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7 毫秒
1.
山西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现存辽金彩塑33尊,其中关于五方佛的创建年代,现有两种说法.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从五方佛与建筑的关系、造像的时代特点、造像的题材来源及其历史成因等方面,认为五方佛可能产生在辽代晚期,它们是唐五代以来五台山华严密教思想影响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本文立足于佛教造像开始盛行的印度贵霜时期为切入点,针对三大佛教造像流派之一的犍陀罗佛教造像进行分析,梳理其演变过程,深入到体貌特征、佛衣样式的流转,总结出犍陀罗佛教造像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3.
我国佛教造像是一种艺术,其形象多异,变化多端。佛教的兴盛引起了佛教造像艺术的兴盛,如戴氏父子的雕像艺术,顾恺之为代表的绘像艺术等,佛教造像丰富了中国画家们艺术创作的题材和技巧。文中通过对佛教造像的民族化,佛造像的男相女性化,佛教造像的人间化和佛雕题材与道教传说相结合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体现中国佛教造像审美的现实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4.
佛教造像魏晋时期在中国出现兴起,在造像手 法上,保持了印度式的以成年男性为特征的造像式样,在北魏后期,受道教的影响,出现了 孩童形象的佛和菩萨像。唐代,佛教造像集中了男性特征、女性特征和孩童特征,这种艺术 表现手法圆满地完成了对佛的理想美的塑造,在世界艺术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相似文献   

5.
辽代崇佛之势远胜同期的南方政权。作为一种文化,佛教曾对辽政权的建立与巩固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后世却有“辽以佛亡”之语,认为崇佛加剧了阶级矛盾,使皇帝疏于政事,最终导致亡国。其实,辽亡与崇佛的关联,绝非简单的崇佛之故,而是几无限制的崇佛,其深层原因则是统治者及其制定的佛教政策使然。  相似文献   

6.
桂州窑遗址出土了大量与佛教有关的造像及建筑材料,特别是陶塑佛教造像,包括释迦牟尼像、弟子像、武士像,是目前经考古发掘的窑址出土的最大一批佛教造像,是唐代佛教艺术的瑰宝。其中,3号窑的鼎盛当在中唐时期,释迦牟尼佛造像艺术很可能与鉴真有关,停烧当是受唐武宗灭佛事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博物馆和西安碑林博物馆各藏一北周天和四年佛教造像碑,两件造像碑发愿文相同,显示为夏侯佛陀雕造。前者正面为观音菩萨立像,后者为四面单体造像碑,上雕佛、弟子、菩萨和供养人等形象,它们的造像形式是天和年间佛教造像样式的例证,经考证,二者的来源地应为渭北耀县一带。  相似文献   

8.
现存北朝至唐初佛教造像中,在佛座两侧有五十多组执雀外道和持骷髅外道,持骷髅外道已经确定为鹿头梵志,而执雀外道一般比定为"婆薮仙",但存在许多疑点。本文从《俱舍论记》等佛教文献中查得执雀外道是裸形外道尼乾子,而非"婆薮仙"。尼乾子执雀问佛生死,佛以无言对待挑战;鹿头梵志持罗汉骷髅难定因果轮回,佛为解答,显示佛的智慧与佛法的精深,因而在佛教造像中广泛存在。  相似文献   

9.
尤李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27(7):80+128-80,128
辽代碑刻《李翊为考妣建陀罗尼经幢记》为佛教信徒李翊兄弟追思亡父母所立,它包含多元信仰因素。该经幢依据《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可视为尊胜幢;同时还依据《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立施食幢。《幢记》的叙述方式也体现了汉人所崇尚的价值观念、孝道思想,是儒佛文化相互渗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上篇安岳石窟造像源流初探一、造像时间《通志略》:“梁普通二年(521年),招提寺刹下铭”,在安岳县。《蜀中名胜记》卷三十安岳县有:“梁普通(年)中,义州刺史临汝侯赐群獠《金缕卷书》。”由北路(丝路)传入之佛教,自魏、晋以来已盛行于四川。四川最早的佛教造像,早见于乐山市岩墓中。麻浩崖与柿子湾两处岩墓中均有浮雕佛像。此足以证明佛教造像早在东汉时已流行。成都市龙泉山摩岩刻《北周文王造佛道二像碑》及万佛寺等处的南北朝石雕佛像尤足以证实魏晋以来,四川佛像雕刻已盛行。安岳县佛窟可能始自北周。小千佛寨《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变窟造像的雕造风格近似隋代(或唐初)。又有“隋开皇十三年”题记。可以肯定安岳佛窟早造于隋代。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与流行.前燕幕容皝统治时期,佛教便已传入辽西地区.后燕时,佛教僧侣与上层统治者关系日益密切,并开始参与国家军政大事.辽西地区现存的北魏时期的石窟、佛塔就凸显出这一时代背景.到了隋唐时期,统治者对北魏时期的佛塔进行了翻修,出土的墓志中保留了当时辽西地区佛教居士的礼佛信息.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辽西佛教对东北佛教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高句丽与渤海国的佛教都间接或直接受其影响.文章主要以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相结合的方式来探讨三燕至隋唐时期辽西地区佛教的发展与传播.  相似文献   

12.
从辽庆州白塔所藏经卷,结合《辽史》,考证章圣皇太后建塔目的。同样,从雷峰塔砖孔藏经亦可结合新旧《五代史》、《宋史》探索吴越王钱建塔原因。之二人建塔刻经,都是通过做功德,企求佛主保佑度过难关。善男信女们广做功德,流行于南北朝。北朝以凿窟造佛像为主。唐代以后,转向刻印经卷,凿窟之举,渐趋式微。佛教功德观推动了印刷术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辽代玉器文化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丹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本无用玉传统,建国后却大量使用玉器。从造型、文饰、功能上分析辽代玉器,可基本概括出其主要汇蓄有中原汉文化、“西方”外来文化、佛教文化、契丹民族文化等因素。分析辽代玉器的文化因素,对研究辽代物质文化、对外交流、民族传统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石刻资料和传统文献表明 ,辽代家庭生活中有着广泛的佛教文化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在思想上 ,拔苦灭罪、行善积德、祈祥增福、报恩尽孝这样以佛为本、儒释相融的观念成为主流 ;第二 ,在家庭财产的处置上 ,出现了组织佛教邑社和捐资修建寺院、佛塔 ,刊刻佛经等助佛现象 ;第三 ,在日常行为上 ,除了剃度出家以外 ,还出现了大量的居家念佛、诵经立幢的现象 ;第四 ,在生活习俗上 ,生子取名用佛号、妇女化妆用佛装 (妆 )、节日庆典遵佛诞等成为时尚。到了辽代中后期 ,这种影响在长城以南燕云地区汉族下层民众的家庭生活中表现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5.
辽代大于越府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于越府是辽代北面朝官系统的机构。大于越最初是契丹族遥辇氏部落联盟时期的职官。辽代有数位契丹贵族得践此职。一般认为,大于越是辽代的尊官,就像封建传统职官制度中的三公。实际上,在辽代的不同时期,这个职官的实际权力、地位、铨选条件是不一样的,不能与“三公”并论,应当结合辽代的具体情况分析。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大于越因地位高、权力大,直接左右着辽朝的政局。辽代的大于越全部都由契丹族担任。  相似文献   

16.
辽代风俗有别于中原王朝,其妇女形象也与同时期的北宋有所不同,她们或以诗文才华出众,或指挥军队杀敌立功。建国伊始,辽朝妇女的贞节观念较为淡薄,但在与北宋的长期共存中,这一现象到辽代后期有所变化,特别是在汉族妇女之中。  相似文献   

17.
明代辽东都司虽地处边塞,但在全国教育体系逐步完善的同时,辽东的教育机构也得以建立和发展起来。本文通过梳理史料,介绍了辽东都司教育体系的确立、管理和生员举业等情况,以期勾勒出明代辽东都司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说明与中原相比,辽东教育虽然落后,但与前代相比却有很大进步。  相似文献   

18.
《孙强玉篇》,唐孙强修订。宋陈彭年等人《大广益会玉篇》之后逐渐亡佚。今从金人书中发现,辑校成书,共30卷,545部,22872个条目。《韵》,辽人佚名撰。原为韵书,今仅存辽行均《龙龛》和金邢准《新修篇海》的注文中。辑录23547个条目,比孙书规模还大。《小学钩沉三编》,有65种书目、两万多条目为《小学钩沉》和《小学钩沉续编》所没有,《史籀篇》、《姓苑》、顾野王《玉篇》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契丹所建辽朝以华夏正统王朝自居。这是它们不同于以往绝大多数非汉族政权的显著特点。中国古代正统观的发展分为先秦中原地区正统观、汉民族正统观和中华民族统一正统观三个时期。辽人的正统观处在第三个时期之始,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辽人正统观在本时期文学中有突出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