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山东省枣庄市东江小邾国贵族墓地三号墓出土的四件青铜簠,形制相同,且铭文均有"邾公子害",铭文大意可理解为,小邾国公子害,为自己作实用器簠,祈盼能够长寿无疆,子孙后裔永续珍视。器主"邾公子害"即文献记载的小邾国第四代国君郳犁来,"犁来"为其名,"害"为其字。邾公子害簠器主身份的确定,对枣庄小邾国贵族墓地墓主身份的推断,以及小邾国春秋前期世系的断定等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1933年安徽省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的楚大鼎,有铭文共十六字。其中前足膝部和左腹外壁下部有相同铭文"安邦"二字。关于此二字的释读,学界存在分歧,结合所见到的铭文拓片对其进行补充释读。  相似文献   

3.
安徽江淮地区发现的周代聚落遗址多为小型墩台型遗址.它特殊的聚落布局造就了其独特的遗址形态.文章主要以霍邱堰台遗址和六安堰墩遗址为例概括分析了安徽江淮一带的聚落遗址形态和文化特征以及遗址中墓葬墓主埋葬的头向问题.  相似文献   

4.
《文物世界》2016年第1期刊登的《厦门明代"大总戎"苏滨泉墓及出土文物研究》一文对苏滨泉的墓志铭文的抄录尚存误识、误断之处;对铭文出现的"同邑高浦"挥霍"徃"等词语或用字现象缺释、误释,对靳文以上缺失,试作纠正、补充,并重新识读苏滨泉墓志铭文,且对其纪年特点略作说明,认为墓主及立碑者是不承认清代统治的明末清初人.  相似文献   

5.
安徽江淮地区发现的周代聚落遗址多为小型墩台型遗址。它特殊的聚落布局造就了其独特的遗址形态。文章主要以霍邱堰台遗址和六安堰墩遗址为例概括分析了安徽江淮一带的聚落遗址形态和文化特征以及遗址中墓葬墓主埋葬的头向问题。  相似文献   

6.
敦煌研究院藏拉萨下密院铜釜(即僧斋锅)内外皆阳刻藏文铭文,对研究西藏热振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新释读铜釜铭文,判定铭文所涉及的"热振呼图克图"身份及铜釜铸造年代,校正文献中有关"三世热振呼图克图"生平事迹的若干误载,并对前贤研究中的若干疑论加以考订和补述.  相似文献   

7.
搜集并梳理了几十年来各家对曾姬无卹壶铭文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按照铭文顺序排列,为研究者提供更方便的资料索引。曾姬无卹壶于上世纪30年代出土于安徽寿县朱家集楚王墓中,共两件,两壶壁均铸铭文五行,《集成》著录为9710、9711号。两壶自出土以来,因铭文的史料价值而备受学者的关注,对这件铜器及其铭文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尤其是近二十年来对其铭文的考释取得了重要突破,为解读这件铜器提供了更准确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搜集并梳理了几十年来各家对曾姬无卸壶铭文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按照铭文顺序排列,为研究者提供更方便的资料索引。曾姬无卸壶于上世纪30年代出土于安徽寿县朱家集楚王墓中.共两件,两壶壁均铸铭文五行,《集成》著录为9710、9711号。两壶自出土以来,因铭文的史料价值而备受学者的关注,对这件铜器及其铭文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尤其是近二十年来对其铭文的考释取得了重要突破,为解读这件铜器提供了更准确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1988年5月10日,现代著名作家,小说《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因心脏病猝发,在家中病逝,走完了他86年的生命历程。临终前,他对家人讲:"我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好说的,但铭文还是要写得公正一点。"说完,他拿出自己亲手为墓碑正面撰写的铭文,又交代了墓碑背面和墓旁铭文的内容,之后便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相似文献   

10.
从宗教审美视阈来认知六安双墩汉墓木俑造型风格特征,通过汉墓建设的宗教内容、墓葬形制、木俑题材承载的宗教思维、审美品格、宗教艺术的发展形态等来阐释造型艺术审美的嬗变轨迹,进一步寻找研究汉代造型艺术思想的有效途径,探究其艺术的宗教精神。  相似文献   

11.
《西安市长安区西北政法学院西汉张汤墓发掘简报》和《赤仄五铢钱的新验证——从西汉御史大夫张汤墓考古发掘谈起》两篇文章公布资料和论证有一些自相矛盾之处,如墓葬方向、甬道的概念、年代论证、论据与结论无因果关系等。该墓出土的五铢钱应是武帝时期的三官五铢,而不是所谓的郡国五铢和赤仄五铢钱,这就从时代上排除了该墓主为武帝时期的御史张汤的可能性。再从墓葬年代、墓葬出土铜印章等探讨该墓主不是武帝时期的御史张汤,两者只是同名同姓而已。文末探讨了赤仄五铢钱的相关问题,如其铸造年代、御史大夫张汤是否参与赤仄五铢的铸造,是否为专用钱以及所谓的新标准问题等。  相似文献   

12.
从墓葬的形制与结构判断,西高穴大墓应该是一座东汉晚期的高等级贵族墓;由出土的圭可以确定其是一座东汉晚期的某一个王的墓;由出土的具有“魏武王常所用”铭文的石质器物,可以进一步确定西高穴大墓的墓主人是东汉晚期被封为魏王、死后曾被谥称为魏武王的曹操.因此,考古学界对于西高穴大墓即曹操高陵的判断正确,定性准确.以两宋为界,北宋以前,曹操高陵的所在,文献中一直有明确的记载,不存在疑问,更没有所谓疑冢之说.自南宋始,曹操“七十二疑冢”说产生并流布开来.究其原因,这主要与曹操高陵的西晋被盗以及后来北宋的修复有关.曹操墓在西晋被盗后,墓葬暴露,其所在成为尽人皆知的事实.北宋对曹操墓的修葺与保护,使曹操高陵因被盗而形成的识别标识湮灭;加之地表植被的恢复,原本“不封不树”的曹操墓与周边环境统一,外表已难辨识;北宋末年金人南侵,北宋灭亡,守冢户逃离,曹操墓就渐渐成为人们不知所在的疑问.  相似文献   

13.
本简述了冬寿墓的墓葬时期、地点及墓主人物、墓室结构。重点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冬寿墓墓室壁画的内容和形式、壁画中人物服饰、发髫、绘画理论等都是汉代化的继承和发展。可以确定冬寿不是高句丽人,冬寿墓壁画也不是高句丽人所绘。  相似文献   

14.
关于西汉陵县制度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陵县作为西汉特殊地方行政组织,对西汉的政治、经济、文化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相关问题值得深入研究。西汉陵县的设置究其根本原因是为了“强本弱末”,削弱地方,巩固中央;同时也是统治者推崇皇权,使陵民“事死如事生”观念的反映。西汉一朝从高、惠到文、景,再到武、昭、宣计7帝都设置了陵县,并多次徙民充实人口。西汉陵县不同于一般郡县,虽地处三辅之地,但直属于太常管理,陵县令的禄秩也高于一般县令,与郡守相当。而陵民负担则与一般郡县相同。尽管陵县有巩固中央集权、开发关中、繁荣京师的作用,但其后期表现出不利于治安管理、田地资源紧张及生态环境破坏等种种弊端和社会问题,致使元帝终废置陵县,诸陵邑也分属三辅。  相似文献   

15.
1993年出土于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的《神乌赋》,是西汉最早的一篇民间寓言故事俗赋,寓意极其丰富,不仅具有影射现实的社会意义,还具有鲜明的伦理思想倾向:一是以乌意象蕴涵伦理教义的"孝";二是体现着重教化的伦理思想;三是体现的"三纲五常"思想。这一创作倾向不仅是独尊儒术之社会大环境的产物,还在于《神乌赋》出土的墓主人所生活的东海郡的特殊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6.
汉代以"孝"治天下,公开提倡以"孝"为本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当时的墓葬形制,由中原地区的竖穴土坑墓向横穴式室墓的转变,我们可以看出"孝"的重要理念在其中的作用。西汉武帝在贵州设置郡县以后,大量汉族官吏、军伍、豪民进入贵州,中原地区流行的墓葬形制也先后在贵州传播开来。结合贵州的汉墓考古资料,进一步探究中原"孝"文化对贵州汉墓形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汉代文化的核心是礼学文化。汉武帝修五尺道,通西南夷,设军事据点,推行郡县制,礼学也随之传播到偏远的贵州地区,并对夜郎政权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赫章可乐、安顺宁谷等汉墓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到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18.
汉代文化的核心是礼学文化。汉武帝修五尺道,通西南夷,设军事据点,推行郡县制,礼学也随之传播到偏远的贵州地区,并对夜郎政权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赫章可乐、安顺宁谷等汉墓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到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19.
历代对唐代碑志是否"谀墓",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实际上"谀墓"乃是碑志作为一种文体内容上所固有的特点。韩愈、柳宗元等唐代文人撰写碑志的态度是慎重的,对人物的叙写基本符合史传"实录"精神;虽然部分碑志对墓主有些不太过分的溢美之辞,但大多数墓志是"谀"而不"迂",更不滞于一端,表现出传记文学创作的独特艺术价值;唐代碑志是否"谀墓",需从当时的社会风尚、墓主家人的心理、墓志铭的文体特点以及作者的创作思想和个性等多方面加以考察,对其应给予"同情"之理解。  相似文献   

20.
汉代两京地区墓室壁画的出现和发展并不是自主和孤立的,在这一过程中它不断受到汉代各个历史阶段客观条件影响和制约。主要有汉代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发展变化、汉代墓葬形制的变革和汉代绘画艺术的繁荣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