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老舍 《现代语文》2003,(11):5-5
沙子龙的镳局已改成客栈。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炮声压下去马来与印度野林中的虎啸。半醒的人们,揉着眼,祷告着祖先与神灵;不大会儿,失去了国土、自由与主权。门外立着不同面色的人,枪口还热着。他们的长矛毒弩,花蛇斑彩的厚盾,都有什么用呢;连祖先与祖先所信的神明全不灵了啊。龙旗的中国也不再神秘,有了火车呀,穿坟过墓破坏着风水。枣红色多穗的镳旗,绿鲨皮鞘的钢刀,响着串铃的口马,江湖上的智慧与黑话,义气与声名,连沙子龙,他的武艺、事业,都梦似的变成昨夜的。今天是火车、快枪,通商与恐怖。听说,有人还要杀下皇帝的头呢。这是走镳…  相似文献   

2.
重视人物灵魂深处的挣扎斗争,大肆渲染其心灵内部的矛盾冲突,是剧作家赋予仇虎形象典型意义的根本因素。而这一倾向主要体现在剧中主人公仇虎的人格冲突和内心冲突之中。可以说,是内心的冲突造成了其人格的冲突。悲惨经历促使他报仇雪恨,但是他却杀死了无辜,由此陷入了灵魂深处激烈斗争的深渊,最终不能自拔,在迷茫痛苦中走向了灭亡。  相似文献   

3.
李娜 《语文天地》2015,(1):18-19
《断魂枪》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是老舍写得很精彩的短篇小说,小说讲的是三个拳师的故事:一个是沙子龙,保守愚顽,会六十四路断魂枪,威震西北,没遇见过敌手;一个是沙子龙的大徒弟王三胜,鲁莽气盛,一身武艺,只能去摆场子、混日子;一个是孙长者,武林名家深藏不露,刚直锐进。三个人物性格各异,反差极强,练武之人给人印象...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北的一个小村子里,12岁的少年王首先陷入了极度的困惑,到底是城里好还是乡下好?他和“城里人”的观念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而这一切并不来源于城里人对乡村的歧视,而是来源于城里人对乡村的想象。可以说,王首先这个不平静的12岁的夏天都是电影惹的祸。如果不是一个摄制组的到来,他可能不会这么年轻就要面对那么多复杂的问题。王首先无法想象城里人居然不喜欢城里的生活,更无法想象他要扮演的那个电影中的角色,一个乡下的孩子进城之后为什么要坚决地回到乡下,对城里人虚构的那个故事,他难以认同。  相似文献   

5.
在黑格尔时代,"新的市民"与"旧的社会"正在激烈交锋,种种彼此冲突的思想使得那个时代同时诞生了理性的"大全"与非理性的"意志世界",而这一切均肇端于黑格尔。他对于新时代人类的描述以及对于古典世界的留恋之情部分地造成了他的哲学的晦涩难懂。不过正是在这种冲突与矛盾中,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所描述的"新的自我"更加凸显其哲学上的巨大价值。  相似文献   

6.
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的女主人公爱米莉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悲剧形象。父亲的专制,杰弗逊小镇的保守,矛盾,以及时代的错位造就了爱米莉的畸变以及死亡。  相似文献   

7.
贾宝玉是在封建主义母体里萌动着的的胎儿,一个封建社会走向没落时的传统人物,但又带有新型资产阶级开始萌芽时期的民主主义思想,是一个特殊交叉时代的新时代形象。贾宝玉的新时代形象叛逆于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与封建传统格格不入,因此新时代思想与传统观念的背离,新时代形象与传统血液的矛盾,造就了贾宝玉这一悲剧性人物。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尤其是到了初二的学生,在生理上已经进入青年期,但心理还不成熟,自我意识特别强烈,总有摆脱家长监护的愿望。因此与家长、与老师的矛盾冲突日益增多,冲突激烈的时候,学生容易采取极端措施,如离家出走。那么在这个非常时期,如何教孩子与家长沟通呢?我设计了这样一节班会课:  相似文献   

9.
钟声依旧 师道如山──记白胆小学民办教师姜思木同志杨胜溢一切都准备好外出打工的民办教师姜思木同志,象司机刹车那样嘎然而止了。姜思木同志的思想斗争到最激烈的时候,反而平静了下来,他考虑到外出打工只是为多挣点钱,这能改变家乡的贫穷落后面貌吗?虽然每月40...  相似文献   

10.
尊敬的方老师:一个完整的中国中学生形象应该是什么样的?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他该怎么办?当一个人在某时突然产生了一种清高、一种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心理和想法时,他该怎样调整过来?最近几年,我发现有一些同学,不管男生还是女生,都特别爱伪装自己的一切,尤其是自己平时的性格、行为等,都很巧妙地伪装起来,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好的行为,这是什么原因呢?对于他们所做的一切,我真不能理解。希望您能给我回信。一个被烦恼包围的男孩赵生11月2日赵生同学:看了你的信,我很高兴,高兴的是你提出了“一个完整的中国中学生形象应该…  相似文献   

11.
文化差异滋生交际失误、矛盾和冲突。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缩短文化距离,已经成为新时代的迫切需求。文化差异和冲突的典型例子是中西龙文化。虽然中西龙在雏形上都起源于蛇,但在形象、主要本领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两者的相互交流。所以,中西之间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交流和沟通,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矛盾。随着信息技术、交通技术的快速发展,两种内涵不同的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已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12.
葛海东 《现代语文》2006,(10):90-91
新课程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希望学生能在课堂中活动起来,在活动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现在的学生,尤其是高中的学生,普遍缺乏学习上的主动性,不敢、不愿或不善于在课上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室往往陷于一种令人尴尬的沉寂之中。如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呢?戏剧讲究“矛盾冲突”,借助“矛盾冲突”刻画人扬个性,揭示社会关系,推动精彩情节。把“矛盾冲突”引进课堂是否会如一股清风在平静的海面上激起几朵浪花呢?  相似文献   

13.
魏晋时期,战乱纷争,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生命飘摇,各种矛盾交织,冲突激烈。思想的理性与生活的感性之间的矛盾,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黑暗之间的矛盾,内心的痛苦与行为的放任之间的矛盾等等,形成了魏晋风度这样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和风范。魏晋风度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黑暗中绽放出的光彩,是矛盾冲突中诞生的奇葩。  相似文献   

14.
茅盾笔下的时代女性形象群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身上有着强烈的悲剧色彩,具体表现为自身无法摆脱的矛盾冲突:梦想与现实的冲突;灵与肉的冲突;情与理的冲突;生与死的冲突。这种精神悲剧的形成有其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一个大学讲师为了更形象地讲解时间管理的概念,在上课的时候带了一袋沙子、一袋小鹅卵石、几块大石头和一个木桶,问有没有人能把这几种不同形状的东西都装进木桶。一个热心的学生自告奋勇走上讲台随手抓起沙袋就往木桶里倒,然后把小鹅卵石也放了进去,但是轮到大石头的时候,他发现木桶里的空间已经不够了。  相似文献   

16.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最重要的作品。该剧以中世纪丹麦王室包尔锡诺城堡为背景,通过描写贵族与平民、王权与民权之间的矛盾,表现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尤其是剧中主人公哈姆莱特这一形象的复杂性格一赢是评论界争论的中心: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决定了的事为什么迟迟不做?从《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出哈姆莱特是一个性格十分复杂,灵魂极其深刻。感情非常丰富的形象,几乎人类所有崇高而有价值的东西都在他的身上有所体现,而人类自身难以克服的某些弱点也在他的身上闪现。由于他性格中存在着种种矛盾的因素,使得这个形象变得十分深奥,难以理解。当然,这也正是这一形象具有永恒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十七年教育"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新中国教育是一个大致连续的过程,文革前“十七年教育”体现了新中国教育的基本矛盾、冲突、价值和特质。其主要特征是:全面移植苏联模式,“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精英主义的教育价值,激烈冲突、震荡的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的发展,已经极大地突破和改变了这一模式。  相似文献   

18.
老舒在其小说《断魂枪》中形象地展现了近现代中国国人对待民族文化传统的三种心态,即王三胜式的盲目、浮躁的心态,沙子龙式的消极、保守的心态,孙老者式的成就、积极的心态,在明确的臧否中显示出深刻的文化批判意识,同时,其深刻的文化意蕴对我国当前的思想文化建设也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话“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学冲突——一个应该重视的问题 戏剧往往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那么,教学活动是否也需要通过矛盾冲突来提高教学质量呢?回答是肯定的。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就主张在教学中“利用‘冲突’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人为地(与传统教学法不同)为掌握知识设置各种矛盾”:在互相冲突中“促使学生学习质量不断上升”。那么,什么是教学冲突呢?我们认为,教学冲突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教学目标的总要求,从教材中精心提炼出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的有价值的内容和需要学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通过巧妙地引导和点拨,  相似文献   

20.
一位父亲很为他的儿子苦恼,都已经十六七岁了,却一点男子汉的气概都没有。对此,他毫无办法,于是就去拜访一位拳师,请他训练自己的孩子,希望能把儿子塑造成男子汉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