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人生境界的内涵人生境界是指人的生活所达到的意义视域并标志着人的精神升华的不同层面,人生意义、理想和人的社会价值构成人生境界。人生境界是一种面对生活的高远人生态度,亦即是一种文化境界、道德境界。从文化学的观点看,道德教育的目标即是个体人生境界的提升。人生境界以人自我设定的存在意义为生成方  相似文献   

2.
张鹏  赵毅 《当代教育论坛》2007,(17):111-112
一、人生境界的内涵 人生境界是指人的生活所达到的意义视域并标志着人的精神升华的不同层面,人生意义、理想和人的社会价值构成人生境界.人生境界是一种面对生活的高远人生态度,亦即是一种文化境界、道德境界.从文化学的观点看,道德教育的目标即是个体人生境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费利军 《成才之路》2009,(30):I0005-I0005
创建和谐社会,就应大力倡导人们追求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生,让更多人确立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人生境界。平凡人生的高境界是人类精神永恒,倡导全社会的人追求利国利民的人生境界,杜绝有损社会和他人的活法再现,是创建和谐社会需要的道德伦理及精神支柱。共产党人是主张倡导全社会的人追求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生境界的楷模.弘扬英模正气,倡导高境界人生,使全社会的人都去追求高境界的人生层面,和谐社会就会大步向我们走来。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讲究人生境界。所谓人生境界是指人们通过接受道德教育和进行道德修养所达到的道德程度和情操水平,是人们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追求。人生境界是人生意义的表现形式,追求有意义的生活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人生境界是人生历程的动力源泉;人生境界是人立足于社会的坚实基础。近代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由低级到高级,人生的境界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哲学境界。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历程,就是对人生境界和社会生存环境不断追求的历程。时代的发展已把 人的审美素质提到一个新的层面和新的高度。美学精神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趣味,丰富人的人生体 验,健全人的人格。人的审美素质和美学精神正在与现代社会发生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追求人生的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境界学说以儒释道三家为代表。儒家文化注重人性修养、道德养成与人生境界的提升,以推崇“圣贤”作为其境界追求;道家主张让人超越名利,通过出世修行,摆脱外在干扰,获得真正的自由与解放,成为“真人”是其境界追求;佛教侧重通过“戒、定”获得“慧”,去除欲望,消除痛苦,最终达至“圆满”之境界。新儒家将传统境界学说推向新的高度,形成了“多层次”的境界思想。教育从本质上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人文化成的过程,而境界则是人之为人的重要精神标识,也是教育的根本价值指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境界学说对于当代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即培育有境界的人是当代中国教育的理想追求;强调体悟、践行是当代中国教育的行动逻辑;注重家国一体是当代中国教育的重要使命;开展境界教育则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程广云  夏年喜 《大学生》2014,(13):116-116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孔孟之道)为核心,特别注重人生境界问题。道家、佛教同样倡导各自所理想的人生境界。相比而言,儒家入世、乐观;道家遁世、达观;佛教出世、悲观,但中国佛教,以禅宗为代表,却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儒道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冯友兰先生通过对境界一词的范畴进行借用,来将人们的主观精神世界进行构建,其在构建的过程中,从本体论到人生论,由觉解作为枢纽,构建起了新理学的人生境界说。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中对人与自然界的生态观以及人们的价值观进行了境界上的阐述,认为人与自然归为自然境界,人与价值归为功利境界。从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中,宇宙人生对于人而言会产生不同的意义,进而构成人的境界,这便是冯友兰先生对境界一词的内涵界定。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工匠精神是中国古代工匠群体体现出来的专业技术精神、职业精神及其人生境界追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资源。在传播学视角中,中国传统工匠精神承载与传播的主体可分为人、制造物两种类型,承载与传播的过程体现了代表性、权威性、道德性三大特点,对传播效果的影响表现出了积极、消极的两面性。探讨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承载与传播,能启发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从而对传承、培养具有民族文化气质的工匠精神,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0.
幸福是教育的终极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人类通向幸福的阶梯,不仅因为教育帮助人获得幸福所需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教育在精神层面上关怀人的生活.它是一项"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精神涵养精神,以信念强化信念"的事业;让人拥有平和的心态,坚定的信念和行动的智慧,达到人生幸福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我国艺术是以缘物寄情的手法表达物我合一的精神境界。它体现着中国人自古就有的人和自然和睦相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相似文献   

12.
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力、精神生命力和社会生命力的统一。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所蕴含的价值在于,关切人的自然生命力,激扬精神生命力,升华社会生命力,孕育了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启示我们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尤其要珍爱、尊重和升华生命。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儒家思想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人们对孔子儒家思想的重视也说明它仍在我们的文化心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我们的生活仍有着重大的影响,并将继续成为指导我们行动的精神力量。孔子儒家思想的价值在于它揭示了人性的一些基本要求,即人必须要有精神追求,同时也必须立足于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出精神的超越性。但我们又要进行理性思考,努力克服孔子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小说漫谈     
文学能安慰灵魂,挽留生命,使现实生活中无缘接触、体验的东西成为我们生命中幻想,感动的一部分。中国小说偏向趣味性,自清末以来,人们在急剧的社会变化中接受了现实主义,通过小说对社会进行宣判,宣传新的思想精神;西方强调小说的虚构性,重视小说是否具有阅读性。小说有出名与不出名之分,还有可转述和不可转述之别,但都可带给我们许多人生况味的体会。现在小说处在边缘化的状态,出现了消费性小说,实际上这是市场经济还没充分发育的一种现象。但从趣味、休闲的角度去读一些书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武侠、言情,但我们还要读一些更好的作品,使我们在精神情感和体验人生方面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5.
国家的进步和强盛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关注人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人们的精神需求,以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人的精神需求的满足,精神生活的丰富,精神力量的增强,精神世界的发展,需要消解消极心理,去除精神压抑。如何通过有效途径达到这一目的?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论,将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哈萨克族在历史上有过许多古老的信仰与崇拜,成为长期影响和制约哈萨克族民众精神生活的强大力量。这些信仰与崇拜可以分为自然崇拜、神灵精怪崇拜和神圣动物崇拜三大类。至今在哈萨克人的日常生活里仍然随时可以见到古老信仰与崇拜的遗留。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传统节日的走向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晶,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国传统节日中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凝聚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文化心理、审美旨趣和生活方式。在欧美节日日渐东来而我国传统节日日趋式微的今天,复兴我国传统节日就和保护民族文化一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依据人与所处外部环境的关系,汪曾祺在其小说中描述了生命的三种基本形态:其一是生命的自然形态。人的自然生命形态代表着生命最原初的现实形态,是生命的本真;其二是生命的社会形态。汪曾祺注重生命的社会性,重点挖掘了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人性美,以此作为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基础;其三是生命的精神形态。汪曾祺着重表现了民间社会生活中困苦和卑微的生命常态,他正视人类的生存困境,从生命的荒凉出发去追求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在他看来,比物质生活更重要的东西,是保持人的精神生命不受损害。  相似文献   

19.
国家赔偿法意义上的精神损害是因精神权利遭到公权力的侵犯而引起的精神痛苦或精神利益的丧失、减损。可能引起精神损害的只能是公民人身权被侵犯,主要包括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荣誉权、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法人人身权。权利保护机制给予了公民精神损害的请求权,但精神损害的无形性可能会导致赔偿的无序性,为解决这一问题,实践中必须掌握精神损害赔偿的二分法原则,通过引入精神损害评估机制,利用引证判例、参照民事赔偿、合理使用法官的自由心证等方法构建合理有序的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20.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优秀的、各具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创造,它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民族传统体育和我国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紧密相关,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对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