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有才 《档案天地》2004,(2):16-16,18
一代名臣张之洞可谓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但人们了解他多是因为他倡导西学和举办洋务而闻名,特别是其“中体西用”说更是对中国近代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张之洞重视档案文件的汇集和利用档案秉公办案的故事却为人少知。  相似文献   

2.
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又字香涛,直隶(河北)南皮人,曾是洋务运动的后期领袖,也是晚清政坛上的著名人物.他为官40多年,尽管在大多数的时间里没有直接参与档案工作,但他对待档案及档案工作的态度却令人瞩目.  相似文献   

3.
档案法是由国家有关机关制订和颁布的有关档案保管、利用以及调整一定领域档案关系的基本法规。由于各国国情、档情不同,档案法规也呈现不同特点,本文选取中法两国档案法进行比较,探求两国档案法中有关档案利用条款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中法两国档案工作各具自身的理论体系和现实特色,本文对两国的档案收集和移交、整理和编目以及开放利用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对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完善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5.
刘坤一与李鸿章、张之洞是晚清时期的重要疆臣,他们掌控地方社会、经济之大柄,影响中央内政、外交之决策,堪为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人物。刘坤一担任两江总督时期,李鸿章、张之洞、李文田等人与他时有书信往来,且多讨论当时政治、外交诸多事务。湖南图书馆现藏有多件李鸿章、张之洞及李文田等晚清名家致刘坤一的书信。部分书信尚未公开发表,内容隐秘,文献价值重大。笔者选取其中五件进行整理,将此函札标点,并结合相关资料予以考释。这五件书札中,李鸿章、张之洞所写四件信函主要涉及中俄、中法及中日关系,从中可考察刘坤一与他们互动时的基本态度;李文田致刘坤一之书信则涉及李鸿章与刘坤一"全面对抗"时局下的朝政变局。  相似文献   

6.
中法两国档案工作各具自身的理论体系和现实特色,本文对两国的档案收集和移交、整理和编目以及开放利用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对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完善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7.
正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茅海建的著作《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于2014年3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往的戊戌变法史的研究,主要依靠康有为、梁启超留下的史料,康、梁作为当事人,其著述虽有着很高的价值,但也有诸多作伪。茅海建教授研究戊戌变法多年,在阅读了新近披露的张之洞档案之后,他认为这批史料数量多,准确度较高,许多属当时的高层秘密,可以细化以往模糊的历史细节,尤其是历史关键时刻的一些关键内容,给今人提供了观察戊  相似文献   

8.
《湖北档案》2010,(5):F0003-F0003
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由宁波商人宋炜臣发起并联合湖北、江西等11名商人筹办。1906年6月经湖广总督张之洞批准成立,公司初创股本300万银元。档案内容包括1906—1949年公司规章、业务报告、财务统计、经营管理等,客观、真实地记载了当时湖北最大的民族资本企业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与法国大革命,是近代欧洲和亚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典型代表,中法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这一历史性丕变在档案工作中也得到了映现。本文在对辛亥革命与法国大革命时期档案工作改革内容、改革推动力、改革影响的具体状况分别予以笼括的基础上,从上述三方面对中法档案工作改革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在一个更宏阔的视阈中理性地估衡辛亥革命时期档案工作改革的时代功绩。  相似文献   

10.
《湖北档案》2012,(8):12-14
7月12日,由武汉市档案局(馆)主办、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和法国驻汉总领事馆协办的《余熙与法国——中法文化交流档案精品展览》开幕。由武汉市档案局(馆)编辑的《余熙与法国——中法文化交流档案精品选集》同步首发。湖北省档案局局长熊承家,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贾耀斌,副市长邵为民,老领导袁善腊,法国驻汉总领事蓝博等参加开幕式。此次展览精选余熙20年在中法文化交流活动中的674件档案资料(照片324件、报纸166件、公文档案21件、荣誉证书10件),分为展示中心展览和网上展览。活动结束后,武汉市档案局局长杨朝伟与余熙就档案文化作了对谈。  相似文献   

11.
所谓私人档案是相对于公共档案而言的。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私人档案作为国家文化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具有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也在不断显现出来,对私人档案进行全面保护、监督和开放利用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由于政治制度、管理体制、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私人档案管理方面,中法两国存在着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12.
刘忠 《兰台内外》2006,(6):54-54
张之洞的薄礼有一年,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回老家探亲,正遇上他的一个本家姑姑谢世了。出殡那天,张之洞在灵棚前行了跪拜礼,马上便有人把他领进了账房。账房老先生问道:“张大人今日有多大赏赐呀?”张之洞不慌不忙从身上摸出四两银子,轻轻往桌上一放,说:“大家一看便知。”“怎么  相似文献   

13.
光绪元年(1875年),四川省城尊经书院(以下简称尊经书院)在成都石犀寺正式落成。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时任四川学政张之洞是尊经书院的实际建议、造端、经营、规划者。1875年,为解决尊经阁藏书和生员学习用书的不足,张之洞用自己的俸禄,为尊经书院的生员购置大量图书,沿存至今,成为今日四川大学图书馆的重要馆藏——集档案、文物和文献于一体的"张之洞捐俸置书"。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档案开放的背景和意义、法律规范以及档案开放的方式等角度,对中法两国的档案开放的异同点进行了分析比较,以期汲取法国的有益经验,促进我国档案开放的进一步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刘宗豪 《兰台世界》2012,(33):69-70
张之洞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并在他兴办的数十所新式学堂里践行他的这种思想。张之洞的体育思想是他洋务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近代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值得深入剖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私人档案作为国家文化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具有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正日益显现出来,对私人档案进行伞面保护、监督和开放利用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由于政治体制、管理模式、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私人档案管理方面,中法两国存在着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盛世修史:三百年清史重新评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8年的冬天,宣统继位,醇亲王载沣派人查阅清朝初年摄政典礼的档案。不知是当初的摄政档案根本就没有存档,还是清王朝大厦将倾之时管理混乱,反正该人没有查到所需要的东西,一气之下便请求焚毁所有的大内档案。这时,有人在档案中发现宋版书籍,张之洞派人调查后决定把这批档案暂时保存下来。由于种种变故,这批档案后来的命运可谓异常辛酸:装为八千麻袋后被移置于学部、国子监、午门等处,在宋版书被人淘尽后,又被卖到纸厂,罗振玉等将其抢救出来。这就是近代档案史、文化史上有名的“八千麻袋事件”。对晚清重臣张之洞来说,这件事情可能只是一件小事,在著名作家唐浩明新著的三卷本小说《张之洞》中也并不见记载。但就是这件事情,为国家和民族保留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1928年,傅斯年代表历史语言研究所致信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要求购买李盛铎所藏的大内档案,对这批档案的价值便有充分的预见:“盖明清历史,私家记载究竟见闻有限,官书则历朝改换,全靠不住,政治实情,全在此档案中也……此后《明史》改修,《清史》编纂,此为第一手有价值之材料也。”解放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将清代内阁大库档案、军机处档案、国史馆档案及其他清代档案集中保管。2003年1月28日,作为新世纪标志性文化工程的大型《清史》编纂  相似文献   

18.
<正>张之洞是晚清重臣,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实业家。他在湖广总督任内开矿设厂,兴建了诸如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湖北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等大型近代工矿企业。他还是近代著名教育家,创办了众多新式学堂,极大地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作为近代中国最早创立的农业专门教育机构,华中农业大学的前身湖北农务学堂就是由张之洞一手创办的。一开设湖北农务学堂的前期准备张之洞对农业、农学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之洞还在两广总督任上  相似文献   

19.
建立“两个体系”,即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是我去年秋天开始提出来的。从那时起,我就开始琢磨,档案的最大价值应该是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各种需要,档案工作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为社会中最大多数人提供他们需要的档案服务。这就需要做到两点:第一点,档案资源体系应该覆盖所有被档案记载过的人,否则,有的人在档案资源中就是空白,当他需要利用有关他的档案时,捎案工作者就无法满足他的需要;第二点,档案利用体系应该方便所有想利用档案的人,否则,即使档案资源中有他想利用的档案,他的利用愿望也会落空。  相似文献   

20.
《档案天地》2020,(4):F0003-F0003
―、利用者査阅档案需在服务台出示有效证件,填写《利用档案审批表》,办理申请利用档案手续。二、利用者査阅档案前应存包,不得携带食品、饮料、摄影器材、笔记本电脑等选入查阅区。三、利用者查阅开放档案,可自行检索开放档案电子目录或手工目录。四、调卷。需调阅档案时,已数字化档案,无需调卷,直接在电脑上查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