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灵感问题是中西文论史上的重要课题,中西文论中都有大量关于灵感的论述。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刘勰曾经提出过"虚静"说,古希腊柏拉图曾经提出过"迷狂"说,通过对这两种学说的比较,可以窥探中西灵感理论的不同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胡华栋 《语文知识》2013,(2):128-129
中国与西方各有其不同的文化土壤,因而有着不同的文论观念。中国自古以来就主张"诗言志",而西方从古希腊时起,就倡导"摹仿说"。这两种文论观在逻辑起点、理论内涵、形成原因以及对中西文学的影响上也有着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灵感问题是中西文论史上的重要课题。中西文论中都有大量关于灵感的论述。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刘勰曾经提出过“虚静”说,古希腊柏拉图曾经提出过“迷狂”说,通过对这两种学说的比较,可以窥探中西灵感理论的不同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跨文化之桥》是乐黛云教授在跨越东西方界限文化研究领域的又一力作。通过从全球化与多元化、中西文论的比较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重新解读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跨文化之桥》倡导一种跨越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为全球化时代中西比较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域,也为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模式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中国"龙"与西方"dragon"的意象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诸多差异,两者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障碍。追溯中国"龙"与西方"dragon"在发展过程中的异化和演变,可以发现"龙"这一文化意象错位的根源,为中国"龙"文化的发展铺平道路,进而加强中西交流,促进两种文化间的相互理解。  相似文献   

6.
文化·称谓·语用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和称谓习俗,而错综复杂的称谓又体现不同民族的心理特征。中西称谓习俗受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汉语称谓中宗法观念和等级观念较为浓厚,英语称谓中人文和民主的成分较为突出。在称谓的翻释过程中,需从文化层面作出语用等同的翻译。  相似文献   

7.
中国汉末魏初时期文学所特有的"风骨"风格与古罗马时期所崇尚的"崇高"都体现了中西方人民对雄浑的阳刚之美的崇尚。他们时代接近,风格相仿,可谓是世界文学史上早期的"雄浑"二重奏。但是在追求雄浑的道路上,中国古代文论家远没有古代西方学者们的论述严谨缜密。由于地域、文化、社会背景的不同,他们在描写内容、表现形式上都有差异,但是对文质合一的文学之美的追求却高度一致。我们发现阳刚这种雄浑之美除了是古代先民在生活中所共同向往、追求的可与自然环境相抗衡的力量外,我们还找到了在公元前后通过丝绸之路进行文化交流的实证。这无疑又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思路,在探索中西文论的比较中加入二者文化互相交融、互相影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现象学理论是西方现代主义的重要流派,伊格尔顿指出,"现象学是关于纯粹现象的科学"。其开创者胡塞尔主张的现象学还原方法和"返回事物本身"的态度,克服了自古希腊以来的主客二分对立的哲学思维,重视创作中主体和客体的意向性活动。中国古代文学的"境界说"理论,从作品中艺术家和描写事物角度出发,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核心理论。从物我关系的角度,现象学摒弃"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与"无我之境"的主客相融的作品情感诉求有着可沟通之处。此外,现象学力求剔除偏见,移情的投入作品中的世界,认为"美存在事物中,是不断生成的"与境界说中提倡的以物观物,重视物我交感的意境观念也颇有共相。但是,由于中西政治、历史、文化等差异,导致两种理论又各有特点,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9.
古代文论话语在当今只是一种知识形态,对中国文学日常生活缺乏影响。现代时期,一般性文学理论实际上可以区分为“古代文论型”和“西方文论型”两种类型。建立一种庞大的、包容中西的文学理论体系,将不同的观念、不同的立场以及不同的批评方法融合在一起,这不过是一种理想,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中西方文论之所以只能整合,不能融合,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们是异质性的。“重建”不应该是推倒重来。“古代文论型”与“西方文论型”两种文学理论可以并行存世。  相似文献   

10.
宇文所安的《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为我们提供了思考中国文学传统的新视点和新方法.而其中所显示的中西论述的差异,也给了我们一次反观自身独特传统的机会.宇文所安对《二十四诗品》的解说论述方式上直论与注释结合、体悟精深入微,但宇文所安解说《二十四诗品》存在明显理解上的差异和偏离.中西阐释的差异原因在于中西文化的不同.通过对比,可以不断审视我们自身文学和文化传统的独特性,进一步认识自我与他者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1.
刘康凯 《学语文》2015,(2):68-71
"真"是王国维"境界说"的核心概念。通过这个概念,王国维化合与汇通中西诗学,建构起具有现代性的文学真实观念,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现代文论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汉英语言饮食元素的差异,体现了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折射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与价值取向的不同。汉语中饮食元素丰富多彩,体现了中国饮食的精细与中国人的哲学思维与注重礼仪的价值取向;而英语中简单的饮食元素则反映了西方人饮食的简约与直接的思维以及注重实用性的价值取向。以汉英语言中的饮食元素为切入点,可以探寻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深入了解、准确把握中西不同的文化与价值取向,进而在中西文化交流时避开障碍,进行互补和兼容,达到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13.
正一、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追根溯源,传统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主要来自造成中西文化差异的不同处世哲学。1.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中国人把人与自然、人间秩序与宇宙秩序、个体与社会看成一个不可分割、互相影响的有机统一整体,形成"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精髓。中国人思考  相似文献   

14.
中西抒情诗作为东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两地先民精神追求、情感生活、生存方式在化领域的符号体系和信息储存。中西抒情诗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是中西抒情诗化核心观念的不同;二、崇德与爱智是中西抒情诗化价值观的不同;三、直觉与分析是中西抒情诗化思维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标示艺术本体的概念,而中西文化中的"意象"涵义截然不同,这由中西方不同的民族哲学文化结构和思维方式所致。中西的意象在其各自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本文以中西传统绘画中的意象为切入点,通过其审美本质与审美语言形态的比较,以发现意象性在绘画中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论战的深层原因几乎都可以归结到中西文化观念的冲突,中西之辩引发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纪焦虑,而启蒙与救亡的两大时代主题则使得20世纪中国的中西之辩从来就是互相牵制,互相渗透。整体否定的文化策略与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成为20世纪中西之辩的主要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7.
食为民之天,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由于各自地形、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差异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透过不同的饮食文化,我们可以看到中西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的碰撞与融合,使中西文化得到更好的交流与促进。  相似文献   

18.
英汉翻译中“红色”的情感色彩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分析了不同文化内涵中"红色"情感色彩的差异与共同点,认为在汉英翻译中要重视中西观察视角不同形成的差异,并结合情感色彩差异选择直译或意译,以避免文化不同造成误解。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跨文化角度对中西饮食文化进行对比研究.饮食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饮食文化.中西饮食沿着各自不同的道路发展起来,传统的西方文化是一种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中国是一种农耕文化和陆地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其中饮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文章着重从饮食观念、宴会礼仪、饮食内容等方面寻找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饮食文化通过跨文化的交流,将会博采众长,不断完善发展,并实现中西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有"变"亦有"常","变"就是文化发展的变革性、阶段性,"常"就是文化发展的继承性、连续性。孔子论三代之礼的相"因"与"损益",符合文化发展之"变"与"常"的辩证法。自汉代始立的"三纲",并非中国文化所"因"的常道,而是汉儒为了适应"汉承秦制"作出的"损益"。在中国近代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从"中体西用"发展到"标本并治"乃至"重估一切价值","哲学"观念和进化论的引入对这一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中国文化,其常道并非"三纲",而应是崇尚道德、以民为本、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这也是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的优秀传统,而我们也应在文化上作出与现时代相适应的"损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