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美国统治时期,菲律宾建立起了同美国如出一辙的政治制度,这就决定了其政党政治运作方面对美国的依附性。同时,这一政治关系决定了二者的经济关系只能是菲律宾服从美国。尽管在美国40年的殖民期间,菲律宾以贸易为主体的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然而殖民主义本性决定了美国不会从根本上改变菲律宾的依附式经济地位和农业国特性.也不愿使菲律宾走上工业化道路。所以,美国对菲的建设是片面的、畸形的,由此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在El后菲律宾的发展中必将对菲律宾社会历史造成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5月11日,由菲律宾海军“本盖特”号登陆舰和两艘巡逻艇组成的海上编队,载着来自日本、菲律宾等9个国家的39名记者,从马尼拉起锚出航,开始了这次由菲国防部组织的为期6天的南沙群岛所谓“采访”行动。 带队的是菲律宾西南司令部司令卡洛斯·塔内加少将。 5月11日,中国新任驻非律宾大使关登明紧急约见菲外交部官员,郑重提出希望菲方中止组织外国记者去南沙采访的行动,因为这样做会使该问题国际化。  相似文献   

3.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越南战争不断升级,美国试图拉拢菲律宾进入越南战场。鉴于时任总统马卡帕加尔在援越问题上的失败,美国在菲律宾1965年大选中选择支持"有能力"的马科斯上台。然而,在菲律宾民族主义迅速发展的情况下,美国还制定了针对不同大选结果的应对策略,以显示其对菲律宾大选的公正和不干预。马科斯的上台奠定了未来马科斯政权的基础,也对未来美菲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文彬 《天中学刊》2012,27(5):15-18
二战后,美国的最初目标是使日本解体,由美国占领日本本土,但亚洲地区国家间关系的变化使美国调整了对日政策。1952年在美国的授意下吉田茂政府完成了《日台和平条约》的签字,彻底断绝了中日间的官方往来渠道。然而,日本并没有放弃与中国接触的思想,并形成了"政经分离"的对华政策。这一政策一直影响着战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发展。虽然在最终目标的达成方面中日两国存在分歧,但在重视民间力量的作用,维持中日关系不被美国的禁运政策束缚而中断方面,两国政府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日本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决定朝鲜半岛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韩日两国在历史上有着密切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交流。但是,在日本对韩长达36年的殖民统治后,两国邦交彻底断绝。1961年韩国发生“5·16军事政变”,其后朴正熙掌握国家政权,他不仅对恢复正常韩日邦交持十分积极的态度,而且推行了一系列改善韩日关系的外交政策,最终于1965年底促成了韩日邦交正常化。通过回顾朴正熙执政时期韩日邦交正常化过程,从韩国国内政治和安全因素、经济因素、国际形势的变化三方面对韩国与日本邦交正常化的原因进行理论分析,最后结合实际,对邦交正常化带来的问题进行简要的评析和反思。  相似文献   

6.
<正>2008年1月25日,我国驻菲律宾大使馆举办迎新春联欢会,与在菲任教的中国老师共庆新春佳节。我国驻菲律宾大使宋涛以及使馆官员、菲华商总理事长陈本显先生、执行副理事长庄金耀先生、华教中心  相似文献   

7.
三十年前,在中日两国老一代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两国邦交正常化。在中日之间这一历史性的重大事件中,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起了重要的作用。谋求中日邦交正常化是田中首相审时度势,在日本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下,所做出的正确决策。为加速推进和完成中日邦交正常化,为维持和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田中首相做出了巨大努力。  相似文献   

8.
日本与朝鲜间关系的发展不仅是两国出于各自利益的主观意愿,更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态度和利益。朝鲜半岛重要的地理位置不仅使其在历史上成为各大国互相争夺的焦点,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重要战略工具。特别是在冷战结束后,美国更加重视朝鲜半岛在美国东北亚地区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此,美国以朝核问题为切入点,制造地区紧张气氛以维持和加强日韩对美国的军事、安全需要,同时将日朝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纳入自己的地区战略和掌控之中,以维持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军事存在,遏制中国。可以说,日朝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态度和利益,也因而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正>2008年1月17日,正在菲律宾进行友好访问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何鲁丽副委员长亲切接见了我院赴菲志愿者代表。当天中午,菲律宾商总联合华社各团体为何鲁丽副委员长率领的访菲团举行欢迎宴会。我院赴菲志愿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主要原因,过去学术界的研究多注重于政治因素与国际环境。本文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即经济因素往往为人们所忽略了。正是日本经济界、企业家对中国市场的期望和访华热情及要求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强烈愿望,使日本政府不得不采取恢复中日关系的政治行动。两国间的经济交流乃是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1.
岸信介内阁时期日本的亚洲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岸信介的对外关系中,日本与亚洲的关系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地理上的接近,资源市场和政治的需求,国际环境的影响,使岸信介的亚洲政策表现出美国亚洲冷战的缩影的特色。从其活动的对象来看,岸信介的亚洲政策包括与"自由主义"各国相协调和敌对社会主义国家两方面。  相似文献   

12.
德国在伊拉克问题上敢于挑战美国,公开反对美国对伊动武,是德国对美政策的重大转折,德美传统关系骤然降温;这有深刻的国际背景,是彼此国际战略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矛盾而导致的,施罗德个人所具有的民族主义和大国意识也起了作用;德美关系蒙上的阴影不会马上消除,今后一段时期,可能出现不冷不热或时疏时亲的局面,德国对美政策的独立自主性必将不断加强,这是顺应时代潮流不可逆转的。  相似文献   

13.
刘丽君 《闽江学院学报》2003,24(3):66-69,74
20世纪50、60年代,在战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采取“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对日方针,以发展中日民间贸易开路,为促使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蒙元时期的中日关系主要体现在元日之间的战争冲突、贸易交流和文化往来等几个方面,国家交往之间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基于战略考量,忽必烈发动了两次对日战争,两国关系一度紧张。但两国在贸易及文化方面的交流并未因战争冲突而中断,对两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中日关系中,两国对历史的认识问题尤为突出。日本否认侵华战争的侵略性质并拒绝向中国人民认罪,其原因包括日本国内和国际因素。日本民族自身的性格特点导致其对战争责任和战后责任的认识存在局限,其脱亚入欧的思想也使得日本难以承担历史责任。此外,冷战后国际环境的变化导致美国的远东政策转变,中国建国后对日本的态度等也导致日本战后认罪态度存在认知局限。  相似文献   

16.
甲午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是两次发生在东亚地域以朝鲜为圆心的战争。中国两次都是以援助朝鲜的战略方式卷入战争,并成为战争中一方的主力,其对手主要是以日本为基地的日军或美军。甲午战争,中国以强敌弱而惨败沉沦;抗美援朝,中国以至弱对至强而能克敌复兴。强败弱胜的不同结局,对中国大陆和台湾,对朝鲜、日本、俄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及其相互间的双边和多边关系,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日俄战争后,日俄分别加强对南、北满洲的渗透。清政府为了应对危急局势,采取了在满洲引进欧美资本以牵制日俄的政策。但一方面由于清政府实力太弱,无力与日俄周旋,另一方面又由于当时英法俄日四国在远东已形成了合作局面,而美国为了维护其在菲律宾的利益,不愿公开与诸强对立,从而使清政府的政策遭到了失败。  相似文献   

18.
战后在以美苏为主导的冷战格局下。日本要想调整依附于美国的对外政策,实现日苏复交,最大的障碍就是来自美国因素的干扰。从分析日苏复交过程中日本的对美政策、美国对日苏谈判态度的转变、美苏关系的特点及苏联要求同日本复交的根本原因,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美日关系、美苏关系、日苏关系发展变化对谈判的影响,从而揭示出由于各方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日苏复交后日苏关系仍然无法达到彻底改观。  相似文献   

19.
中国和日本是东亚地区两个最重要的大国,具有两千多年友好往来的悠久历史。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中日两国的经贸合作取得了空前的进展。但由于历史问题等消极因素的影响,中日关系时常出现波折。历史问题是阻碍中日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但中日关系的发展也有诸多有利因素:经济上的相互合作、文化上的频繁交流、安全上的相互借鉴,已成为双方共同的战略利益。中日两国应从大局出发,积极消除消极因素的影响,充分利用各种积极因素,推动中日关系在新世纪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1904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与沙俄帝国主义为争夺中国东北与朝鲜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这场战争主要在满洲及其临海进行,但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保持中立。清政府宣布“局外中立”并请求列强予以保护。但是就中国而言,日俄战争决不是一场局外战争。它的引发、战场及其最终解决,都与中国休戚相关,为什么清政府会采用这一政策?本文拟从国内外两方面具体考察这一政策出台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