歌曲,还要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即通过音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那么,如何在音乐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笔者在教唱苏少版《音乐》二上歌曲《大马告诉我》  相似文献   

2.
"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音乐最主要的审美特征是情感表现。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我认为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体现在"美感教育"和"情感教育"。下面就本人在上《小猫钓鱼》一课中的点滴体会,来谈谈音乐教学中的"以乐牵动心,让美融于情"。  相似文献   

3.
<正>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小学尤其是低年级的音乐课,是以音乐表现和音乐创造为舞台,以"情"和"境"交融为手段,让学生置身于音乐情境中。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美,从而达到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升华的目的。以《大鹿》这一教案为例,我设置了以下形式的教学流程:设置情境—感受情境—表现情境—拓展情境。一、设置情境,引导情感投入1.音乐教室的情境创设  相似文献   

4.
音乐教学不仅要通过欣赏、唱歌、律动等来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教材、教学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使他们在情感上受到熏陶、思想上受到教诲、心灵上受到启迪。那么,如何通过音乐教学,让学生接受音乐,提高审美能力呢?  相似文献   

5.
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的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往往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它包括课堂教学的顶层设计(整体架构)与教学引导策略(教学实施路径)。我在面向高中生的"赏析江苏民歌《茉莉花》"一课的教学设计中,从《茉莉花》的音乐文化之美、音乐形态之美、音乐情韵之美、音乐足迹之美等四个方面去架构课堂,依据由表及里、由点及面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通过关注、体验、比较、探究等课堂活动去认识《茉莉花》的艺术、文化价值,获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相似文献   

7.
巢建芬 《考试周刊》2011,(62):223-224
音乐欣赏是中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欣赏让学生感受音乐情绪、情感的变化,领会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和速度、力度等音乐表现手段与音乐情感的关系,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享受音乐。  相似文献   

8.
音乐,是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艺术语言。它以其独特的魅力令人陶醉,更以其擅长表达情感的特点给人以精神美的享受。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追求和创造美的情境,不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使学生在形象、活泼的音乐氛围中去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9.
音乐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以声音来表达内心情感的。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指出:“音乐是情感生活的摹写。”“情感、生命、运动和情绪,组成了音乐的意义。”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学家贝内特·雷默认为:音乐是人类内在情感的外在符号表现,因此音乐教育的本质就是情感教育。我国《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指出“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音乐鉴赏中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能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音乐美。如何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获得音乐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0.
用"生活教育"理念指导音乐教学,可使生活元素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教师可引导学生聆听各种声音,感受声音的韵律美;在课堂中模仿生活中的声音,体会声音的节奏美;通过创造最美和声,引导学生在音乐课堂中表现最和谐的声音,逐步提高音乐鉴赏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用美的声音陶冶性情。  相似文献   

11.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感受、鉴别、判断、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因此,音乐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体验音乐、感受音乐,从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既需要学生的自主体验,又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教学手段的辅助.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把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想象联系起来,在音乐学习中享受音乐美.  相似文献   

12.
郭开清 《教育导刊》2001,(19):47-48
音乐教学中如何营造良好的音乐教学情境,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尝试,取得了显的效果。一、引导师生情感共鸣。教学中选取中外优秀作品及最优秀的音乐音响,启发学生充分感受体验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情感,体会音乐美。比如让学生对比欣赏用二胡与乐队和弦乐四重奏演奏的《二泉映月》,学生聆听、分析、对比后感到虽然在演奏乐器、音色、音乐风格上两首作品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了瞎子阿炳对旧社会情感的流露。作品富有情绪、速度、力度、变奏等手段无不是在表达这种情感。乐曲以凄苦哀怨的音调,叙述了作一生颠沛流离的痛苦遭遇。  相似文献   

13.
声韵""情韵""意韵"是音乐的根本质素。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追求音乐的"音韵之美""情韵之美""意韵之美"。只有让音乐课堂流溢出"三美",才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4.
正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坚持从情感入手、通过优化师生双边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条件,留给自由的空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使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激发情感。并在自己的体验中尝试创造,努力营造一个更具有吸引力的音乐课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张宝琴 《小学生》2013,(10):74-74
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孩子们喜欢音乐""上了还想上"。音乐老师的教学艺术、教学魅力如何在音乐课堂上得到展示,如何达到提高国民音乐素质主阵地的目标。这就需要我们音乐教师科学引导学生喜欢音乐,尤其是喜欢音乐课,娴熟驾驭学生思想感情,使学生在无限欢乐中探索音乐天地的奥秘,在音乐美的艺术氛围中感悟人生,在师生互动的交融中完成音乐课堂教学任务,让学生以迫切的心情期待着下一次音乐课的到来。《热爱地球妈妈》被安排在第八单元  相似文献   

16.
李翠琴 《学周刊C版》2014,(9):192-192
很多高中音乐作品是艺术与情感的结合体,包含着作曲者丰富的经历、情感和联想。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深刻体验到音乐的魅力所在呢?我认为首先应该是音乐教师在教学上敢于创新,大胆探索和努力,争取通过新颖的、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我尝试把音乐和舞蹈教学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舞蹈的律动中感受音乐,在音乐中体验舞蹈的美。  相似文献   

17.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应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中。通过音乐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由此,音乐课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逐步形成以培养学生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堂,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18.
很多高中音乐作品是艺术与情感的结合体,包含着作曲者丰富的经历、情感和联想。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深刻体验到音乐的魅力所在呢?我认为首先应该是音乐教师在教学上敢于创新,大胆探索和努力,争取通过新颖的、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我尝试把音乐和舞蹈教学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舞蹈的律动中感受音乐,在音乐中体验舞蹈的美。  相似文献   

19.
音乐作为艺术,最具情感性,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品味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审美教育要体现在音乐教学的活动中,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来感染学生,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蕴含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一定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各要素、各种表现手段做出整体性的反应,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会、表现音乐的丰富内涵,鉴赏音乐。使学生不仅现在受益,而且终生受益。  相似文献   

20.
音乐以它独特的功能——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形态美,演唱的情感美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影响人的行为。因此从小培养孩子喜欢音乐,学会欣赏音乐和表现音乐是非常重要的。上好唱游课是引导孩子步入音乐殿堂的有效途径。在唱游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游戏竞赛法、律动歌舞法、情景展现法、即兴创作法、横向联系法等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并从音高、节奏、力度、音色、曲式五个方面来培养孩子的音乐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